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读”
摘要语文是语言的教学,自然离不开读书感知,笔者对“读”的重要意义与基本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诵读阅读语言
一直以来,课堂就是教师的主阵地,留给学生的时间少得可怜,甚至个别同学对课文都未曾亲密接触过,教师就已开始滔滔不绝地讲析。语文是语言的教学,自然离不开读书感知,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重视“读”是很有必要的。
一、诵读
1朗读。中国古代就有吟唱之风,也许“诗三百”里的那些民歌,起初也是“吟”出来的。后来此法一直沿袭于私塾教学中。诚如郭沫若先生所说:“中国旧时对于诗歌本来有朗吟的办法,那是接近于唱,也可以说是无乐谱的自由唱。”“吟唱”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就演化成了朗读。所谓朗读,就是出声地读,抑扬顿挫地读,声情并茂地读。如果一堂课上只有教师单调的讲解声,语文课会缺乏生气,而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会带给我们一股活力。当然,读不是为了热闹,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教师的教学蓄势,甚至有的课文可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品味其语言意境之美。如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在柔美的音乐中,让学生自己慢慢感受作者的离情和诗歌的节奏特点。也许效果比教师单纯地分析更好。
2背诵。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我们强调朗读,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背诵。一篇文章若能达到背诵的程度,还愁其义不理解吗?苏轼的《赤壁赋》虽列在散文单元,但其语言文字有一种韵律美,反复地朗读以至背诵,会达到以背促教的目的。况且对优秀诗文的理解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没有尽头,与其多讲多分析,不如多读多背诵。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消化,或许倒能填补一些空白。当然,背诵切忌死记硬背,教师的相机指导非常重要,否则学生会感到这是一件“苦差事”。
二、阅读
1静心研读。一堂课要有读书之声,也要有寂静的气氛,这二者并不矛盾,而且这种张弛有度动静相生正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教学辩证法。品味一篇文章或一段话需静心研读,具体而言。不仅要确切地理解每个实词和成语典故的意义,还要注意虚词的作用,句子的格式:不仅要了解文章的大意,还要领会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仅要读,还要用心去读。只有在静读中,学生才会字斟句酌,仔细吟味,去揣摩感悟文本。正所谓“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对于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正在逐步提高的高中生而言,给他们一方静谧的空间,让他们托腮凝神,自主思考,这是很有必要的。不过,学生的潜心静思绝不是枯死的沉寂,恰是为形成新的高潮而酝酿,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稍加点拔,就会焕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趣。
2大量阅读。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除了课堂、课本之外,课外知识的补充是必不可少的。社会上小说杂志漫天飞。但并非都是开卷有益,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读好书。可介绍一些中外名著及中学生必读书目给他们,还要读读《文化苦旅》《生命的留言》等能让人对历史对生命思索回味良久的东西,另外可推荐一些报刊杂志,如《读者》《意林》《语文报》,学生时间紧张,这种短小精悍的文章很适合他们。教学中也可采用单周写作文,双周阅读做笔记的方法,这样既保证了写作。也保证了阅读。甚至可大胆尝试压缩课文教学时数,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阅读。古人的“读万卷书”虽做不到,但要尽可能多读。
三、高考复习中的“读”
1读课本。高考命题“以本为纲”,这个“本”指的就是课本,所以,复习中过好教材关是非常必要的。我的做法是:第一轮复习从课本开始,最后一轮复习以课本结束。如何复习课本呢?就是让学生读六册课本,尤其是文言文和诗歌,甚至还要读小学、初中的古诗文必背篇目。具体而言,读课文,读注释;课前读,课上读;粗读,熟读。当然,这中间少不了教师的梳理指要及检查落实。这个过程不光是为了高考试题中的名句填空,同时系统化的掌握了六册课本中的知识体系,而且回应了近年来涌现的“精典诵读”,让学生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提高了语文素养(这更能体现出语文学习的价值)。尽管复习时间紧张,但放弃了这一环节,无疑于舍本逐末。
2阅读课。如果说高考是射门。那平时的练习就是热身赛。没有平时的刻苦训练,高考肯定要吃亏,从这个角度讲,平时的做题训练是很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做题训练不可能代替阅读,也代替不了阅读。我认为,高三仍需要阅读。每听到阅读“任务”时,学生总是一片欢呼,然后低头读书,偌大的教室,几十个人,整堂课除了翻书声什么声音也没有,看到这种情景,不由得人深思:我们为什么要压制他们的兴趣?当然,高三的阅读要有的放矢,要把读书和高考结合起来,因而教师的指导很关键:我要求学生记读书笔记,读有观点有思想的文章,记人物事件素材,记富有哲理或文采斐然的语段。语文是一种积累,作文更是一种积累。作文中,也会发现学生将平时的所读所思发散在文章中,颇有内涵,我觉得是读书提升了他们的境界。
总之,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重视读,落实读,是很必要的一个环节。
作者简介:王春荷,甘肃省渭源县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