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市功能区域划分为契机 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

    何平

    2012年4月,重庆市巫山县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林业局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将巫山确定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科学合理、定位准确。我们找准两者的结合点,以功能区域划分为契机,全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不遗余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

    一、功能区域划分对巫山发展及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意义重大

    重庆市在科学划分功能区域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规划、土地、投资、财政等配套体系,对巫山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意义十分重大。一是进一步指明了巫山的发展方向。市委、市政府结合三峡后续与秦巴山区域扶贫开发工作,从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转移、移民安稳致富、生态安全、城市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了我们的功能定位以及中心工作和核心任务,为巫山走特色发展、差别发展、错位发展之路进行了导航定位。二是进一步增添了巫山的发展信心。在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我们响亮的提出了生态立县战略和不遗余力建设山水港湾旅游新城、巴渝魅力美丽乡村、国际知名旅游景区、生态产业经济体系和特色效益农业高地“五大任务”,与市委对巫山的功能定位吻合。实践证明,我们的发展思路是符合市委要求的、是符合巫山实际的,坚定了我们持之以恒、一脉相承地朝着预期目标努力干下去的信心和决心。三是进一步强化了巫山的发展保障。全市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是我们面临的又一重大政策机遇。市委、市政府明确表示,对包括巫山在内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将在重大项目布局、财政转移支付、基础设施建设、人口梯度转移、生态效益补偿、考核评价和土地金融等要素配置上给予倾斜支持,为巫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政策保障,必将推动巫山呈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的良好局面。

    二、巫山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基础良好

    按照功能区域划分的要求,我们必须扬长避短、走比较优势的路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巫山最大的比较优势、最大的本钱、最大的希望,是用多少GDP都换不来的。一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重点生态涵养区。巫山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是三峡库区、秦巴山区两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交汇地,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全国水资源的重要战略储备库,肩负着保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重任。二是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良性互动发展的森林资源富集县。巫山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充分,全县有植物2646种,森林面积1479km2,森林覆盖率达52%,林地321.2万亩,占全县幅员面积的72.8%,森林蓄积总量530万立方米。三是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交相辉映的高端旅游产品供给地。以长江三峡、小三峡、小小三峡为代表的高质旅游资源被誉为“中华奇观”、“天下绝景”。全县有旅游景点134个,文物古迹40处。自然旅游景点与人文景点空间重叠,彰显出自然与文化的双重审美价值。四是远古与现代人类文明奇迹性偶遇的历史文化遗存之乡。巫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巴楚文化、神女文化和巫文化衍生交融;204万年前的龙骨坡“巫山人”是最早的亚洲人类,5000年前的大溪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文化的代表。有《神女赋》、《高唐赋》等名诗名赋近千首,珍稀文物千余件,居库区之首,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遗存之乡。同时,巫山境内山高沟深,山地面积占幅员面积的96%,地灾险情达819处,石漠化面积803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27%。基于这样的基础条件,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走集约化、生态化、效益化的发展路子。

    三、巫山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已坚实起步、初显成效

    生态立县战略是巫山的立县之本。近年来,我们正确处理好“生态涵养”与“发展”的关系,积极探索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荣获“国家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

    (一)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坚持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一是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扎实开展“蓝天、碧水、绿地、宁静、田园”五大环保行动,2012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2%,城乡饮用水源水质全面达标,长江干流、境内5条支流水质长期保持在Ⅲ类以上。二是治污能力进一步提升。全面完成总量减排任务,着力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生活污水处理厂(设施)数量由2006年的2座增加至15座(仅2012年就增加7座),生活垃圾处理厂由1家增长为3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5%,城镇垃圾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18%,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覆盖率达10%。三是生态建设进一步强化。近年来,投资10亿元,实施“绿化长江·重庆行动”和天然林保护、库周消落带治理等工程,完成长江、大宁河流域周边绿化84万亩,栽植各类苗木4355万株,2012年森林覆盖率达52%,较2006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

