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日报》政治宣传话语分析
摘 要 1947年,中国迎来了近代史上颇具意义的“转折年代”,而《中央日报》作为国民党当局的官方报纸,自然会体现出这个重要的时间点上所独有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中央日报》作为国民党的官方媒体,在报道两党冲突的问题时,与其他同时期的媒体如《大公报》《益世报》相比,叙述方式显著不同,具有鲜明的特点。《中央日报》中所隐含的细节可以展现国民党当局在面對时局问题的态度,以及叙述话语中隐含的立场。通过对《中央日报》中涉及双方冲突的报道进行分析,特别是战事报道的分析,不难察觉国民党坚持内战的真实目的。
关键词 《中央日报》,两党冲突,媒体,立场表达
中图分类号 K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06-0055-05
作为国民党的官方媒体,①《中央日报》是向国统区民众进行政治宣传和与中共进行舆论战的重要阵地。②在国共内战处于胶着状态的1947年,其在宣传领域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那么,《中央日报》是如何报道双方冲突的,又是如何利用特殊话语以使报道有利于己方的,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仅对此问题做初步地梳理和分析。
《中央日报》关于两党冲突相关的报道,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军事层面的报道,如《巨野聊城两地相继陷于共军手,津浦北段复遭破坏》,③强调战事对基础设施的破坏和对民众生活的影响。而另一种则是通过对一些事件的记录,希望间接引发民众对中共的反感,如《黄河堵口复堤,一年来受阻挠详情,水利委员会昨发表》④这篇报道。而这两类报道往往出现在同一个版面,前后照应,以达到其所需要的宣传效果。事实上,这样的版面,《中央日报》几乎期期都有。高频度高强度的宣传,体现了《中央日报》宣传第一,事实让步的特点。
而在报道题目的选词择句上,谈及双方时所使用的不同表达模式也是这一特点的典型表现。通过对1947年《中央日报》关于双方冲突报道的标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国民党称自己的军队为“国军”,⑤将夺取的中共势力领土称为“收复”,⑥战事一旦出现胶着甚至不利的情况,则用“苦战”“战事激烈”和“战事猛烈”来形容。⑦战事报道之外,辅以社论、评论文章乃至负面消息强化对中共不利的种种论调。如《中共自绝于世人》,《郝鹏举反正,率部五万,还军于国》,等等。⑧战时双方互有胜负,然而《中央日报》上却难觅国民党方面战败的消息,通常情况下,报道多以情况“转好”带过。在战争伤亡人数的问题上,只见对国民党的有利消息,如“扫荡共军廿万”①“共军伤亡两万”②等,却不见其自己失利伤亡的报道。所谓“收复”的消息,往往只知其“收”,却难寻其“失”。“失守”二字,在《中央日报》的战事报道中罕见,以给读者以“国军”一路胜利的印象。在战事报道谈及中共方面的时候,这种特征便进一步突显出来。《中央日报》在报道中共动向的时候,往往用“进迫”“窜扰”“图犯”“陷”“蠢动”“威胁”“猛烈进犯”等词汇形容,以期营造出一种中共“穷兵黩武”的假象。③
《中央日报》在涉及双方的报道中用不同的话语体系进行叙述,在和谈问题中也有所体现。1947年1月中下旬,《中央日报》连续发出多篇报道,跟踪记录国民政府改组并与中共进行和谈接洽的相关问题。1月17日,《中央日报》刊登了政府改组的文章,其中提到“司徒已将意见转达中共”,④以表和谈之姿态。19日的版面上,《中央日报》则以《中共拒绝和谈,司使昨谒主席转陈,改组政府不受影响》⑤为题,称中共拒绝和谈。但实际上该文章的标题有意误导读者,文章的细节中部分引述了中共方面的声明,仔细阅读可以发现并非是中共拒绝和谈,而是双方就一些问题没有达成共识,无法达成和谈的必要条件。20日刊登文章《沪各团体紧急通电,抗议中共拒绝和谈》《最近中共举动,平增各方恶感》,21日则以《政府发表和谈经过,揭櫫和平方案》为题发表文章,强调国民党政府的所谓“和平方案”。⑥这些连续报道,标题醒目,字体硕大,将和谈未能达成的责任,完全推给中共方面,营造出一种和谈失利责在中共,其行为并引发多方不满的虚假氛围。标题在新闻报道中起着吸引受众注意,简述报道内容的重要作用,对报道标题进行适当地“操作”,不仅能提升关注度,还能起到丑化中共作用,《中央日报》显然深谙此道。
