儿童校外音乐学习指导策略
龚婷婷
摘要:社会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这种音乐教育不仅包括学校音乐教育,还包括社会音乐教育(如青少年宫、琴行、业余音乐艺术团体等机构的音乐教育活动)、个人音乐教育(私人音乐教学活动)等。本文针对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现状重点讨论儿童校外音乐学习指导得策略。并通过以下三部分分别论证自己的论点:儿童校外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儿童校外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用新视角寻求儿童校外教学新策略,缓解教学矛盾,使教学效果最佳化。
关键词:儿童音乐教育 策略兴趣
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在当今社会上,已经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普及。学校的音乐课堂内容越来越丰富,社会上各种培训学校也相继创办。伴随着这股大流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目前,对于中国音乐教育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把孩子的心理放在首要位置来进行教法选择的重视性还不够。针对当前经济社会中各学校与培训机构对于孩子音乐教育的模式缺陷,研究音乐教育中出现的孩子压力大、学习不自主、方向不明确、家长多焦虑等问题,找出这些现象的源头并找到解决方法。这有利于缓解当前社会音乐教育中出现的种种矛盾,最终达到教师用心、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的状态。
本文将通过对校外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来阐述自己关于校外音乐教育指导的观点。
一、儿童校外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儿童校外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在一些中高等城市逐渐兴起许多琴行、音乐培训班、青少年宫等等。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偏向于商业性质的琴行,已经不满足于出售一些中外乐器、书籍等,而更多的是开设各种声乐、器乐、音乐知识的培训班,还热衷于组织学员参加各种等级的比赛或是音乐演出活动。社会上的一部分私人音乐教育也逐渐与这些音乐教育机构相结合,呈现出不同的局面。目前我国的社会音乐教育现状大致如下:
1.地区的经济情况与校外音乐教育情况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高等城市的家庭收入逐步增加,那么家庭成员接受社会音乐教育的比例也随之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接受社会音乐教育的前提条件是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2.拥有广泛的生源是校外音乐教育快速发展壮大的直接原因。社会音乐教育,顾名思义,面向的是全社会的公民,经调查,其生源年龄一般是4岁以上。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的开放,成年人和老年人接受社会音乐教育的比例也逐渐呈上升趋势。
3.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是校外音乐教育得以长期发展的内在原因。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对教师的专业水平选择上要求很高,基本上都是毕业于专业院校的学生或者是来自于中学大学里的专业音乐教师。专业教师的学历通常都在本科以上,专业水平也相对较高,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先进、科学。
4.校外音乐教育机构的学费普遍成上升的趋势。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的学费也普遍呈现上升趋势。这等学费标准大多数家庭还是能接受的,但也有部分家长则认为学费过高,这就使得本应该平民化的音乐教育成了经济富裕人群的专利,接受教育的经济门槛过高,使一部分来自于普通家庭的音乐爱好者望而却步。
(二)儿童校外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良莠不齐的教师队伍。高额的学费受到不少关注,但其实更应该重视的是授课教师是否具有真正的专业资格,教育的方法是否科学,是否正确,是否有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等等。
2.往往会被老师、家长忽视的是学生是否具有学习音乐的潜能,这其实是选择学习音乐的关键所在。大部分家长有过于强烈的功利意识,一直操控着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大舵,很多学生其实是在家长的逼迫下学习音乐。由于各类考核,直接给教师造成了过重的心理压力和教学负担,导致了追求“急功近利式”的教师评价体系,重在看授课水平和教学成绩。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尤其是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传统的基础教育,不仅没有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反而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许多学者、专家都著文说道中美学生的差异,认为中国的学生聪明、勤奋、基本知识扎实、善考试,但是在动手能力、自主性、创造性方面明显不如美国学生。
有这样一个故事:女孩的妈妈有解不开的小提琴情结,很小的时候每次路过离家不远的一家乐器店,她总要远远的望着里面的小提琴,愣上老半天。但是,因为家里穷,父母又不支持,她想要摸一摸小提琴也很不容易,更别提学习小提琴了。女孩的妈妈心一狠,美丽的小提琴之梦立刻化作一片无涯的憧憬。于是,等她怀上女孩的时候,女孩在妈妈的肚子里听到的基本上全是美妙无比的小提琴曲。当然,那是女孩长大以后妈妈告诉她的,女孩说,她早已记不得当时听到的是什么了。
女孩是一名初中学生,可小提琴早已过了十级。对于妈妈十多年来不论刮风下雨坚持每周送她去老师那里上课的举动,女孩的心中充满了感激,她说她至今还记得五岁那年的一个晚上妈妈在回家的路上过桥时一不留神被积雪滑倒在地的情景。但是,每当有人问她喜不喜欢拉小提琴的时候,女孩总会一个劲儿地摇头,并显出非常尴尬无奈的神情。女孩的好几个朋友都说,女孩曾经讲过,在她的眼里,小提琴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最最最令人讨厌的东西。”
我们总是高呼“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事实上,在这种急躁的揠苗助长的心态里,儿童的天性摧折了,发展的基础断裂了。
二、儿童校外音乐教学指导
作为学校以外的教学机构,应该有它的独到之处,在教学器材、教学方式、教学种类上有比学校着更大的优势、更好的发展空间、更轻松的发展环境等等。校外培训机构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以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平台来提高能力,以人为本,以孩子为主体,尊重孩子的兴趣选择,提高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训机构应该要有专业性强的教师。许多专业好的老师会觉得在学校无法全面展示他们的专业才能,那么校外培训机构应集中这些人才,使其师资队伍雄厚,能让孩子在这里真正学习到专业知识。