    (二)生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努力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一是建设国际知名旅游景区。走“山水结合、文旅融合、转型发展”道路,着力实施“城市建设、景区品质、服务水平、文旅产品、宣传营销”五大提档升级工程,推动过境游向目的地游转变。投资3亿元封闭打造神女精品景区,正积极创建第二个5A级景区、7个4A级景区。二是建设生态产业经济体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开发矿产资源,充分利用水能、风能资源,深度开发特色农林产品加工,创新发展文旅产品,做大做强园区产业,走出一条特色化、差异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子。三是建设特色效益农业高地。整合资金1.3亿元,建设烤烟、柑橘、中药材、渔业等10类特色产业基地200万亩,内育外引黛溪老磨坊、神女药业等60家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社642个,农民入社率达35%。

    (三)生态城镇建设扎实推进。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承载力,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一是建设山水港湾旅游新城。年投入资金近3亿元,高标准建设朝云、暮雨、文峰、高唐四大主题公园和滨江路景观带、高速公路迎宾大道,新增城市绿地38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加快建设停车场、公厕、垃圾处理厂、地下管网等配套设施,获得国家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和重庆森林城市、重庆园林城市等荣誉,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已通过初验。在确保地质安全的情况下,适度开发早阳旅游新城。二是建设巴渝魅力美丽乡村。每年整合资金2亿元,坚持“一镇一图集一特色一风貌一方案”,打造10个现代化小城镇,建成100个农民新村、1千个文明院落、1万户巴渝新居,完成沿江沿河场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并建立清扫保洁和执法两支队伍,完善污水处理厂、垃圾箱等配套设施。目前,广泛推行城镇垃圾袋装、分类收集处理,建成环境优美乡镇17个、生态示范户1千个、生态示范村1百个、生态示范乡镇10个。

    (四)生态文明观念逐步树立。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引导群众珍爱自然,让节约、生态、环保意识深入全民骨髓。一是建立宣传机制。每年6月定为“节能减排宣传月”,依托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通过知识竞赛、资料宣传等形式,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节能减排立体宣传网络,营造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二是推广清洁能源。大力建设沼气工程,完成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建设43个,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3.3万口,完成养殖小区小型沼气工程建设7个、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11处。推广高效照明产品6万多支,有效促进了节能降耗工作开展。三是推进全民参与。县农委、市政局等部门建立千亩示范林7个,人大、政协机关等单位建立“人大代表林”、“政协推进林”、“对口支援林”、“共青林”、“巾帼林”等纪念林11个4500亩。华能集团、五矿集团、中国绿化基金会等捐资4000万元,造林1.6万亩。

    (五)生态制度建设有力推进。一是转变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不争论,用“生态立县”战略全盘统筹和引领发展的目标、途径、手段、重点、机制,努力转方式、调结构,“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1%,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二是建立考核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绿色政务考评体系,出台《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办法》、《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责任分解表》、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等环保工作机制,从制度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是完善发展规划。在思想上、行动上、政治上与市委保持高度一致,严格按照全市功能区域划分的相关要求,细化完善我县“十二五”规划以及交通、能源、水利、城镇建设等子规划,真正做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与区域功能定位相统一。

    全市功能区域划分是巫山面临的难得的政策机遇,事关巫山长远发展。我们将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责任编辑:马 健

相关文章!
  • 精益生产之员工培训体系建设

    尹明香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5-135-02摘 要 改变传统员工培训模式,优化培训教材,建立内部认证体系

  • 从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年会议题

    李思艺 扆兆琳摘要:档案工作的进展是档案工作者协会关注的重要内容,档案工作者协会年会为档案工作的进展提供了总结与展望的平台。文章

  • 新加坡:公私合作完善医疗服务

    金彩红覆盖全民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新加坡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包括政府补贴、保健储蓄计划、健保双全计划和老龄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