除了之前提到的和谈问题,《中央日报》在花园口问题上也是大做文章。⑦1月6日,《中央日报》开始刊登黄河堵口复堤的相关报道。在报道之初便定下基调,称“中共表示放水先付钱”,⑧毁损中共的舆论形象,为随后进一步的新闻评论埋下伏笔。同日的社论,称“派出的地方测量队,行经济阳,全体员工及所有器材物品,遭了共军的洗劫”,⑨企图用个别事件以偏概全,破坏中共在国统区民众中的形象。7日,《中央日报》连续刊登多篇报道,进一步抹黑中共。几篇文章围绕着“花园口堵复工程遭中共阻挠”这一主题展开,文章称“中共要求停堵”,“派员进行勘测,中共不准入境”,“中共枪毙修堤民夫,复堤工作停顿”等。⑩这种密集的负面报道,占据当天该版的重要位置。
随后在17日,《中央日报》刊登了以《救六百万灾民,堵口不容延缓》为题的文章,大力渲染黄河未能堵口所带来的灾民问题。?輥?輯?訛25日,《中央日报》又刊登了以《中共坚拒黄河堵口,桃汛期间情势堪虞》为题的文章,大肆指责中共“蓄意破坏”黄河堵口复堤,意图引发民怨。?輥?輰?訛但该篇报道出现了文不对题的情况,题目称“中共坚拒黄河堵口”,然而实际内容是双方谈判进展缓慢,条件无法达成一致,“董认为双方意见相距甚远,须待请示决定”。坚持拒绝堵口和谈判没有进展,两种说法有着明显的区别且前后矛盾,这种低级错误,显然是《中央日报》刻意抹黑对手所造成。
然而,关于花园口复堤相关问题的报道并未就此结束。2月11日,《中央日报》刊登了以《黄河复堤堵口工程,四方面获圆满协议》为题的报道。其中特别提及了“协助共方进行复堤工作”,①这就与此前的相关新闻形成了对比。此前的报道一味将问题指向中共,大肆塑造中共不关心民生的虚假形象。然而在一个月之后,“圆满协议”的形容恰恰说明了此前的问题并非中共一方的问题,而是双方甚至是多方的问题。“蓄意破坏”和“不能达成共识”的内涵并不相同,但是1月与花园口相关的报道,却一直将二者有意无意混为一谈,意图达到政治宣传的效果。
实际上,花园口问题只是其中一例,类似的情况在《中央日报》上并不鲜见。1947年5—6月,国统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学潮。与花园口堵口问题上的报道类似,《中央日报》针对学潮问题的报道,态度也明显变化,前后矛盾。如在学潮初期,即5月初称学潮“有背景”,指责学潮受到中共的鼓动,学生受到利用。与此相应,国民党当局发布言辞激烈的《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②用刑法条文和“勿受利用断送前途”③等话语来威胁和恐吓提出诉求的国统区学生。
然而在当局发布《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之后,事态并未明显平息,甚至管制措施本身成为了学潮的新导火索,平息学潮成为当务之急。虽然国民党当局一再强调学潮背后是中共的鼓动,但是这显然缺乏足够证据,仅是语焉不详的指责。即便从《中央日报》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的口号和诉求也仅主要围绕着三个主题,即“反对内战”,“反对征兵征粮”,“抗议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④征兵征粮,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临时办法”又将学生指责为不法分子。学生的不满,大多是国民党的政策失当导致的,这就是学潮此起彼伏的原因之一。在平息学潮,以抚代镇的呼声日渐高涨时,《中央日报》则一改之前对学生的指责,认为学潮的原因是“由于青年对现实焦虑苦闷与愤恨的情绪,得不到正当的发泄”,并且也认为当局不该推卸责任,而是“自觉自省,从根本上去消灭这个屋子之可燃性与爆炸性”。⑤这也就表明,国民党当局对学潮的认识不足,应对失当,为了尽早平息学潮事态,预设立场,一味將问题推给中共,企图转移民众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满。