笔者认为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天赋来思考孩子到底适合声乐、舞蹈还是钢琴等等。在培训初期,可以让孩子接触各类艺术,入门后观察孩子的喜好,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再因材施教,将爱好相同的孩子分到一个班进行系统教学。兴趣对孩子的各种能力都有很大影响,比如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反应能力、欣赏能力等。孩子学到的东西是自己感兴趣的,自然会用心,这样就可以保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了。
笔者曾在艺术培训中心进行过实习,在教学方面一直遵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原则。在声乐课的选歌过程中我会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格、兴趣爱好,尽量做到让孩子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学唱歌曲。在教唱的过程中,笔者会在孩子学会旋律之后,让他们跟着伴奏音乐唱歌,这样能带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产生歌唱的欲望。同时也会引导孩子有表情地演唱,根据歌词创编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加强表演性,这会让学生享受整个教学过程,能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在实践中我把这一教学方法与纯粹的老师弹琴学生唱歌的这一方法进行对比,发现前一种教学方法指导下的孩子较之后者在课堂的表现更突出,思维更活跃。当然最初也有些孩子面对新的教学方法会不适应,课堂上表现不自然,但几堂课之后他们就开始喜欢上这种教学,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孩子表现非常优秀。
因此,作为专业的艺术培训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一)尊重儿童为主体,培养其兴趣
成功的音乐教育是通过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掘其创造能力。从传统的在老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方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各种音乐实践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校外音乐培训机构应该适当地转变教学观念,用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实践、参与音乐体验、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个人喜好,注重对孩子喜欢的事物进行培养,对于孩子良好的兴趣要进行引导,通过发展孩子的兴趣将其培养成孩子的各种能力。当孩子练习钢琴很长的时间没有进步的时候,父母就不要一直逼着孩子弹钢琴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调整:一要激发孩子的积极性,给孩子适当的新奇的奖励,引发孩子对钢琴的兴趣;二是适可而止,不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钢琴了,要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
(二)鼓励为主,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
1.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主动学习的欲望。
运用各种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如在教授乐理知识时,学生可能对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理解感到太抽象,这时就要发挥老师的教学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老师先不解释何为二分音符,何为四分音符,而是引导学生模仿小狗的叫声(汪汪),小猫的叫声(喵——),闹钟的声音(嘀哒),大钟的声音(匡——)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声音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的,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感性认识,由此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乐理知识。
2.创设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在教学中尤其强调让学生自主参与,比如舞蹈课上,教师应安排课时让学生自主编舞,教师改变以往以示范为主的方法,鼓励儿童在与同伴合作中自己创编舞蹈动作,儿童的舞蹈活动变成了以儿童为主角的多姿多彩的表演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将原来纯粹的音乐舞蹈教育特色拓展为多渠道的综合艺术活动。这样能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放飞想象的翅膀、自由创造。使他们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放飞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自由探究。
音乐是动态的,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的身体和思维都能运动起来。如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说“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放开学生的身体,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亲身去感受、自由地探究音乐的奥妙。
(三)发散思维,培养儿童创造能力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素主要包括创造精神和创造力。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特别重视音体美的教学。作为校外音乐培训机构,有专业的老师,浓郁的艺术氛围,因而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设思维空间
