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主义与思想主义的综合运用
汪强
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相反,作为一门塑造学生灵魂的课程,它十分重要。但是,现在的思想政治课却面临许多困难,这并不是它本身的过错,而是由于从社会到学校,从教育主管部门到普通教学人员还存在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坚持历史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综合运用”这一原则,希望对改善思政教育有所帮助。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作为一门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本应在高校教学中受到教学方的高度重视以及学生方的热烈欢迎。但我们看到的现实却并非如此。实际情况令人十分担忧,校方往往重专业轻基础(高职院校尤为如此),教师以没人听为由不愿讲,学生以没有用为由不愿听,从学校到老师到学生都以一种应付的态度对待思政课程。
一门塑造学生灵魂的课程竟然受到如此冷遇,实在发人深省。其中缘由不外乎四:一是社会风气急功近利。社会风气急功近利,自然部分重利而轻义、重器而轻道,浮躁的世风让人很难静下心来思考道义是非。二是教材编写没有与时俱进。试问,论断与颂歌的集合又怎么能够打动人,说服人呢?三是教授方式灌输填鸭引人反感,亟待改进。作为一名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他最迫切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怎么做”,更需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传统的、普遍存在的无视学生学习主体性,无视其内在需要,粗暴、简单地将教材上的条条款款硬塞给学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这样的需求。因此,灌输填鸭的教学方式亟待改进。四是在教学目标上,多了几分训练之味,而少了几分培育之意。今天我们需要的是具有独立人格,能够明辨是非,能够针砭时弊,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和国家公共事务管理的“公民”。而我们的思政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臣民训练的歧途。
为了扭转这一极为不利的局面,我们必须做出改变。以上四点,社会风气是大环境,急功近利肯定不好,必须改,而且要有信心能够改,因为“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而“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1]只要大家意识到了这一点,有信心、有决心、有毅力,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就一定能逐渐改变这一风气。当然,这必然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需要社会各个领域、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从思政教育角度看,就是要求每个学校、每个思政教师都要改变观念,创新方法,沉下心来上好每一门、每一次思政课,要做到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教育学生明义利之意,悉道器之理。
怎么上好思政课?那就必须解决好另外三个方面的问题。教材、授课和培育目标的问题如何解决?笔者以为应该坚持历史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综合运用这一原则。
二、解困之道:历史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综合运用
何谓“历史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综合运用”?
所谓“历史主义”即历史地看待事物、事变、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2]任何事物、事变、社会现象和问题都处于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之中。要洞悉它们的真实面目,要全面完整地明了它们的情况,要能够准确判断它们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地位就必须要求观察者、判断者将其视为过程,将其还原到各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去考察。
从普遍的意义上说,这一原则实际上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所必须遵循的。在思政教育中,它还有其特殊意义。以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发展问题为例:贯彻历史主义原则,历史地看待当前中国的发展问题,我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较之过去有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向上的发展势头还将继续延续。就中国的发展问题的判断来说,历史主义使我们能够有充分的理由肯定中国业已经历的发展道路和成绩。这一判断可以坚定我们的道路、鼓舞我们的信心,使我们不至于在看不清形势的情况下做出错误的判断,比如因为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丧失信心,进而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党的领导、否定改革开放,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或者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等。总而言之,历史主义在这一问题上让我们看到成绩。
正像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要确定一个点必须有横、纵两个坐标一样,判断事物、事变、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光靠“历史主义”当然是不行的,我们还需要“理想主义”的规范,才能准确地找到它所处的历史位置。
所谓“理想主义”即理想化地看待事物、事变、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这里的“理想化”当然不是指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而是指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设想事物、事变和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应该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趋于的“至善”、“至美”或者“完美”的理想境地。虽然“至善”、“至美”或者“完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人们理想中的愿景,在现实生活中,鲜有能够完全实现或者达到的,但这样的理想愿景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正是有这样的理想存在,人们才有向前、向上不断进取奋斗的动力。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理想存在,人们才能察觉当下的、现实中的不足,也才会激励人们不断地去改进、改善自己的工作,从而不断地向理想状态逼近。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动力不外乎如此。