花园口问题、学潮问题、和谈问题中所呈现出的预设立场的情况,是《中央日报》关于双方冲突相关报道的重要特点。虽然在短时间内,《中央日报》时事报道的倾向是固定的,但是如果将观察《中央日报》时事相关报道的范围扩大到一个月以上就会发现,《中央日报》在报道相关问题时的态度是会发生变化的,甚至前后矛盾。这种变化并非根据事态的发展,而是依据当时的政治宣传需要,把舆论控制需求作为考虑的重点。《中央日报》关于花园口堵口复堤问题的相关报道,充分说明了其作为国民党的官方媒体,在报道中共相关的新闻时,丑化对方优先,真实性其次的特点。
前文提到,《中央日报》在报道两党间摩擦和战事的时候,运用两种话语体系,丑化中共优先,事实报道其次。如果将观察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就会发现《中央日报》相关报道的措辞,情绪渲染力度是随着现实战争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国民党当局在战事问题上的判断,并预示短时间内当局的决策方向。1947年《中央日报》有关双方冲突的报道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7年初到3月20日延安被国民党攻陷的报道为止。第二阶段从3月20日到7月5日,以蒋介石的所谓“戡乱总动员”为重点的集中报道。7月5日到年底则为第三阶段。
1947年年初,《中央日报》在报道国共双方冲突时,与其后相比言辞较为平缓。虽与其他同期的报刊相比,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但仍称共方军队为“共军”,整体叙述口径和其他报刊区别较小。随着战局的变化,《中央日报》的国共双方相关的报道,开始出现变化。
1947年3月20日,《中央日报》用整版的篇幅报道“国军收复延安”。其中,文章标题大都对中共方面进行了负面勾画,如“生俘共军一万余人,残共狼狈窜向清涧”,“粉碎共党黩武迷梦”。①在对今后战争局势的判断和决策上,《中央日报》刊登了《今后军事局面演变,将视中共是否叛乱到底》一文,②同版面也刊社论,题为《国军解放延安》,③将“解放”一词收为己用。相比之下,其他报刊同日虽也刊登了同样的新闻,但是在立场,话语和措辞上,与《中央日报》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足以显示出《中央日报》的政治宣传属性。以天津《益世报》为例,当天头版刊登了以《国军收复延安》为题的文章,虽然题目与《中央日报》相同,然而细节却大相径庭。副标题为“共方伤亡逾万投诚两千,三千眷属渡河逃亡晋北”,④并未出现诋毁中共,情绪化政治化的词句,报道的相关统计数据也更为可信。且与《中央日报》的整版报道相比,《益世报》对该事件的报道也只是头版上的一小块区域,并未占据其他新闻报道的版面。
以此为界,《中央日报》在战事报道中政治色彩进一步加重,开始频繁使用“扫荡”“克复”等词,⑤渲染中共军事上的失利,用“溃退”“肃清”“残共”“崩溃”“绝迹”等词为当局造势,⑥利用一些报道抹黑中共,如利用黄泛区民众的悲惨遭遇做文章,称“救济品被共军劫空”,⑦性质愈发恶劣。但此时,《中央日报》仍在报道中称解放军为“共军”。这一阶段,《中央日报》的战事报道所呈现的双话语体系共存的情况相比此前更加明显,国民党当局的政治话语进一步增多,如将报道的标题定为《泰安国军猛烈出击》,⑧强调军事上的胜利。与此同时,版面上出现了许多警告国统区民众“勿为利用”的报道。⑨随后,在7月5日,《中央日报》刊登了题为《全国总动员!戡平匪乱拯救人民》的报道,发布了所谓“国民政府训令”,其中称“厉行全国总动员,以戡平共匪叛乱”。⑩以此为界,之后《中央日报》所刊登的战事报道和与中共相关的报道中,皆称其为“匪”。然而,同一天不同媒体的相关报道,却在这个问题上与《中央日报》并不相同。也是在同日的《益世报》,当天头版刊发的《厉行全国总动员》中,副标题为“国务会昨决议戡平共乱,主席亲临说明提案内容”。?輥?輯?訛《益世报》作为具有宗教背景的公共性报纸,如此择词,更加突显了《中央日报》作为国民党官方媒体,其丑化中共优先,事实报道其次的特点。
