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释题在历史活动课中的运用研究

    郓兴刚

    [关键词]简释题,历史活动课,核心素养,目标层级,唐诗史实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 2019 )15-0050-06

    历史活动课是通过探究活动来培育学生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的教学形式。我国现行中学历史课程设置了很多活动课课时,以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体验式为基本方法,深度融合了认知目标、过程目标、史学理论与方法,以及情意目标,具有一定的课程文化目标和活动程序。这无疑呼应了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新理念。

    历史活动课的素养养成目标如何达成?学业成果如何评价?学者们比较关注从理论上分析历史活动课的计划和执行,对于活动课的纸笔测试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试图借助简释题的考查功能,以一首唐诗的简释题为例,深入探讨简释题在历史活动课中的灵活运用。一、“一节活动课”引发的评价启示

    历史活动课通常有辩论比赛、制作设计和调查分析等类型。现今的历史活动课通常会融合上述三种课型,形成复合式学科活动课型,让学生对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效度。例如,基于新版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单元主题,教师将“唐朝的社会发展”设计为活动课,在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运用已学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如以下案例。

    活动主题:唐诗中的社会景象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史实、获取史料、运用思维、交流表達。

    ①从唐诗中获取信息,并运用史实处理信息。

    ②把握隋唐时期的各种历史概念,并运用历史逻辑分析唐诗。

    ③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调查采访等不同渠道,获得不同形式的唐诗材料。

    ④据唐诗提供的信息,对客观历史状况或过程形成新的理解和解释。

    2.行为目标:按处理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活动程序执行。

    3.理论和方法论目标: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观察、分析、比较、抽象出历史事物的内部联系;随着实践的开展,不断修正、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历史认识。

    活动过程:

    1.以“唐诗中的社会景象”为题,把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分发任务单,有目的地获取各种唐诗资料,根据一定要求筛选信息,并了解其有效性和可靠程度。

    2.小组实践活动:理解和整理信息,从已知信息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假设提出探究的方法和程序,完整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3.反思自己探究活动的局限,并指出原因和进一步探究的空间。养成坚持求真的习惯,并学会用唯物史观的原理来说明唐诗中的社会气象。

    活动评价:

    1.分组展示电子课件及小报(教师点评)。

    2.纸笔测验:一组简释题作答。

    3.写“唐诗游记”“学诗一得”等小论文,各小组填写互评表。

    中学历史课程倡导的新型评价,不仅注重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更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强调学生个体经验获得的历史活动课的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关注学生是否具有历史思维,并运用历史思维解决问题;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是否积极,与他人合作交流是否顺利。在“唐诗中的社会景象”活动课中,教师设计了学习表现评价表(见表1)。

    

    历史活动课可以据教材的课文来设计,也可运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与历史有着紧密关系的资源,如时政热点、国际关系、社会环境等。不论历史活动课用哪种方法来设计,学业评价是不能缺失的,表1尝试了学习评价的新型方法。“唐诗中的社会气象”的学习表现评价表,引发了我们思考:(纸笔考试)简释题能否在活动课中被深度运用?简释题如何测量探究行为以及情意目标?二、“一首唐诗题”探寻的素养评价

    历史活动课中的学业评价,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唯有如此,才能更准确地获取活动中的信息,进行活动反馈,从而更详细地了解学情。本文所论的简释题创新运用,仅是多样性评价方式的一种尝试。简释题在历史活动课纸笔测验中的运用,某种程度上更能精准地评测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历史简释题是“要求学生用简短精练的语句对与史实有关的文字、图片、表格等材料进行注疏、辨伪、概述、阐释乃至评价等的一种题型”,①简释题的情景与设问小巧而灵活,学生作答清楚明晰。这样的特点方便了教师在纸笔测量中调控学生的思维和作答节奏。历史简释题的内涵与外延,得到进一步丰富以后,更能贴近行为目标指向。例如,在“唐诗中的社会景象”活动课中,笔者尝试以唐朝王建的《凉州行》为背景材料,命制出新型的简释题,要求学生笔试作答。

