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探索
曹燕波 吴敏
〔关键词〕生涯教育;生物教学;高中
一、中学专业学科教学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先生曾指出“我们为学生前途计,为社会计,在中学的课程内,须有职业的预备,选择职业的指导。”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美、英、澳以及日、韩等国都非常重视中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生涯教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学校为基础,实施生涯教育;生涯教育与家庭紧密联系;生涯教育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职业生涯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
我国高中阶段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尽管各地多有开展,但是理论和实践研究相对滞后,尚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大多数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关注点仍然停留在高考分数。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认识普遍很茫然,对未来职业的思考时间浓缩在高考填志愿的那几天。一方面,受到高考分数的制约,以及对不同职业认知的贫乏,填报志愿的时候学生会有很多无奈;另一方面,随着进入大学后对所选专业的了解越多,与心中原本期望职业目标的反差越大,这些往往都会使学生在升学和就业时经历漫长的不适应期,并将最终使得其中许多人无法体验到从事某项工作产生的实现自我、奉献社会的职业幸福感。因此,在高中阶段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生物学科中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
基于国外职业生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融合的有关经验,我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通过生物教材章节教学介绍职业信息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科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这就使生物学所涉及的职业非常广泛。
在高一开学时的生物第一课(2003人教版),我在介绍生物学科研究的领域时,给学生们展示了一张自制的生物学科职业靶心图(参考澳大利亚教材),通过靶心图,我们可以了解到:受教育的程度和层次越高,学生可以从事的职业类型越丰富,自然专业性也越强。职业靶心图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职业天地的大门,激发了他们对生物学科学习的憧憬,促生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注:靶心图中四个同心圆,四个圆代表四种不同层次的职业门类。第一个圆(最小圆)中的职业,属于学徒期的工种,需要完成十年义务教育,并获得高中毕业证书或职业教育的一、二级证书;第二个圆中的职业需要获得职业教育的三级或四级证书或具有三年相关工作经验;第三个圆中的职业需要具有高等教育专科文凭或职业教育院校的专科文凭;第四个圆中的职业就需要至少具有高等教育学士或学士以上学位文凭资格。
在每一章节介绍完之后,我利用教材中的《走近科研工作者》《科学前沿》等栏目,为学生增设“职业面对面”话题。介绍生物医学工程师、胚胎学家、育种工作者、法医等职业。通过这些介绍,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与章节内容相关的职业信息,从而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逐步形成职业愿望,发掘将来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
(二)借助生物科学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以科学史实为背景,再现科学成果取得的过程,也是一种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途径。在高一新课讲到“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内容时,我给学生讲了关于细胞凋亡研究的科学家苏尔斯特的故事。苏尔斯特于2002年因研究细胞凋亡获得了诺贝尔奖,他花了十年的时间在显微镜下观察线虫的发育,观察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细胞,哪些细胞变成肌肉细胞,哪些细胞变成消化道细胞。他要一边在解剖镜下观察,一边挑取线虫,他坐的椅子就来回移动,地板因此磨了一个坑。十年里每天都重复做一件事情,即使没有成功也不放弃。 科学家这种耐得住寂寞、坚定不移、坚持不懈的态度,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树立了良好的职业榜样。
(三)通过专业讲座培养职业意识
通过专业讲座,介绍高校招生信息以及专业的具体要求,将生物课堂延伸到校外,使学生将书上学到的生物知识与职业生涯相联系,从而了解和确定自我的职业倾向,形成职业意识。
例如,在学习完“胚胎工程”内容后,我校请来了南京医科大学神经干细胞研究方面的教授给学生开设了专题讲座“ips细胞的研究进展”,让学生们了解到现在干细胞研究的科学最前沿,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于动物细胞全能性的理解。近距离地接触科学工作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的兴趣。学完“生态工程”的内容,我们请来了中科院南京湖泊研究所的教授给学生们做了“太湖水体的修复治理”的專题讲座,让学生们了解到污水处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通过对最新污水处理技术的了解,学生们感受到了社会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共同要求不仅仅包括严谨、细致、有创造性,还包括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
(四)结合生物实践课程培养职业技能
我所在的学校为江苏省的“生物科学探究课程基地”,依托这个平台,我们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手举办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实践活动课程,如“罗非鱼繁殖生物学观察”“循环水系统对水体净化效果的研究”“铁皮石斛的组织培养”“蠡湖水环境质量监测与生态修复研究”“食品安全的快速检测”“面包酵母的发酵生产”“大豆的种植与杂交”等。
通过拓展教育资源,借助课题研究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开发辅助实验仪器、设备等,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下“做科学”,学生的好奇心不断被激发,他们开始自发地研究和解决问题,提高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科情感、学科志向,提升了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职业素质,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结实的基础。
(五)通过校园文化渲染激发学生兴趣
生物学科组利用校园一角开辟了一块实验田,种植了蚕豆、豌豆、玉米、洋葱、青菜、萝卜等植物,便于学生做实验时就地取材。同时我们还在这些植物旁树立标牌,方便学生识别,每天路过的师生不仅看到了美景,也在观赏的过程中对植物的品种与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受到实验田标牌的启发,有学生提出想通过查阅资料为校园里所有的木本植物都树立标牌,方便大家认识更多的植物。
在校园文化的渲染下,我们发现学生的生物学兴趣慢慢被激发,学生正在不断体验生物学科的职业实践。
我通过展示生物学科职业靶心图、挖掘生物科学史、举办专业讲座、开设实践课程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更清晰地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引发了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能够主动去了解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初步具有人生规划的意识与能力。有家长反馈,通过活动,学生会更多关注无锡的环境问题,提倡并影响家人一起为家乡无锡的良好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他们也会关注家人的饮食健康,适时提出合理建议。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学生也表示将来想从事生物相关职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基于高中生心理特点的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研究”(B-a/2013/02/0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无锡,214123)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