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抗战”的教学研究
石岩
[关键词]乡土资源,十四年抗战,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 2019 )15-0056-05
“十四年抗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近代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关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关乎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难点。对于这一历史事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是:“了解日本的侵华罪行;通过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意义,认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想通过自己的历史阅读和研究,贴近学术前沿,结合教学实践对本节课的教学展开探索,以求教于同行。一、关注乡土抗战课程资源,将其与十四年抗战研究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号召以及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校外课程资源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纪念馆资源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且与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关联密切,可以有效地辅助中学历史教学,因此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北京作为卢沟桥事变爆发地和华北抗日主战场之一,在抗战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留下了众多抗战遗址。北京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平北抗日烈士纪念同、抗战名将纪念馆、黑山扈战斗纪念同等抗战纪念馆;有卢沟桥、宛平城、北京植物同内的“一二·九”运动纪念亭、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场遗址、昌平区南口战役旧址;还有反映日军屠杀的延庆区岔道活人坑遗址等抗战历史遗址。另外,北京还有三条以抗日爱国将领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即西城区的佟麟阁路、赵登禹路,东城区的张自忠路。这是我们抗战史教学的中可以运用丰厚乡土史课程资源。
笔者在“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一课的教学中,精选了数则经典材料供学生学习和探究,以充分运用乡土抗战纪念馆和遗址资源。
课堂导人环节,运用我校“勿忘九一八”纪念活动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主题讲座后学生的感受导人:进而创设情境,带领学生重返抗战现场,体会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通过乡土课程资源的使用,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培养其家国情怀:
那首无比悲怆的九一八,唱出了多少人的心声,还有什么比当亡国奴更耻辱的呢?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站起来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壮丽的诗篇。回顾历史,我为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而骄傲,我为我是一名中国人,能说一口中国话,写一手方方正正的中国字而感到骄傲。
运用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场遗址(如图1),了解局部抗战中的长城抗战;运用北京植物同内的“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图片(图2)等资源,了解我们每年纪念的“一二·九”运动的原因和经过,理解其对于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意义。
1933年,日军继续蚕食长城一线,当时第29军组织了长城抗战。1935年华北事变,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组织北平学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九”运动,并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一个新高潮。
运用卢沟桥的照片(如图3)和佟麟阁、赵登禹照片,讲述二十九军抗战英雄的故事,引导学生重返卢沟桥事变现场,体会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顽强抵抗的精神。
“历史是描述性的学科,人物的活动、事件的进程、历史的场面理当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形象思维能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历史教学的历史感?需要教师尽可能还原历史现象。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将会为我们的“十四年抗战”教学注入鲜活养料,使抗战史教学“活”起来,有助于我们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创设历史情境能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产生真实感和认同感,加深对历史细节和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认知。二、突出“十四年抗战”中局部抗战时空推进的特点
(一)局部抗战的历史地位——明确“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中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影响和领导下,开始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就是反映东北、华北、上海等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把1931年开始的局部抗战与1937年开始的全国性抗战连接起来,完整地论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并不意味以往提出的“八年抗战”概念错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如概括地称为中国抗战,应包括中国局部抗战和全国抗战两个大的阶段,应是14年抗战,而不是8年抗战。中国局部抗战,是指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主要是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部分华北和华中地区的中国军队抗战……大量的事实表明,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实事求是的。