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二题
一
画画儿这个事情上瘾,不画则已,一画则不可收。笔墨之间,肯定有一种东西在吸引着我,也吸引着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画画儿的人。那种东西是什么?我也说不清, 也许,妙就妙在说不清楚。
自我来青岛画院,已过七寒食。每年画院都会组织一两次外出采风写生活动,我总是比较积极踊跃。其实,远在1991年前,我已陆续走完了内地的每一个省份,后来又多次去港澳台,但每次出行仍是有盼望有期待,乐此不疲。这些年,曾赴浙江、四川、新疆、西藏、河北、安徽、广东、广西等地采风考察。真正拿起毛笔进行写生,是2008年在太行山,在王莽岭、锡崖沟和郭亮村,环睹刀砍斧斫般的层峦叠嶂,让人肃然起敬。太行山自有一种大美壮美雄美,气势磅礴,陆游说“挥毫当得江山助”,我的家乡就在太行山的南麓,太行山成了我的笔墨靠山,也成了我的写生起点。
此后,我又随画院分赴云南的昆明、石林、楚雄、大理、丽江写生,到安徽的查济和黄山写生,到四川的峨眉山、青城山和柳江古镇写生,间或到法国,到台湾、河南、陕西、新疆,我都时时不忘带着写生本,遇到机会,哪怕仅仅十几分钟,都会画个速写,乐在其中。西人克利曾说“画画儿就是带着一根线条去散步”,真的有如此惬意。
写生需要十分专注而用心。画画儿乃“神遇而迹化”,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说:“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首先要凝神静虑,放松身心,写生中我总是关掉手机。不仅如此,我还沉浸在水光山色之中,保持静心安然。“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我以为,照相摄像之术无法替代亲身的写生,不唯画家可以置身于大自然的无限氛围之中,还在于无论怎么优秀的照相摄像器材都无法定格每一个瞬间的物象,更不能全然再现每一个角度的对象。而写生恰恰能步步观、面面看,时时眼看一物,似是一物,却已趣舍万殊,万象归心,加之彼时彼地心情的变化,画出的山水是彻头彻尾的“这一个”。宋守宏先生曾让我写过一幅字,他出的词儿,曰:“我师写生。”信然。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说:“只有当形象活生生的驳斥既定秩序时,艺术才能说出自己的语言。”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
过去已过去,未来尚未来,当下是最能把握的。当初画花鸟草虫,就是一念之间。辛卯春节前夕,一年一度的赏兰书画展得悟,遂发心画兰,以一幅潘天寿先生风格的写意兰奉和,一发而拉不住。除夕之日,默念孪生女儿考学之事画梅花,画喜鹊八哥,及第报喜,甚是喜,满室生气。后来读丰子恺的设色漫画,其中有一幅题曰:“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四君子已画兰、梅,于是画竹画菊,又画荷花、百合、牡丹、山茶等,追踵齐白石。张朋遗韵乃至青藤、八大、吴昌硕,于春天之中,大肆挥写,“好花时节不闲身”。后来又工习草虫,夙兴夜寐,颇有心得。
好友是云南人氏,曾用一號“草木”,后来方知以喻“茶”字,“茶”就是“人在草木间”。花鸟画凝结了中国人的自然人文理想和天人合一的理念,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象征意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草一木,一枝一叶,一爪一鳞,总是有寄托有怀抱,所以花鸟画看似花花草草,实则合于大道。八大山人的孤高俊逸,齐白石的浑朴稚拙,周思聪的悲悯朦胧,艺术之美恰在于他恰恰是人生的孤光写照,恰恰是不可言说、不可复制的“独一份”。
明人袁中郎说:“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一语。”
一年年过去了,已知花鸟草虫,工写皆难,但依然兴趣盎然,也许画的本身就是意义。画花鸟,心中总是充满了对生命的礼赞和欢欣。日前看到沙窑瓷器有这样的题诗:“日日思前路,朝朝别主人。行行山水上,处处鸟啼新。”
人在山水草木间,和万物平等,“水清鱼读月,花清鸟谈天”,这是怎样的禅意与文心?我曾为世博会出过一句主题语——“和绿色同呼吸”,就是博爱齐物的思想折射。
放怀楚山吴水外,得志唐诗晋帖间。我愿意这样不计工拙地画下去、写下去。
二
屈指算来,自己写字也有40年的历史了,但写字究竟是什么?书法究竟在哪里?似乎越来越不清爽。只是在书写之中,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在始终吸引着我,我知道那大概就是书中的“道”吧!
