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苗族“飞歌”的发展及演唱特点
【摘 要】“飞歌”作为苗族文化形式的一个载体,承载了苗族人民的喜怒哀乐,它生动形象地记录与反映了不同时期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态与思想情感,是苗族人民精神与文化的积淀、智慧的结晶,是当今人们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本文主要介绍了苗族“飞歌”演唱的主要场合、演唱特点及其未来发展态势。
【关键词】苗族;飞歌;发展;演唱特点;演唱场合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070-01
一、苗族“飞歌”演唱的场合
由于苗族“飞歌”的演唱地点通常是在山林、高峰与田野之间,因而其又被称为“山歌”,其演唱节奏舒畅自由、音调婉转高昂、旋律跌宕起伏、气势雄浑有力。苗族“飞歌”因其蕴含内容之广,而多被用于一些较为喜庆欢快的场合来演唱,例如划龙舟、过年、迎客等大众场合。因苗族“飞歌”演唱场合的特性,其逐渐成为苗族人民歌唱美好新生活、表达喜悦之情的首选歌曲。
“飞歌”是苗族人最喜欢的歌曲类型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苗族人会不由自主地将“飞歌”旋律融入到各种场景之中,因此人们经常能够在山林间、田野间听到纯朴的苗族“飞歌”。当苗族人迎接外来客人时会唱迎客山歌,当苗族人劳作休息时会唱山歌,这些山歌当中大多蕴含着“飞歌”的音调。由此可见,苗族“飞歌”对苗族人民生活的影响之巨大[1]。
二、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
(一)演唱形式。从声乐的角度来看,苗族“飞歌”具有典型性,其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而且演唱形式多样,既可一人独唱,也可以多人合唱,通常以对唱和重唱为主。另外,“飞歌”演唱还具有多声部形式,有些地区又将其细分为高腔山歌和平腔山歌。近年来,原生态的唱法开始逐渐流行起来并深入人心。原生态的苗族“飞歌”演唱是在无伴奏的情况下,以苗族方言和自然独唱的演唱方法进行演唱,所以具有浓厚的原生态特点和地域特色,也因此被归类于地道的原生态唱法之一。苗族“飞歌”以抒发即时心情为核心,唱起来自然舒畅,声音由弱到高、跌宕起伏,感情从细腻到强烈,可以将演唱之人的情感充分地体现出来[2]。
(二)旋律特点。苗族“飞歌”的旋律调试产生于五度相生律制,大多采用徵调试的方式,也有多种调试方式交替的现象,但结尾都以徵调试为主。它具有特殊的旋律特点,是中国五声音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苗族“飞歌”的调试结构与苗族演唱风格和声韵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通常苗族“飞歌”演唱节奏都具有固定的长短与快慢格式,也有固定的记谱方式,创作者在其上对其进行即兴发挥。一般苗族“飞歌”的开头缓慢悠长,中间有延音,延音逐渐升高并加长,结尾延音逐渐降低降弱,最后收腔强而有力。归纳起来,苗族“飞歌”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演唱特点:其一,调子高昂、气势雄浑。这一特点体现了苗族人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其二,起伏有致、旋律跌宕、节奏舒缓自由、气息休止自由。它体现了苗族人追求自由的性格特征。其三,多级递进、有滑音,开头起腔,结束甩腔,体现了苗族声乐文化独有的魅力[3]。
三、苗族“飞歌”未来发展态势分析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互动的不断加剧,苗族聚居地文化也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苗族人民多生活于较荒僻偏远地带,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能够接触到的音乐几乎只有本民族的音乐,种类单一。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该民族传统文化相对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空间,但从整体角度而言,不利于该民族文化的改革、创新与发展[4]。
如今,交通的便利、文化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与便利化,使得封闭的苗族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苗族本土音乐、延续其本身的独特魅力和巨大的音乐价值已成为民族音乐工作者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苗族“飞歌”作为苗族本土音乐的一种,在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传承、保护与发扬是苗族“飞歌”今后发展的一大趋势[5]。
四、总结
苗族“飞歌”无论是在音乐、语言方面,还是艺术、民族文化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研究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与发展,既是对苗族“飞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对苗族文化的一种保护。
参考文献:
[1]陈玉.浅谈苗族“飞歌”的分类及其演唱特点[J].黄河之声,2015,(07):82.
[2]杨传红.论贵州苗族飞歌的特点、音乐魅力与传承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13,(03):28-31.
[3]王砚玺.贵州“苗族飞歌”的民族个性与艺术品格[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9,(04):10-13.
[4]黄冰漫.贵州苗族“飞歌”的传承及保护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09):65-67.
[5]王静.贵州苗族民歌演唱的传承与发展探微[D].上海:海音乐学院,2014.
作者简介:
黄玉翔(1983-),男,汉族,湖南省耒阳市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