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时,不要给学生设定框架,要提倡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散思维。歌声乃人之情也,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个毫无感情或者情感淡薄的人是无法发出悦耳的声音的,人的心理状态会对发声器官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声音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从简单到繁杂,从易到难,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如:发声练习:5、4、3、2、5、4、3、2、1—跳音练习,教师可设置拍皮球游戏,让学生自己拍,通过对音乐的探究、亲身实践和认真的观察去体会音乐。学生就能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跳音的发音就是皮球起落的感觉。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唱出优美的音色来。
著名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认为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教育家太多了,她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儿童的天性自然,具有特别强的创造性思维,要把学生作为主体,不要让学生进行过多的模仿,尽量给予孩子更多的表现、发展和创造的空间,注意儿童音乐素养的培养。树立以儿童为主体的艺术教育观,重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征和个别差异,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不同兴趣爱好和潜在的发展可能性,使每个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结语
校外培训是校内培训的延伸、补充。应利用其优势让孩子学到更丰富的知识,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方法受到很多人的推崇,也受到很多人的批判。传统的应试教育方法确实让大部分孩子接受了不少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但由于它总是过于强调单向的学习方式,大部分孩子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自然无法从学习中发掘自己的兴趣所在。只有自己喜欢的事物,孩子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的时间去尝试、去体验,喜欢就是兴趣的前提。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喜好,教师要注重对孩子喜欢的事物进行培养,对孩子良好的兴趣进行正确引导,通过发展孩子的兴趣将其培养成为孩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苏舟子.中国教育流行病[M].常州: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2]李世正.兴趣决定孩子的能力[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
[3]刘晓东.解放儿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刘显国.教法选择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5]靳玉乐.对话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摘要:社会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这种音乐教育不仅包括学校音乐教育,还包括社会音乐教育(如青少年宫、琴行、业余音乐艺术团体等机构的音乐教育活动)、个人音乐教育(私人音乐教学活动)等。本文针对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现状重点讨论儿童校外音乐学习指导得策略。并通过以下三部分分别论证自己的论点:儿童校外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儿童校外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用新视角寻求儿童校外教学新策略,缓解教学矛盾,使教学效果最佳化。
关键词:儿童音乐教育 策略兴趣
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在当今社会上,已经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普及。学校的音乐课堂内容越来越丰富,社会上各种培训学校也相继创办。伴随着这股大流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目前,对于中国音乐教育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把孩子的心理放在首要位置来进行教法选择的重视性还不够。针对当前经济社会中各学校与培训机构对于孩子音乐教育的模式缺陷,研究音乐教育中出现的孩子压力大、学习不自主、方向不明确、家长多焦虑等问题,找出这些现象的源头并找到解决方法。这有利于缓解当前社会音乐教育中出现的种种矛盾,最终达到教师用心、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的状态。
本文将通过对校外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来阐述自己关于校外音乐教育指导的观点。
一、儿童校外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儿童校外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在一些中高等城市逐渐兴起许多琴行、音乐培训班、青少年宫等等。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偏向于商业性质的琴行,已经不满足于出售一些中外乐器、书籍等,而更多的是开设各种声乐、器乐、音乐知识的培训班,还热衷于组织学员参加各种等级的比赛或是音乐演出活动。社会上的一部分私人音乐教育也逐渐与这些音乐教育机构相结合,呈现出不同的局面。目前我国的社会音乐教育现状大致如下:
1.地区的经济情况与校外音乐教育情况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高等城市的家庭收入逐步增加,那么家庭成员接受社会音乐教育的比例也随之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接受社会音乐教育的前提条件是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2.拥有广泛的生源是校外音乐教育快速发展壮大的直接原因。社会音乐教育,顾名思义,面向的是全社会的公民,经调查,其生源年龄一般是4岁以上。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的开放,成年人和老年人接受社会音乐教育的比例也逐渐呈上升趋势。
