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农村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分析

    王成

    【摘 要】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农村题材电影发展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机遇期。受国家政策和商业化驱动等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电影在制作水平和叙述内容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值得注意的是,在女性主义这一视角之下,新世纪以来农村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多元化的嬗变,女性形象的建构以及其艺术文化价值的呈现带给我们以诸多思考。

    【关键词】新世纪;农村题材;女性形象;思考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134-02

    一、引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我国农村题材电影的发展开始走向一个下坡,不仅数量不多,其质量也乏善可陈。新世纪之后,党和国家开始重视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和普及,加之数字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基础设施等的逐步完善,我国的农村题材电影开始迎来一个崭新的机遇期。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电影中,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不同性格的典型性的女性形象。有对传统女性的怀旧想象,有反映新时期在自我和被动中矛盾抗争的女性形象,也有着重表现新世纪积极进步的女性形象,等等。这些女性形象的影视化呈现,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给所有研究者带来一些思考。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即使在现代城市化高度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农村依然是我国社会最本质方面的反映,即农村代表了我国社会最原始和本质的方面。在女性主义这一视角之下,农村题材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女性形象的崛起反映了中国怎样的普世价值的变化,女性形象在农村题材电影中的呈现存在着怎样的问题,还在引发我们的思考。

    二、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建构

    新世纪以来的农村题材电影本身就呈现出一种内容丰富和题材广泛的态势。“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挖掘了独特的本土人文资源和人文亮点,并将这种人文亮点转化成审美化的故事。”[1]在这样资源转化的过程中,经过审美加工过的社会现实,就以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在电影屏幕上。

    由此可见,新世纪以来农村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是来源于社会真实的艺术化表达。这一时期电影中展现的女性形象,来源于实际生活并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真实。

    (一)传统女性形象的怀旧想象

    作为故事叙述文本而言,农村题材电影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创作者们的情感色彩和创作情绪。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题材电影相比,新世纪之后的此类影片在对传统女性的塑造方面,开始有意识和有目的地避重就轻。相较于《喜盈门》(1981)中的水莲、《乡情》(1981)中的田秋月、《春桃》(1988)中的春桃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女性形象而言,新世纪之后对于传统女性的艺术呈现则开始站在一个审视者和评判者的视角,而不仅仅是站在表现者的视角。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较之前而言,新时期的传统女性形象或多或少地展现出较为立体化的品质特征。

    贤惠善良是中国传统女性的品质特征。她们身上多少有着传统文明中最本质的牺牲和隐忍精神。“农耕文明拥有一种以自我牺牲为标志的情感与理智系统。”[2]这样的坚强和隐忍也可以理解成文化沉淀后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霍建起导演的《暖》(2003)就描绘了一个具有传统隐忍和坚强无意识的农村女性——暖,这部影片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女主角暖是一个勤劳贤惠美丽的农村女人,她单纯地爱上了来村里表演的小武生却被无情地欺骗了感情,在对男主角林井河无尽的等待中无奈地嫁给了她年幼时害怕又讨厌的哑巴。生活在劳动中周而复始。暖有心追求爱情却不得所终,看到归来的林井河满眼是无奈和失落。影片的最后,哑巴把暖和女儿推向林井河让她们跟他走,在感人至深的同时也让我们理解到强烈的男权意味,女人依然是作为男人的附属品而存在的。

    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中不乏有多个这样具有典型传统意味的女性形象,她们多半与新世纪之后的女性形成对比,如《上车走吧》(2000)中的老乡,《暖春》(2003)中小花的婶子等等。她们身上有着传统中国女性的生存品质,也有着传统道德和价值中原始的取向。电影创作者们站在审视的角度对传统的女性形象进行怀旧想象,也揭示了一个时代对于传统的反思和追问。

    (二)新旧交替抗争的女性形象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到一个大变革的发展时期。经济政治的变革也在影响着社会思想的变革。新世纪之后的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社会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开始相互碰撞,人们的思想也在朝着一个更加丰富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电影创作者们站在再现和表现的角度,反映农村生活及农民心理在这一时期的变化发展。经济政治思想的变革带来的是人的认知和心理变化。同样的,这一时期的农村女性在面对社会整体的大变革时,呈现出各式各样不同的社会表情。不论是保守的农村女性还是在新旧交替中寻求打破传统束缚而进行抗争的农村女性,她们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时代的特征。“某一历史时代的发展总是可以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定,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3]当然,也反映出女性独有的性格魅力。

    《上学路上》(2005)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甘肃山村女孩王燕,利用暑假时间靠一己之力挣学费的故事。故事的切入点很小,讲述了王燕在挣取二十四块八角学费前后的来龙去脉和心路历程。而电影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却极为丰富。中国农村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现象:一个家庭中家长牺牲女儿的学习机会让儿子继续上学;西北农村女孩早婚早育制度:三花和王燕十几岁就被过早地安排相亲结婚。这部电影中,三花是传统农村思想和制度的牺牲品,而王燕却敢于反抗传统追求理想,是一个具有实践精神和女性主义觉醒的战士形象。