同样以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发展问题为例来说明“理想主义”在思政教育中的意义:贯彻理想主义原则,理想化地看待当前中国的发展问题,我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前中国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市场体制不健全、政府权力过大,边界不清导致权力寻租,贪污腐败屡禁不止、民主法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封建残余比如权力崇拜、官本位现象还很严重等。总之,当今中国社会离一个成熟的、完善的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富强、文明、民主、法治的社会还有很大差距。这一判断使我们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至于被虽然巨大但仍然不足的发展成绩冲昏了头脑,使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坚持既定道路方向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改进各个方面的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得到的不断发展。总而言之,理想主义在这一问题上让我们看到不足。
历史主义和理想主义必须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才能成为指导思政教学的科学的方法论原则。道理显而易见。单有历史主义,那么我们的判断必然会失去“应然”的参照物;单有理想主义,那么我们的判断也必然会失去“实然”的基础。就前面的例子来看,光有历史主义,那么人们的视角很可能就会仅仅停留在成绩上。只看到成绩,极可能的结果便是坐在成绩上沾沾自喜,从而骄傲自满、止步不前、不思进取。光有理想主义的话,那可以想象的结果则会是脱离现实实际的空想、幻想,成天生活在理想的幻觉中,而历历在目的却是现实中种种的不足、缺陷,这样的结果就会使社会稳定受到极大冲击。只有二者的综合运用,才能在社会历史平面中找准客体所处的确切位置,才能清楚掌握它的发展趋势。看到成绩的同时看到不足,不失进取之心;发现不足时也要看到可取之处,不致灰心丧气,真正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坦然、从容应对发展过程中的任何挑战,将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以上,便是“历史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综合运用”,这实际上是我们客观、理性、科学地看待问题的方法论。解决了认识问题的方法论问题,那么其它的操作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将这一方法论原则运用于思政教学中,对于教材的编写、对于教师授课、对于培养有独立人格、善于参与社会和国家公共事务管理的公民都大有裨益。
三、以“历史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综合运用”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
首先是教材问题,现在的思政教材普遍的问题在于:歌功颂德太多,针砭时弊太少;成绩太多,问题太少;成绩千篇一律老生常谈,问题只言片语云遮雾罩;再加上一些不做解释或者解释不透的论断,使教师教不好也不好教,学生是听不清也不愿听,时间一长,必然就形成了我们前面描述的思政教育所面临的艰难局面。如果我们能够按照“历史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综合运用”这一原则来组织教材的编写,情况应该会发生可喜的变化。我们要呼吁教育主管部门重视教材问题、能正视问题并且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要在教材编写上更多地满足时代需要,要能编写出与时俱进的、能够全面完整反映当今中国社会问题的教材,要让学生能够学懂历史、正确看待不足,从而帮助、激励学生站在客观的立场,沿着科学的道路去理性地探索解决问题路径的教材;当然,教学也不能拘泥于教材。再好的教材,也不能照本宣科,也需要教师以自己特有的讲授方式来向学生进行再讲解。所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上好思政课程,老师们必须在尊重教材原旨、坚持政治原则的前提下大胆地丰富、重组、调整教学内容。要在教学内容的准备上按照历史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综合运用这一原则搜集、整理材料,从而将一个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社会展现给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赢得学生。
教授方式的改变同样应坚持历史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综合运用。教授方式要创新,要改变过去那种填鸭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具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各个授课者的风格不同,所选择的手段、方式方法也都不尽相同,所以,具体怎么改变,怎么创新,这里不再赘述,也无法细谈。但不管怎么变,万变不离其宗,原则是可以统一遵循的,即历史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综合运用。不管具体方式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都应做到讲成就的同时也要讲不足,讲不足的时候也要强调我们已经做出的努力、需要加大力度突破的地方和美好的前景。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刺激学生在正反两方面的材料面前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颇为有效,操作上也大有空间,比如讨论、辩论等都将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这自然而然就不再是灌输与填鸭,而是教学互动的一种生动局面。过去那种照本宣科的填鸭教学直接将学生抛到了教师的对立面,老师和学生之间仿佛隔着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老师自说自话,学生兀自不理。而按照历史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综合运用原则重新组织的课堂却能使师生之间离得更近,因为老师的讲授更加贴近学生们可以说“初涉人世”般的社会感悟,原因就在于它更加真实,更加生动,更加具体。贴近当然不是迎合。距离肯定是有的,这个距离是什么?就是学生们的疑问: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会这样?这正是思政教育工作者想要向学生解答的地方,也正是希望通过这种解答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人生。换句话说,思政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才是有效的。
教学目标同样要有意识地调整。思政教育要培养的是“公民”,不是臣民。什么是“公民”?那就是有独立人格,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和国家公共事务管理的人,是能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理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人。如何才能具备独立人格不人云亦云,如何才能公正客观理性?说到底,还是认识社会的方法论问题。什么方法论?历史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综合运用。之所以前文强调要在我们的教材编写、授课方式改革上都要贯彻这一原则,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希望通过教材和老师的引导,让学生逐渐学会按照这样的方法论来认识世界。要让学生学会用它来明辨是非,而不是简单地让他们记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让学生自己成为评判是非得失的主角,而不仅仅是既有判断的附和者。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44页.
作者: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博士
责任编辑:宋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