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渝光:笋壳画第一人
覃彩霞
“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二友。中国古代文人向来喜爱托物抒情,借自然之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所以青松的坚毅,翠竹的挺拔,冬梅的芬芳,皆是他们赞美的对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郑燮写竹的一句诗,也成了笋壳雕刻家文渝光的个人写照。只是他刻苦钻研20多年的却不是竹而是笋壳,他的刻刀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笋壳在他的刀下成了工艺品。笋壳画成就了文渝光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而他也将不入眼的笋壳带进了艺术的殿堂。
下乡青年对笋壳“一见倾心”
已过半百的文渝光曾是一名石油工人,现在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创作笋壳画。而最早接触到笋壳时,他还只是一个刚18岁的小伙子。1969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风潮席卷全国,18岁的文渝光成了重庆第一批下乡知情中的一员。在下乡的那段日子里,文渝光发现那些勤劳的贫下中农妇女,她们把笋壳拿来缝在千层底布鞋里面,既隔水又硬实。文渝光说他当时就被劳动人民的智慧所打动,也喜欢上了笋壳这个不起眼的东西,可以说是“一见倾心”。只是当时自己什么都不会做,除了做些瓶瓶罐罐的封口,也不知道还能拿笋壳来干什么。
70年代中期,文渝光招工到了石油单位,但工作地依然在农村,要四处去打井。真正开始与笋壳结下不解之缘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的,“那时自己有了点收入,就开始钻研它”,文渝光回忆,“每年都要回城,回米后我就去那些展览,去书店买些美术、书法、雕刻方面的书来学习,钻研了很多年后我就开始在笋壳上作画。”
刻苦钻研终成“笋壳画”第一人
多年不断地对书法、绘画与雕刻的学习,给文渝光的笋壳画打下了基础,由于笋壳画是一种新的雕刻门类,所以文渝光并没有其它现成的东西可以借鉴,全靠自己摸索找出一条路子。
选择了笋壳画,真正艰难的路才刚刚开始。因为就连挑选笋壳材料也是有讲究的。不光要看准季节还要找好竹林,笋壳耍挑欲落而未落的,根部有泥土的不能要,顺部太脆弱的也不能耍,只能挑中间部分。挑好笋壳后还要对其进行去毛、蒸、煮、晾、晒,“我常到郊外去挑选竹壳,回家后经过去毛、晾干、压平等工序,将竹壳平整地贴在硬纸板上,开始打底创作。”文渝光摸索总结出的这一套成熟的制作工艺流程,使其创作出的笋壳画具有不蛀、不霉、不变形、不脱墨、无污染等优点,受到很多收藏人士的喜爱。而他本人也曾作为巴渝民间艺人的代表,跟随重庆代表团出访日本广岛,作品在当地展出时,日本友人对他的笋壳画赞不绝口,他带去的作品很快便被抢购一空。
1989年对文渝光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因为这一年,他创作的笋壳画《祖国万岁》在首届全国职工工艺美术展中获得了铜奖,他的笋壳画也由此走进了大家的视线,并得到专家们的认可,这给了他继续创作的信心。此后,他的“巴渝民间竹笋壳刻画”在民间工艺的殿堂上屡获殊荣:1999年获巴渝优秀民间艺术家称号:2000年8月加入重庆市民间艺术家协会;2002年《一诗一画》夺得重庆市首届巴渝民间艺术节金奖;2005年《君子三戒》获得第三届重庆市文学艺术奖……他创作的笋壳画现己成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道授业与服刑人员师徒情深
文渝光是笋壳画第一人,怎样把这门民间技艺传下去,培养传承人,是他考虑的一个大问题。他曾向市民学校表达了免费收徒弟的想法,并专门开设了笋壳画培训班,“我的心愿是招收徒弟,及我所能,倾囊相授。”
虽然很多人慕名求教,但一封狱中来信却是他万万没想到的。一位正在服刑人员通过书信表达了向他拜师学艺的想法,“文字工整有力,说明他有点书法功底,语言诚恳,说明他是个诚实人。”文渝光被来信者的真挚与诚恳所打动,读完信的那一刹那就下决定收下这个“特别”的徒弟。
由于情况特殊,与这个徒弟见面还经历了一番曲折,最后在司法局的帮助下,文渝光终于走进高墙认了这个徒弟。在去监狱之前,文渝光不仅专程购买了笔墨纸张和全国书画大师的讲课光碟给新徒弟带去,还亲手刻制了一幅“悔悟至福”的笋壳字画送给他作为他今后人生的座右铭,鼓励他出狱后回报社会。“在跟我接触后,他在狱中的表现更加积极了,经常会写一些文章在他们内部的报纸上发表,现在已经获得一年多减刑,2014年就可以出狱了。”谈到这个徒弟,文渝光感慨万千,可能从未想过自己的经历与手艺还能让这样一位犯错的人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徒弟从狱中寄来的每一封信他都用盒子好好收藏着,一同寄来的还有徒弟在狱中写下的书法作品,由于监狱里不能使用雕刻笋壳画要用的刻刀等刀具,所以文渝光送了王羲之的字帖给他,鼓励他坚持练习书法。
“一个戴罪之人没有被德高望重的大师嫌弃,这是人性美德的最佳体现,更如阳光般地温暖惠顾我这样的弱势者,一时让我喜极而泣!”这是徒弟写给文渝光信中的话,师徒情深,字字句句都透着真情,也许人性终究是本善的,尽管是犯过错的人,只要有悔过的机会依旧知道心怀感恩。文渝光手中的刻刀确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既刻笋壳也在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