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玫瑰花窗与苏州园林花窗的对比探究

    摘 要:在苏州园林狮子林中,镶嵌有彩色玻璃的花窗,对比时间,宋代苏州园林正处于欧洲最为黑暗的中世纪时期,而宋代经济较为发达,诗词歌赋兴盛,不同的社会环境对于其艺术的体现也有所不同。虽然二者所处空间不同,但时代背景大致相同,在社会背景、装饰内容、思想内涵上具有可比性,同时通过对比反映出东西方在不同社会发展下的美学及艺术理念。相差悬殊的社会环境又会反映出怎样的美学观念?影响这些的因素又包括哪些?本文试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玫瑰花窗;苏式花窗;哥特式教堂;苏州园林

    中国古代居室以门窗为界,划定实用的空间。老子道:“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即是对此的精辟论述。如果说建筑被喻为静止的音乐,那窗户即是乐谱上重要的音符。从美术角度来说,点线面即是一幅画重要的元素,窗户可以喻为一幢建筑的“点”。纵观建筑史,无论是用于宗教祷告的教堂建筑,还是用于修身养性的园林建筑,窗户作为建筑的眼睛,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1 中世纪哥特式花窗

    1.1 中世纪时代背景概述

    中世纪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文艺复兴到来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在欧洲历史上是一段较为黑暗的时期,又被叫作“黑暗时代”。这段时期充满战乱与动荡,民不聊生,人民乃至整个国家都陷于混沌之中。每逢一个国家动荡时期的来临,似乎就会伴随着宗教艺术的发展。中世纪时期的欧洲社会被当时的基督教会垄断,教皇成为最高及最有效的统治者,民众没有任何知识与文化的指引。教皇对人民的统治导致欧洲地区各方面发展的停滞,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实属较为黑暗。

    1.2 哥特式玫瑰花窗概述

    哥特式本来是文艺复兴时期用来贬低中世纪艺术的一种说法,“哥特式”第一次出现是在“艺术史之父”乔尔乔瓦萨里的著作中。欣赏哥特式建筑,大抵可以从两个视觉角度来看,其一是尖拱、交叉肋拱那触不可及的高度和直抵“天国”的高耸;其二是玻璃花窗迷离的光影效果。

    哥特式玫瑰花窗利用光线的美来诠释建筑,而玻璃画的颜色并不是从最初开始就有如此多的变化,而是由一个主色调逐渐过渡为可调制的颜色,到12世纪时,彩绘镶嵌玻璃绘画的颜色已多达二十余种,其中大多呈圆形,直径较大的可达十几米,其形制如一朵绽放的玫瑰,也被称为“玫瑰花窗”。进入巴黎圣母院内部参观过的人定会为墙上的玫瑰花窗感到震撼,光影交错、扑朔迷离,可以说那是一种人为创造的美,也可以说那是一种非人为操作的美。在光影交错之际,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在扑朔迷离之间,也仿佛听到“钟楼怪人”卡西莫多的钟声。

    到了公元11世纪,教堂的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不再是以军事防御性为主,建筑的承重墙体系也逐渐弱化,玫瑰花窗的发展逐渐成熟起来。至公元13世纪,集和谐性、统一性、雄浑性、象征性于一体的玫瑰窗发展到了高峰。

    2 宋代苏州园林花窗

    2.1 宋朝时代背景概述

    与中世纪的社会氛围不同,作为中国美学巅峰的宋代,强调以文安邦,虽不如中世纪的西方那般黑暗,但由于太过苟且偷安反而发展成为一种病态的繁华。在这种追求享乐和奢靡生活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有条件者都大肆建筑园林以供游玩享乐,因此也推动了中国园林的发展。

    2.2 宋代苏州园林花窗概述

    中国传统装饰的审美风格多种多样,有错彩镂金之美,也有清淡雅致之美。而中国传统门窗装饰审美的重要元素之一便是图形装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窗格图形有几何、文字、动植物图形等。漏窗是苏州园林建筑的点睛之笔,又被称为漏花窗、花窗。漏窗本身是景,窗内窗外之景又互为借用,从不同的漏窗观望园中,能感受到“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意境之美。

    3 玫瑰花窗与苏式花窗的对比

    3.1 时代背景的对比

    无论是哥特式玫瑰花窗还是宋代苏州园林花窗,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二者的产生不仅与各自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还与各自独特的政治体系以及中西方思想文化源流紧密相连。