    同样,李杨导演的作品《盲山》(2007)也刻画了一位敢于反抗恶习陋习,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新世纪女性——白雪梅。《盲山》这部电影采用了纪实主义手法,讲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中西部山区普遍存在的妇女拐卖现象。大部分被拐卖到山区的妇女在出逃无望,产下子女之后开始屈服,碌碌过完一生。而这部电影的主人公白雪梅则表现出积极和主动抗争的精神。白雪梅首先是一个大学生,有文化有知识。被拐卖到山区之后遭遇到了以往被拐妇女同样的命运,限制自由,产下子女,被迫劳动。但她没有停止反抗,还多次鼓动其他被拐妇女一起出逃。经历过多次失败之后,白雪梅终于被解救出深山。

    综合诸多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电影,对比其中刻画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电影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女性经历了一个被动的或者是自我的矛盾抗争过程。有些人抗争取得了胜利,走向女性本身更具现实意义的自我;有些女性抗争失败,在农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大环境中继续迷失而碌碌一生。

    (三)新世纪积极进步女性形象

    新世纪的进步女性都呈现出一种独立自尊的精神形态。这一类的女性不再附属于男权社会也不再附属于男人,她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于社会。并且以区别于男人的社会角色给社会创造出独特的价值。“这些女性是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时代女性形象,代表了新时期女性试图建立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和争得独立社会地位的渴望。”[4]

    电影《巧凤》(2001)讲述的是农村女强人巧凤联合村民搞合作社卖猪肉的故事。影片中强化了巧凤积极能干的形象,相比之下,巧凤身边的男人们都显得狭隘而渺小了许多。巧凤带领村民打假,学习电脑搞电子商务,做了很多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城里人能干,我们也能干!”集中体现出新世纪进步女性的崭新形象。纵向来看,《巧凤》这部电影同九十年代的《喜莲》(1996)相比,在叙述内容和人物形象塑造及情感表达方面异曲同工。

    《自娱自乐》是导演李欣在2004年创作上映的一部以农村为背景的乡村喜剧电影。电影讲述了一群农村青年为了实现电影梦想而自筹自导自演武侠剧的故事。影片的主人公芦花在武侠片中扮演女侠,她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心爱的人米继红表白,是新世纪农村进步女性形象的典型。这部电影不仅成功地塑造出芦花这一形象,还展现出了新时期农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娱乐精神,体现了新时期农民的智慧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类影片的叙事和人物刻画并不一定和现实的农村相契合,电影的创作者们大多在其中加入了艺术化的渲染和主流意识形态的隐性表达,如导演对新时代政府三农政策的主动和积极响应,对新时期人物的有意识刻画。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也无意间给观众展示出新世纪女性独特的精神品质和本能。

    结合2000年之后的三十余部农村题材电影进行文本分析,不难发现,新世纪之后的农村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构建呈现出总体崛起部分缺失的大致规律。其中,新世纪十年中后期,农村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呈现,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叙述内容上都表现出一个弱化的叙趋势,这不禁引发出观众的思考。

    这里对于农村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构建的探索,我们不仅仅是站在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观察,更多的是站在中国农村题材发展的宏观视角来进行分析。

    三、总结

    女性一直是影视作品中长盛不衰的叙事对象,女性形象在我国的各类影视作品中呈现出丰富和多样性。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题材电影的一个发展瓶颈期之后,进入新世纪,农村题材电影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期。这一时期农村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更加丰富而立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女性形象体现了中国导演们的复杂情怀和文化情结,在对传统文化的迷恋和现代文化的追寻二元格局中,女性形象既是他们文化思考的厚重所在,又是他们道德理想的承载所在。”[5]这一时期农村题材电影中的女性,承载着电影创作者们对于传统女性形象的怀旧想象,也包含了对新旧交替中矛盾抗争的女性出路的深刻思考,同样有对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积极进步女性寻求独立自主和社会价值的认可和赞许。

    对于新世纪之后农村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在银幕中女性形象整体崛起的大趋势之下,对于女性形象的建构存在着或深或浅的文人想象。同时,受电影题材或叙述内容等的影响,农村题材电影中依然存在着女性主义的部分缺失。

    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入影响,我国的农村题材电影的前景依然会是光明的。同样,农村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构建,依然会朝着一个更加丰富多元和立体的方向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柳艳娜.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题材电影管窥[J].电影文学,2009:47-48.

    [2]王一川.全球性语境中的中国式乡愁[J].当代电影,2004:61-64.

    [3]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7.

    [4]俞燕.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67-69.

    [5]俞燕.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67-69.

    作者简介:

    王 成,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二年级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

相关文章!
  • 试论中国电影呈现悲剧的诸方式

    王群一如果对西方现代电影史进行追根溯源的话,可以发现他们的现代电影虽然在拍摄技术与摄像理论等方面,带有明显的现代色彩,但就题材

  • 市场经济时代我国艺术衍生品的

    刘巍马飞一、艺术衍生品的商业发展(一)我国艺术衍生品现状概况艺术衍生品本质是由原创作品衍生,强调商业效用、艺术附加值的艺术商品。因

  • 智能时代的全觉互联文本表征结

    李华峰摘 要:智能时代的全觉体验是多维度的、沉浸式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文本的互联迭代提供了良好的传播通路。全觉式的文本修辞方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