3.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是校外音乐教育得以长期发展的内在原因。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对教师的专业水平选择上要求很高,基本上都是毕业于专业院校的学生或者是来自于中学大学里的专业音乐教师。专业教师的学历通常都在本科以上,专业水平也相对较高,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先进、科学。
4.校外音乐教育机构的学费普遍成上升的趋势。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的学费也普遍呈现上升趋势。这等学费标准大多数家庭还是能接受的,但也有部分家长则认为学费过高,这就使得本应该平民化的音乐教育成了经济富裕人群的专利,接受教育的经济门槛过高,使一部分来自于普通家庭的音乐爱好者望而却步。
(二)儿童校外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良莠不齐的教师队伍。高额的学费受到不少关注,但其实更应该重视的是授课教师是否具有真正的专业资格,教育的方法是否科学,是否正确,是否有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等等。
2.往往会被老师、家长忽视的是学生是否具有学习音乐的潜能,这其实是选择学习音乐的关键所在。大部分家长有过于强烈的功利意识,一直操控着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大舵,很多学生其实是在家长的逼迫下学习音乐。由于各类考核,直接给教师造成了过重的心理压力和教学负担,导致了追求“急功近利式”的教师评价体系,重在看授课水平和教学成绩。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尤其是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传统的基础教育,不仅没有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反而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许多学者、专家都著文说道中美学生的差异,认为中国的学生聪明、勤奋、基本知识扎实、善考试,但是在动手能力、自主性、创造性方面明显不如美国学生。
有这样一个故事:女孩的妈妈有解不开的小提琴情结,很小的时候每次路过离家不远的一家乐器店,她总要远远的望着里面的小提琴,愣上老半天。但是,因为家里穷,父母又不支持,她想要摸一摸小提琴也很不容易,更别提学习小提琴了。女孩的妈妈心一狠,美丽的小提琴之梦立刻化作一片无涯的憧憬。于是,等她怀上女孩的时候,女孩在妈妈的肚子里听到的基本上全是美妙无比的小提琴曲。当然,那是女孩长大以后妈妈告诉她的,女孩说,她早已记不得当时听到的是什么了。
女孩是一名初中学生,可小提琴早已过了十级。对于妈妈十多年来不论刮风下雨坚持每周送她去老师那里上课的举动,女孩的心中充满了感激,她说她至今还记得五岁那年的一个晚上妈妈在回家的路上过桥时一不留神被积雪滑倒在地的情景。但是,每当有人问她喜不喜欢拉小提琴的时候,女孩总会一个劲儿地摇头,并显出非常尴尬无奈的神情。女孩的好几个朋友都说,女孩曾经讲过,在她的眼里,小提琴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最最最令人讨厌的东西。”
我们总是高呼“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事实上,在这种急躁的揠苗助长的心态里,儿童的天性摧折了,发展的基础断裂了。
二、儿童校外音乐教学指导
作为学校以外的教学机构,应该有它的独到之处,在教学器材、教学方式、教学种类上有比学校着更大的优势、更好的发展空间、更轻松的发展环境等等。校外培训机构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以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平台来提高能力,以人为本,以孩子为主体,尊重孩子的兴趣选择,提高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训机构应该要有专业性强的教师。许多专业好的老师会觉得在学校无法全面展示他们的专业才能,那么校外培训机构应集中这些人才,使其师资队伍雄厚,能让孩子在这里真正学习到专业知识。
笔者认为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天赋来思考孩子到底适合声乐、舞蹈还是钢琴等等。在培训初期,可以让孩子接触各类艺术,入门后观察孩子的喜好,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再因材施教,将爱好相同的孩子分到一个班进行系统教学。兴趣对孩子的各种能力都有很大影响,比如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反应能力、欣赏能力等。孩子学到的东西是自己感兴趣的,自然会用心,这样就可以保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了。
笔者曾在艺术培训中心进行过实习,在教学方面一直遵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原则。在声乐课的选歌过程中我会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格、兴趣爱好,尽量做到让孩子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学唱歌曲。在教唱的过程中,笔者会在孩子学会旋律之后,让他们跟着伴奏音乐唱歌,这样能带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产生歌唱的欲望。同时也会引导孩子有表情地演唱,根据歌词创编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加强表演性,这会让学生享受整个教学过程,能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在实践中我把这一教学方法与纯粹的老师弹琴学生唱歌的这一方法进行对比,发现前一种教学方法指导下的孩子较之后者在课堂的表现更突出,思维更活跃。当然最初也有些孩子面对新的教学方法会不适应,课堂上表现不自然,但几堂课之后他们就开始喜欢上这种教学,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孩子表现非常优秀。
因此,作为专业的艺术培训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一)尊重儿童为主体,培养其兴趣
成功的音乐教育是通过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掘其创造能力。从传统的在老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方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各种音乐实践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校外音乐培训机构应该适当地转变教学观念,用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实践、参与音乐体验、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个人喜好,注重对孩子喜欢的事物进行培养,对于孩子良好的兴趣要进行引导,通过发展孩子的兴趣将其培养成孩子的各种能力。当孩子练习钢琴很长的时间没有进步的时候,父母就不要一直逼着孩子弹钢琴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调整:一要激发孩子的积极性,给孩子适当的新奇的奖励,引发孩子对钢琴的兴趣;二是适可而止,不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钢琴了,要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