    诗文(部分):蕃人旧曰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摘自(唐朝)王建:《凉州行》

    此诗非常形象,笔者取部分诗句为简释题的情境,设计主题式提问,探索在简释题作答中评价学科素养发展的一些策略,为新型简释题的命题和活动课的拓展提供一些启示。历史思维能力包括时序思维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分析与解释能力、历史研究,以及做出决策的能力。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思维能力及教学目标,除了注重“是什么”和“为什么”之外,还要关注“怎么做”及“何来同情”等问题。根据我国目前指向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现状,历史简释题要应用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特征。因此,本文把简释题的学业评价分为认知目标、理论与方法目标、探究过程目标和情意目标等4个层级要求。

    第一层级:指向史学认知目标的“史事”释义。这种主题式简释题的特征是整理、解释已学知识和诗文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的答题水平,评价学生对诗文史事的解释和已学史实的记忆。

    案例1:诗句见上文,下文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诗中“胡乐”是指什么?

    A.吐蕃的戏剧

    B.新罗的音乐

    C.契丹的乐器

    D.回纥的乐舞

    (2)诗中“胡”“蕃”最可能是哪些少数民族?

    (3)“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真实写照了洛阳的什么情形?

    (4)为什么会出现诗中所描述的民族融合现象呢?

    这道简释题以史事“释义”为主,指向了学科素养的“历史解释”,学生需对诗中的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判断和客观评价,最终运用所学知识和诗文信息,可形成的解释是:“胡乐”特指唐朝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乐舞;“胡”“蕃”指的是唐朝西北地区的羌族、回纥等民族;“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是“胡风盛行”的写照。简释题最后一问,可能会包含着答题者的主观认识。学生客观、辩证地理解历史事物时,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需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唐朝西北地区民族融合,深受民族习惯和丝绸之路交流的影响。

    “史事”释义的内容丰富。通过不同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就是对史料的一种深度整理和辨析。如诗中的“耕犁”,有学生解释是“曲辕犁”,理由是唐朝农业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等新式生产工具;有学生解释则是“短辕犁”,原因是曲辕犁又名江东犁,只适合水田耕作,不适用于西北的旱地耕作。哪一种解释更合理呢?学生可以查阅资料,搜集唐朝西北地区的壁画以及农具文物,通过考查历史遗迹和吸纳历史学者成果,得出比较合理的解释。因此,以史料诠释为特征的简释题要具有开放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活动课中发挥独特的创造性。

    第二层级:指向学习行为目标的“时空”释义。这种主题式简释题的特征是运用史料信息和已学知识去理解新问题,或者解决新的行为中相对于史料而言的题外之问,由此运用已学知识使学习行为得以升华。通过评估学生的作答水平,评价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案例2: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诗中的胡人“汉化”主要是指什么?

    A.改行汉姓

    B.仿学乐曲

    C.学做农桑

    D.设置帷帐

    (2)诗中描述的汉人“胡化”指什么?

    (3)“驱羊亦著锦为衣”,“养蚕缲茧成匹帛”主要发生于哪一地区?解释你的判断依据和说明方法。

    (4)作为“知识拓展”的这首诗,最能描述的社会特征是什么?说出你的理由和论证方法。

    ①多民族国家建立②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③社会大变化发展④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案例2的问题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释义。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具体的时空框架下,我们才能准确地解释史事。因此,“驱羊亦著锦为衣”蕴含的时空是唐朝的甘肃地区。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一度是西北的军政、经济、文化中心,是胡、汉文化交融的集中地,盛唐时期河西节度使治所。唐大历年间,州城为回纥所侵踞,此诗即描写当时的边防情况。释义依据不仅依据诗文信息,还要以西北地区的民族政策、民族交融、社会风气等史事为支撑。“汉化”“胡化”隐藏的时空释义是:唐朝前期民族融合,体现了强盛局面。繁荣的时代,王朝可以凭借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吸引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促进少数民族社会进步;开放的时代,可以促使中原人民吸取外来文化而丰富自身的文化生活。但“安史之乱”之后,地方分离与民族分化则成为另一種现象,并最终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