这一观点,从2017年起在中小学生教材中得以落实,是非常必要的。”“十四年抗战”和“八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从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来看,中国的抗战历程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前六年是局部抗战,战事主要在东北、上海、华北等地,是整个抗日战争的先声和重要组成部分;后八年是全国性抗战,是局部抗战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中国以全国之力全面抗击并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决战阶段。可以说,“十四年抗战”概念反映的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并沒有改变史实,也不是重写历史,只是更全面、更完整地反映历史。这是在“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教学中不能忽视局部抗战教学的重要原因。
(二)局部抗战的时空推进过程和历史特点
局部抗战是如何推进的呢?局部抗战又有怎样的历史特点?在教学中笔者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高阶思维能力,即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和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
1.局部抗战的时空推进过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局部侵华开始,东北军选择了不抵抗,民众奋起抗争,局部抗战开始。爱国将领马占山领导了江桥抗战,爱国官兵、东北民众组织了东北抗日义勇军,1936年中国共产党向东北派出了大批的干部,组织了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一直持续战斗到整个抗战的结束。侵略东北,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环节。
日本在抗战期间曾建设东北。如何看待日本对伪满洲国的建设的实质呢?1963年,日本满史会编辑出版的《满洲开发四十年史》宣称:“满铁……排除了动荡不安和中国本土的扰乱,保持了这一地区的稳定与秩序,投放资本振兴了现代化工业,收容了困顿的当地人民。”通过史料实证弥补学生基本史实的缺失,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从伪满洲国的实质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正确看待日本对东北的开发建设,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即承认当时东北的工业化,是民国时期中国发展的一部分和后来中国工业新发展的基础之一;同时谴责日本侵略者奴役中国人民的罪行,两者并不矛盾。发展和工业化并不是可以不论代价的。以牺牲主权为代价的工业化,不可取;以牺牲人权为代价的工业化,同样不可取。通过史料的深入解读,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历史高阶思维能力,即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和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
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袭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通过《淞沪停战协定》,日军取得“可暂驻扎”权。局部抗战推进到上海。补充学生对淞沪抗战史实的缺失,感悟上海驻军不屈的民族精神,开放性设问,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二八”抗战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孤军奋战,难撑大局,从而思考合作抗战、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发展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
国民政府面对日军的挑衅,始终采取隐忍的“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不战而逃的惨痛结果令国人痛心。“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改避战为“局部抵抗”,这是中国军队对日正式还击的开始。
“一·二八”淞沪抗战过程中,日本关东军趁机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政权。号称“皇军之花”的日本精锐部队关东军一直觊觎“东四省”之一的热河省。1932年下半年以后,随着东北抗日义勇军遭到日本关东军的疯狂镇压,形势有了新的变化——日本将侵犯热河提上议事日程。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关东军认为:可以“调头把圣战指向热河省了”。日本这次扩大侵略的主要企图是:侵占热河,逼迫中国国民党政府承认长城沿线为伪满洲国的边界线,并在长城以南制造一个非武装地带,以扩大占领区,巩固其对东北三省的殖民统治,为全面入侵华北以至全中国打开方便之门。1933年,日本关东军继续蚕食长城一线,当时第二十九军、中央军、晋军组织了长城抗战,局部抗战推进到华北地区。第二十九军在长城喜峰口关隘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此战役的胜利是中国自“九一八”事变来的首次大捷,同时也开创了大刀队夜袭日军的先例,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全国人民抗日热情为之高涨。以中央军为主体的古北口战役打响了北京地区抗日的第一枪,以战况最激烈、战时最长、对战局影响最大而成为长城抗战的主战场。相对于“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抗战断断续续持续了五个多月,中央军第一次以自己的番号迎战日本。长城抗战是“九一八”事变的持续发展,是对日本关东军在占领热河后并不收手,继续叩关长城,试探中国军民的抗战决心的回应。而古老的长城再一次发挥其军事防御作用,中国军民用惨痛与壮烈的抗战热情回应了侵略者的挑衅。和一年前的“一·二八”抗战的结果相似,以战促和成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选择,而以协定方式结束局部战争,成为国民政府“局部抵抗”政策最后的落脚点。
综上,局部抗战经历了从1931-1936年从东北、华东到华北的时空推进过程,从内战对峙、局部抗战,逐步走向了合作抗战。
2.局部抗战的历史特点
在重返局部抗战现场的历史情境构建,历史时空,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渗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比较局部抗战与全国抗战的区别、比较局部抗战时空推进过程的角度,培养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概括局部抗战的特点。教学过程如下:
出示时间轴:
由课堂效果可知,学生通过丰富的史料学习,能够结合全国性抗战的特点进行比较,较为准确地概括出局部抗战的特点:不同的地区时间早晚不同,即东北最早,其次华东上海,其次是华北;东北日本对三个地区侵略策略不同,即对东北是建立傀儡政权,将其建设为侵华物质基地,对华东上海是军事袭击,对华北是建立华北五省自治。局部抗战因此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性:东北是民众自发组织的抗日义勇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华东是国民党地方军和小部分的中央军的有限抗战,华北是以抗日救亡学生运动等方式展开的。三、强调全国抗战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这一时期,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出现两个战场抗战的局面,这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
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对日军的疯狂进攻进行了较为有力的抵抗,先后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等大的会战,正面战场成为当时抗日的主战场,歼灭了大量日军,粉碎了日本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客观上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创造了条件;并且扩大了中国抗战在世界上的影响,争取到了国际社会舆论的同情和财力、物力的支持。對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历来是历史教学的重点。但对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研究较少。
在抗战中,日本对很多城市实行了无差别轰炸。其中,重庆是最重要也是历时最久,损失最大的被轰炸城市。重庆大轰炸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日军侵华暴行和中国正面战场抗战到底的精神。重庆遭轰炸历时、损失到底多少?重庆市抗战调研课题组负责人表示:要对历史和世界有个交代,对重庆这座城市和人民有个交代。“从1938年2月18日到1944年12月19日,日军飞机持续轰炸造成重庆32829人直接伤亡、6651人间接伤亡,财产损失约100亿元法币,平民居住区、学校、医院、外国使领馆等均遭轰炸。”重庆大轰炸跟南京大屠杀都是屠杀,日本的目的都是摧毁中国的抗战意志。日军有没有实现战略目的呢?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每次都是最终因统治集团的屈服而告失败。而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坚持了“抗战到底”的精神。
此外,美国记者福尔曼实地采访湘北战场后,撰文报道:“中国第三度的长沙大捷,证明了一个原则,那就是中国军队的配备若能与日军相等,他们即可很轻易的击败日军。”第三次长沙会战,历时23天,中国军队伤亡将士3万余人,日军被毙亡5万多人,被俘139名,最终以中国军队的胜利而告终结。同时这也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国对敌作战的第一次大捷,在国际社会也引起强烈反响。通过美国记者对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评价,理解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意义。
另外,笔者通过分析英国记者报道,深化对敌后战场中流砥柱的认识。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报道:“到1940年,华北乡间的无数农民第一次被组织起来,受革命观念的教导,达到某种程度的政治和经济解放。他们现在为中国抗战构成了一个比绵延的堡垒和堑壕还要机警和有伸缩性得多的活的屏障。……他们是中国动员起来抵抗法西斯恶性病侵略的健康的细胞。”
1940年,华北乡间的无数农民第一次被组织起来,受到革命观念的教导,达到某种程度的政治和经济解放,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战略,人民战争能够取胜重要原因。因此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中流砥柱,也是整个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与正面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期间也出现了皖南事变这样的同室操戈,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斗争,中日矛盾仍是主要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下来。
进而,依托教材和史料,通过学生活动,对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进行解释、比较异同,使学生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8年(全国)抗战中,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南京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随枣会战、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上高会战、中条山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豫湘桂会战等22次大型会战,此外还有远征军两次赴缅甸作战;重要战斗1 100余次。小规模战斗近5万次。陆军伤亡、失踪近320万人,空军消耗飞机2468架,牺牲4000余人,海军几乎全军覆没。”而“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各种人民武装,在敌后战场上对敌发起主动作战,大小战斗共达12.5万次,最多时投入兵力达90多万正规军和200多万民兵,并在抗战相持阶段上升为主战场,担负起抗击一大部分侵华日军主力的作战任务”。
以上数据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全国抗战中组织的战斗次数。那相对来说哪个战场战斗次数更多一些?很显然是敌后战场更多一些,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相对来说正面战场战斗的规模可能会更大一些,两个战场投入人数和伤亡都很大。在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分别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持久戰,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笔者将“十四年抗战”处理为“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内战对峙到合作抗战”“孤军奋战到中国战区”“百年屈辱到民族复兴”四个观察角度。既能彰显细节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魅力,让学生被一张照片、一个英雄深深地打动,又能从微观到宏观、从中国到世界的勾勒抗日战争的全景图卷。可以说是拓展了课堂的学习空间,但是并没有延长课堂的学习时间。
正确认识和把握“十四年抗战”的历史教学,不能仅就抗日战争谈抗日战争,而是需要从近代中国历史演变这一更长的时间段来考察。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十四年抗战谱写了中华民族的恢宏史诗,危难之际,全民族在暴虐下殊死抗争,在危亡中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