一路写来,虽转益多师,覃思力学,也有过停滞不前,沮丧难以言表;也曾走过不止一段弯路,但转念一想,弯路岂不是一种更深切的体验?从2009年起给自己大致设定了一个计划,以十年为期,以篆隶草行楷为序,各临两年法帖名碑,届时据人书俱老还差得很远,所以,不着急。
“书为心画”“书者散也”,这都是我耳熟能详的古典书法,窃以为这都是说人书是一体的,这就恰如我所崇尚的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一样,人与书的对应性既不多也不少,恰恰好。要紧的是,我们要常常反躬自问:我的心性究竟在哪里?所谓明心见性,所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都是如此。古今书法大家,谁能书中见心性见灵性,谁就有个性有风格可传世。孙过庭言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所能成”,包括自身在内,自然就是自在的本然。
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有着自身的逻辑规律,它既是文字又不仅是文字,既是学问又并非学问,既重视技巧又远不止于技巧,既依凭精神又不能为精神。书法自在。有人认为书法就是技艺并非文化,只能算是“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匠人只能看到匠作吗?又似乎不直接对等,许多享有盛名的学者大师,其字春蚓秋蛇。车走车路、马走马路,书法有着自己的“道”,一定是正确的时间正确的人写出了正确的、拨动人们心弦的字,让百代后人玩味不已,“此中有真意”,说也说不出。
林散之老人诗云“龙门跳出是真龙”,传统是流动的,是鲜活的,它不仅在祭台上,更在我们每个仰视者的心血之中,绵绵不绝,如一条无形的河流。但有出息的书者,肯定还是要立志写出独特的自己来,才算不枉此追寻艺理书道的人生,在巨人的肩上贡献哪怕一个浅浅的脚印,让传统巨人也因为你有所不同,似乎算是每个有想法的书家的使命。每个人都是唯一的自己,都有自己的“自体”书法,可是,千百年的积淀,世代书家的努力把路拓宽了,也堵死了。创新不易,但纵是如此,上天肯定给了艺术创造的空间,假以时日,可能有戏。
陈子庆先生画论中云“要画精神,不要画物质”,书法更是“首在精神次在功”,容与徘徊,寻寻觅觅,书法圣殿的门缝间也许有光透来。
(责 编 子 君)
画画儿这个事情上瘾,不画则已,一画则不可收。笔墨之间,肯定有一种东西在吸引着我,也吸引着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画画儿的人。那种东西是什么?我也说不清, 也许,妙就妙在说不清楚。
自我来青岛画院,已过七寒食。每年画院都会组织一两次外出采风写生活动,我总是比较积极踊跃。其实,远在1991年前,我已陆续走完了内地的每一个省份,后来又多次去港澳台,但每次出行仍是有盼望有期待,乐此不疲。这些年,曾赴浙江、四川、新疆、西藏、河北、安徽、广东、广西等地采风考察。真正拿起毛笔进行写生,是2008年在太行山,在王莽岭、锡崖沟和郭亮村,环睹刀砍斧斫般的层峦叠嶂,让人肃然起敬。太行山自有一种大美壮美雄美,气势磅礴,陆游说“挥毫当得江山助”,我的家乡就在太行山的南麓,太行山成了我的笔墨靠山,也成了我的写生起点。
此后,我又随画院分赴云南的昆明、石林、楚雄、大理、丽江写生,到安徽的查济和黄山写生,到四川的峨眉山、青城山和柳江古镇写生,间或到法国,到台湾、河南、陕西、新疆,我都时时不忘带着写生本,遇到机会,哪怕仅仅十几分钟,都会画个速写,乐在其中。西人克利曾说“画画儿就是带着一根线条去散步”,真的有如此惬意。
写生需要十分专注而用心。画画儿乃“神遇而迹化”,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说:“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首先要凝神静虑,放松身心,写生中我总是关掉手机。不仅如此,我还沉浸在水光山色之中,保持静心安然。“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我以为,照相摄像之术无法替代亲身的写生,不唯画家可以置身于大自然的无限氛围之中,还在于无论怎么优秀的照相摄像器材都无法定格每一个瞬间的物象,更不能全然再现每一个角度的对象。而写生恰恰能步步观、面面看,时时眼看一物,似是一物,却已趣舍万殊,万象归心,加之彼时彼地心情的变化,画出的山水是彻头彻尾的“这一个”。宋守宏先生曾让我写过一幅字,他出的词儿,曰:“我师写生。”信然。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说:“只有当形象活生生的驳斥既定秩序时,艺术才能说出自己的语言。”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