7月5日之后,《中央日报》所刊登的与两党冲突相关的报道,愈发向政治宣传的方向转变。除称其为“匪”以外,还用大量的夸张报道来影响读者对事实的判断,通过社论、照片等多种方式强化这种作用。
如在黄河复堤的问题上再做文章,还称受到“阻挠破坏”,?輥?輰?訛在话语中强调“扫除民主宪政障碍,达成和平建国目的”,?輥?輱?訛暗指对方破坏和平,以转移民众视线。军事上的内容虽然减少,却一再通过各种方式强调战局已定,胜负已无悬念。如“国军肃清鲁南指日可待”“鲁西共匪肃清”“空军击沉大批匪船”等。①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报纸版面上几乎没有国民党军队失利的消息,偶有失利,也是通过反向叙述的方式来报道,令人难以察觉。如“榆林已解围”这篇报道,前后均不见“被围”之报道,若不“被围”,何谈“解围”?②这种只报胜利,不报失利的做法,也是《中央日报》有关双方冲突报道的重要特点之一。
1947年短短一年之内,《中央日报》中关于两党的相关报道,特别是战事报道的话语,经历了两次变化。报道中的话语选择和题目的措辞,政治倾向愈发明显,比如后期将中共定位为“匪”以彰显国民党方面进攻的正当性。同其他同期报刊杂志相比,不唯有失客观公正,通过观察期话语的选择,我们还可以看出国民党方面对于战事的盲目乐观,或自欺欺人的乐观,希望给公众以国民党即将全面胜利的印象。
《中央日报》的史料价值历来为人所诟病,即在国民党当局的把持下,《中央日报》报道的真实性令人怀疑。即使是已被证伪的史料,在特定范围内也有着其可以利用的价值,《中央日报》也不例外。其作为国民党官方媒体,虽然无法摆脱政治优先,报道事实其次的缺点,但针对一些特定事件,却表现出一种显而易见的“撕裂”,即在政治宣传和对时事政策的反思这二者中不断徘徊。在1947年5—6月,关于大规模学潮及当局《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的相关报道中对此就有所体现。这种报纸上所表现出来的“撕裂”,恰恰体现了当局在处理学潮过程中其内部产生了分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央日报》对于研究国民党当局的政策变动具有一定的价值。
此外,《中央日报》还隐瞒社会的真实状况。在把《中央日报》和其他同期报刊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更多细节,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如国统区的一些抗议活动,《中央日报》上鲜有提及。在天津《益世报》上刊登的“饿工”事件,③物价问题,④粮食问题,⑤在《中央日报》上则很难看到。这些特点还有待日后进一步研究。
总而言之,《中央日报》在国共内战期间的特点大体有三点,第一,预设立场。国民党当局在话语层面上以“正统”自居,将中共置于非“正统”的位置上,在报道有关双方冲突问题,如双方战事、和谈事宜、涉及非国统区的问题时,话语立场区别明显。第二,宣传优先,新闻的真实性、逻辑性其次,隐瞒事实,报喜不报忧。以1947年年初国共双方“花园口”堵口事件和年中学潮的相关报道为例,《中央日报》在国共双方冲突的相关报道中,有明显歪曲事实的倾向,在相关事件并未尘埃落定时贸然定性,将问题的症结一味推给中共,污蔑中共。报道的宣传需要的优先级明显高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在战事报道上,只见胜利,不见失利。第三,内容选择,刻意择词。在双方的政治摩擦和战事的相关的报道中,话语立场呈现出一种政治宣传优先的趋势,并随着战局发展愈发明显,报道中对中共的丑化及負面相关的消息愈发增多。显然,作为国民党当局重要宣传阵地的《中央日报》,其报道特点与国民党的内战政策相互对应,并成为了“总体战”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刘斯齐,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王湉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