    中世纪时期的艺术并没有因为黑暗时代或者文艺复兴尚未到来而倒退,反而因为宗教艺术的发展使其趋于丰富。最初的基督教是在穷人和受压迫者当中流传,基督教认为现世的一切权力、财富都只是虚幻的存在,人要追求精神上永世的光荣。这一点,与我国宋朝时期的思想大相径庭。

    宋朝是五代十国与元朝之间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科学高度繁荣的时期,客观来讲,纵观宋朝的发展虽然各方面都在推进,但面对北方贵族统治势力的不断侵扰采取忍辱苟安的政策,使宋朝也成为我国历史上十分软弱的朝代。宋代理学占据了统治地位,认为讲求经济事业、要求生活条件属于邪恶的“人欲”,反映在艺术领域,清秀雅致、清新隽永成为其艺术特色。

    3.2 装饰内容的对比

    哥特式教堂玫瑰花窗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其一是兴起时的“玫瑰结构”,这个时期的玫瑰花窗内部结构趨向于“玫瑰”的造型;其二是13世纪的激光时期,此时玫瑰花窗的框架更为纤细,排列更为紧密;其三是哥特式玫瑰花窗进入了所谓的“火焰时期”,该时期的建筑装饰趋于流动、复杂,但是太过繁冗的装饰使玫瑰花窗失去了早期的理性和整体性。

    苏式花窗虽没有玫瑰花窗般繁复,但也有其自身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由最初的简单几何图形到复杂的混合型几何图形,图形基本上以方形、菱形居多。由于地处富庶之地,一些富人还会将钱、如意等图案作为形制样式。

    因此,在装饰内容上,哥特式玫瑰窗是在宗教题材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理”,也就是分割以及与建筑主体的统一;苏式花窗则是寄情于景,更加重视“情”以及无处不在的文人雅士的思想。

    3.3 审美象征与情感的对比

    谈到思想情感或者审美象征,首先较为直观的是颜色带来的视觉感受。同时,哥特式玫瑰花窗的颜色也是较为直观表达审美象征的内容。例如,我们所看到的巴黎圣母院中的玫瑰花窗,印象较为深刻的是蓝色和红色的冷暖对比。这些颜色的运用主要体现了基督教对于颜色的象征性。基督教虽没有唯一的代表颜色,但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黑色代表罪恶,白色代表圣洁,而在玫瑰花窗中较为常见的蓝色和红色分别代表天国和救赎,具体来说蓝色代表天国,它寓意着忠诚、睿智;红色代表耶稣受难时的鲜血,表示耶稣对世人的救赎。

    而苏式漏窗,虽然最初是以实用功能为基础的,但它更像是文人思想与生活环境沟通的桥梁。因此,漏窗多以素色或直观的景色为依托。在《园冶》中写道:“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因借无由,触情俱是。”主要是对园林中借景的描述。苏式花窗将同样的景色框出不同的外观、规格,大的漏窗可彰显出宽敞与大气,小的漏窗则更显得雅致与清静。除此之外,花窗还有硬景软景之分,硬景线条明朗、顺直挺拔;软景曲折迂回、宛转悠扬。

    由此可见,中世纪时期的教堂玫瑰窗更注重宗教的表达,更加侧重于宗教的审美;而中国宋代的花窗更加侧重于与自然的融合和统一,更加追求意境的营造。

    4 结语

    哥特式教堂玫瑰花窗对光的神往,为人类开启了一段迷幻而璀璨的历史,苏式花窗虽小却可“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此二者风格虽相距甚远,但都体现了以时代背景为依托的风格,在文化内涵与美学意义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都为今后了解和品赏窗户艺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性研究资料。

    参考文献:

    [1] 萨仁.欧洲中世纪艺术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155-158.

    [2] 于淑琛.《园冶》漏窗的造型艺术分析[J].艺术科技,2014,27(05):277.

    作者简介:李婉楠(1992—),女,内蒙古包头人,艺术设计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相关文章!
  • 致那些震动灵魂的英美影片

    曹妮生命的出现,首先标志着灵魂机制的出现,在人类产生之初就有了最原始的“灵魂崇拜”,各种图腾、岩画、仪式、歌舞、宗教都在表达人类对灵

  • 西方音乐史的学术传统及当代视

    【摘 要】在西方音乐史发展到如今阶段的这几百年以来,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留存下了无数璀璨的明珠,纵观这百年西方音乐史的发展之中,有无数

  • 探析从书法笔墨到绘画语言的变

    李宗奎摘要:在我国久远的历史中,书法与中国画无疑是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精神内涵与品格的。书法与中国画从线条到笔墨无不浸染着墨客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