    第三层级:指向情意目标的“人文”释义。这种主题式简释题的特征是运用史料信息、已学知识和生活情感,去发现或体验史料中的人文情怀和社会情感。学生对人文精神的释义,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依据史料进行判断。教师通过评估学生的答题水平,判断学生对抽象情感的还原能力,如反驳、体验和认同。

    案例3: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这首诗最贴近的艺术手法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悬想抽象

    D.印象主义

    (2)举出与这种创作风格相同的两位唐朝大诗人。

    (3)对比“为惜毡裘防斗时”“那堪绕帐作旌旗”和“洛阳家家学胡乐”,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态度?

    (4)分析作者对“汉人胡化”怀有特定情感的主要原因。

    历史活动课中的情意目标是内隐的,案例3把诗文内隐的情感勾连出来,学生作答的过程自然倾向于情意体验了。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是现实主义,某种程度上折射了作者的情感,需要学生用心去体验诗文情感。诗文作者忧思汉人“胡化”,认为汉人痴迷于胡乐宴饮,忽视了“居安思危”。简释题的情意目标考查是一种生成性的,不必追求精确设定。在探究过程中,要将学生由过去被动的课程“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开发者”,将简释题的情意目标不断演化为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认知心理。

    第四层级:指向理论目标的“方法”释义。这种主题式简释题的设计侧重于学生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应本着努力重现历史的态度,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史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最后得出历史见解。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进而引领其形成正确的历史感悟以及重视史料、去伪存真的辨史态度。

    案例4: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举出1~2个与诗“社会主题”相一致的历史事件。

    (2)找出下列图片与这首诗“主题”关联度最高的一幅,并说明理由。

    

    (3)以这首诗文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材料,其探究活动的主要程序依次是?

    A.真实的史料、一定的见解、逻辑的推理、合理的想象

    B.合理的想象、真实的史料、一定的见解、逻辑的推理

    C.一定的见解、合理的想象、逻辑的推理、真实的史料

    D.合理的想象、真实的史料、逻辑的推理、一定的见解

    (4)诗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矛盾”的忧思,请用唯物史观分析这一矛盾,写出一份小论文提纲。

    历史活动课的主要程序如下:首先为活动准备,包括选择内容、确定任务、划分若干小组等。其次是开展活动,包括分发任务单、史料搜集、史料判断及互证、教师辅导等。第三步是成果总结,包括各小组讨论撰写报告、各小组交流和各小组修改报告。最后是成效评价,包括简释题测验、展示电子课件。案例4指向于活动课的过程及实践经验,简释题步步深入的设问,测量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史学方法目标的达成水平。

    历史活动课的小论文写作,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培养了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简释题案例4的“方法”释义,要求学生对活动课的过程进行信息提取,在理解活动内容的基础上把机械性记忆、理解性记忆和结构性记忆方法融合推进,从而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从案例1、2看,简释题不是直接对教材内容进行机械性提问,而是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史实对诗文加以理解和判断。案例3、4的简释题则是纳入多种传统题型所具有的史学意义,增添了提取信息、鉴别史料、解释史实、“论从史出”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考查。三、“历史简释题”使用的设计原则

    历史活动课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和学科素养的落实。把历史简释题用于活动课的测量评价,鼓励学生运用史实知识、史论知识和史学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可以舍弃对教材结论的机械照搬。学生作答就如同历史学者一样,必须结合自己的所学知识去提出假设、获取信息、解释史料、总结方法,从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历史简释题在活动课中的使用要遵循下列原则。