过去已过去,未来尚未来,当下是最能把握的。当初画花鸟草虫,就是一念之间。辛卯春节前夕,一年一度的赏兰书画展得悟,遂发心画兰,以一幅潘天寿先生风格的写意兰奉和,一发而拉不住。除夕之日,默念孪生女儿考学之事画梅花,画喜鹊八哥,及第报喜,甚是喜,满室生气。后来读丰子恺的设色漫画,其中有一幅题曰:“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四君子已画兰、梅,于是画竹画菊,又画荷花、百合、牡丹、山茶等,追踵齐白石。张朋遗韵乃至青藤、八大、吴昌硕,于春天之中,大肆挥写,“好花时节不闲身”。后来又工习草虫,夙兴夜寐,颇有心得。
好友是云南人氏,曾用一號“草木”,后来方知以喻“茶”字,“茶”就是“人在草木间”。花鸟画凝结了中国人的自然人文理想和天人合一的理念,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象征意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草一木,一枝一叶,一爪一鳞,总是有寄托有怀抱,所以花鸟画看似花花草草,实则合于大道。八大山人的孤高俊逸,齐白石的浑朴稚拙,周思聪的悲悯朦胧,艺术之美恰在于他恰恰是人生的孤光写照,恰恰是不可言说、不可复制的“独一份”。
明人袁中郎说:“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一语。”
一年年过去了,已知花鸟草虫,工写皆难,但依然兴趣盎然,也许画的本身就是意义。画花鸟,心中总是充满了对生命的礼赞和欢欣。日前看到沙窑瓷器有这样的题诗:“日日思前路,朝朝别主人。行行山水上,处处鸟啼新。”
人在山水草木间,和万物平等,“水清鱼读月,花清鸟谈天”,这是怎样的禅意与文心?我曾为世博会出过一句主题语——“和绿色同呼吸”,就是博爱齐物的思想折射。
放怀楚山吴水外,得志唐诗晋帖间。我愿意这样不计工拙地画下去、写下去。
二
屈指算来,自己写字也有40年的历史了,但写字究竟是什么?书法究竟在哪里?似乎越来越不清爽。只是在书写之中,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在始终吸引着我,我知道那大概就是书中的“道”吧!
一路写来,虽转益多师,覃思力学,也有过停滞不前,沮丧难以言表;也曾走过不止一段弯路,但转念一想,弯路岂不是一种更深切的体验?从2009年起给自己大致设定了一个计划,以十年为期,以篆隶草行楷为序,各临两年法帖名碑,届时据人书俱老还差得很远,所以,不着急。
“书为心画”“书者散也”,这都是我耳熟能详的古典书法,窃以为这都是说人书是一体的,这就恰如我所崇尚的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一样,人与书的对应性既不多也不少,恰恰好。要紧的是,我们要常常反躬自问:我的心性究竟在哪里?所谓明心见性,所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都是如此。古今书法大家,谁能书中见心性见灵性,谁就有个性有风格可传世。孙过庭言书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所能成”,包括自身在内,自然就是自在的本然。
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有着自身的逻辑规律,它既是文字又不仅是文字,既是学问又并非学问,既重视技巧又远不止于技巧,既依凭精神又不能为精神。书法自在。有人认为书法就是技艺并非文化,只能算是“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匠人只能看到匠作吗?又似乎不直接对等,许多享有盛名的学者大师,其字春蚓秋蛇。车走车路、马走马路,书法有着自己的“道”,一定是正确的时间正确的人写出了正确的、拨动人们心弦的字,让百代后人玩味不已,“此中有真意”,说也说不出。
林散之老人诗云“龙门跳出是真龙”,传统是流动的,是鲜活的,它不仅在祭台上,更在我们每个仰视者的心血之中,绵绵不绝,如一条无形的河流。但有出息的书者,肯定还是要立志写出独特的自己来,才算不枉此追寻艺理书道的人生,在巨人的肩上贡献哪怕一个浅浅的脚印,让传统巨人也因为你有所不同,似乎算是每个有想法的书家的使命。每个人都是唯一的自己,都有自己的“自体”书法,可是,千百年的积淀,世代书家的努力把路拓宽了,也堵死了。创新不易,但纵是如此,上天肯定给了艺术创造的空间,假以时日,可能有戏。
陈子庆先生画论中云“要画精神,不要画物质”,书法更是“首在精神次在功”,容与徘徊,寻寻觅觅,书法圣殿的门缝间也许有光透来。
(责 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