(二)鼓励为主,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
1.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主动学习的欲望。
运用各种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如在教授乐理知识时,学生可能对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理解感到太抽象,这时就要发挥老师的教学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老师先不解释何为二分音符,何为四分音符,而是引导学生模仿小狗的叫声(汪汪),小猫的叫声(喵——),闹钟的声音(嘀哒),大钟的声音(匡——)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声音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的,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感性认识,由此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乐理知识。
2.创设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在教学中尤其强调让学生自主参与,比如舞蹈课上,教师应安排课时让学生自主编舞,教师改变以往以示范为主的方法,鼓励儿童在与同伴合作中自己创编舞蹈动作,儿童的舞蹈活动变成了以儿童为主角的多姿多彩的表演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将原来纯粹的音乐舞蹈教育特色拓展为多渠道的综合艺术活动。这样能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放飞想象的翅膀、自由创造。使他们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放飞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自由探究。
音乐是动态的,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的身体和思维都能运动起来。如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说“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放开学生的身体,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亲身去感受、自由地探究音乐的奥妙。
(三)发散思维,培养儿童创造能力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素主要包括创造精神和创造力。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特别重视音体美的教学。作为校外音乐培训机构,有专业的老师,浓郁的艺术氛围,因而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设思维空间
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时,不要给学生设定框架,要提倡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散思维。歌声乃人之情也,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个毫无感情或者情感淡薄的人是无法发出悦耳的声音的,人的心理状态会对发声器官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声音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从简单到繁杂,从易到难,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如:发声练习:5、4、3、2、5、4、3、2、1—跳音练习,教师可设置拍皮球游戏,让学生自己拍,通过对音乐的探究、亲身实践和认真的观察去体会音乐。学生就能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跳音的发音就是皮球起落的感觉。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唱出优美的音色来。
著名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认为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教育家太多了,她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儿童的天性自然,具有特别强的创造性思维,要把学生作为主体,不要让学生进行过多的模仿,尽量给予孩子更多的表现、发展和创造的空间,注意儿童音乐素养的培养。树立以儿童为主体的艺术教育观,重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征和个别差异,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不同兴趣爱好和潜在的发展可能性,使每个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结语
校外培训是校内培训的延伸、补充。应利用其优势让孩子学到更丰富的知识,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方法受到很多人的推崇,也受到很多人的批判。传统的应试教育方法确实让大部分孩子接受了不少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但由于它总是过于强调单向的学习方式,大部分孩子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自然无法从学习中发掘自己的兴趣所在。只有自己喜欢的事物,孩子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的时间去尝试、去体验,喜欢就是兴趣的前提。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喜好,教师要注重对孩子喜欢的事物进行培养,对孩子良好的兴趣进行正确引导,通过发展孩子的兴趣将其培养成为孩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苏舟子.中国教育流行病[M].常州: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2]李世正.兴趣决定孩子的能力[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
[3]刘晓东.解放儿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刘显国.教法选择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5]靳玉乐.对话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