    第一,聚焦和发散相统一。聚焦和发散的核心价值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和“探究得法”。“问题导向”是指将主问题分列为3~5个小主题,每个小主题设计系列子问题,依据系列子问题的作答,得出严谨的历史见识。案例唐诗《凉州行》的主问题是“社会变迁”,与之相呼应设计了史事释义、时空释义、情意释义和方法释义等小主题。每个小主题又设计了3~4个子问题。历史简释题的设问要形成问题链结构,“链条”是由主问题和子问题相互配合构成,子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变式,来考查学生掌握的史实和史论。例如案例1“子问题”的变式是:(1)诗提及的“禾黍”最可能是什么作物?(2)诗所说的“耕犁”是哪一种生产工具?(3)为什么会是你判断的生产农具?(4)“著锦为衣”最有关联性的手工业成果是什么?简释题“子问题”变式越是多种多样,活动课越可避免虚化以及探究不当的问题。

    “探究得法”是指师生要明确不同学习方法的使用原则及实施策略,让不同的方法在活动课中发挥出独特价值。唐诗《凉州行》的案例,不仅揭示了复杂现象背后深刻的、内在的关联,还总结了学习探究的方法,这样简释题既聚焦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等学科素养,又发散考查了活动路径、成果展示以及经验分享等行为表现。

    第二,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历史简释题设计要尽量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细致。根据教学目标、学生认知水平和活动内容进行设问,把简释题考查的目标拓展开来,深入观察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学习行为,为学生的作答预设量规。

    预设与生成要紧扣“真、实、小、新”四字诀。“真”是指问题要突出,要具有较大的探究发现空间,而不是细微、繁琐、孤立的伪问题。案例中“唐诗中的社会风貌”是典型的真問题,它以诗为眼,以行作耳,以心当墨,可谓是“诗歌无限,记录天下”,把故事讲述在探究中,把时代描绘在生命里。“实”是指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可以感知的生活空间。“小”是指问题要小切口大纵深,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而不是“大而空”。“新”是指简释题不落俗套,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预设与生成还表现在答案的开放性上。例如,让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唐诗《凉州行》作者心中的“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写出一篇小论文提纲。其中一位同学就给了示意图式答案(见图1)。这一开放式的创新型答案,展现了学生收集材料、提取观点、按照一定逻辑思维运用唯物史观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学生如果把收集材料,明确观点,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讲究格式,史论结合等处理问题的方法活学活用了,就能提供多样的开放性答案。

    

    第三,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历史简释题既要内容多彩,也要形式多样。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是简释题的命题技术要领。丰富的材料能使简释题如虎添翼,为评价提供广泛的空间。简释题“释义”,不仅是在材料字面意义上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对活动过程的深化和推理,也是对历史本体的体验,蕴涵了历史的古今对话。简释题的材料形式可以是历史文献、历史图片或者是数据图表,但其内容一定要密切关注生活和社会热点,分别从深度、广度、认识角度上对历史现象进行发掘。

    为了让简释题的内容与形式更协调,我们既可以通过提供成果评价表、活动流程图、任务分工单和成果交流表来优化设问,也可以通过延伸设问来补充简释题内容,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唐诗《凉州行》案例中,设计这样一问:从史料价值上看,下列哪一材料与这首诗最类似?请说明你的判断理由。这个设问中提供《清明上河图(局部)》《秦陵铜马车》①、日本和同开宝银币②三幅图片史料。学生结合自己对这三幅图片史料的认知,进行判断作答,并给出理由。这种设问内涵与外延的丰富,就是简释题内容与形式的发展,可以让试题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并增强测量评价的活力。

相关文章!
  • 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对新左派学生

    关键词 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学生运动,前行动主义者,形象塑造中图分类号 K7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08-0016-07新闻是公

  • 情势与思想:知行明理,因情析义

    郭子其[关键词]情势与文化,历史行动,思想价值,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 2019)15-0044-06思想是人

  • 深度学习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

    陈志刚 王本涛[关键词]深度学习,深度教学,核心素养,目标达成[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 2019)15-0038-06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