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上“庄稼”,根除“杂草”
姚和秀
摘 要 心灵教育源自于美德的传承,而良好的教育方法能够将美德融入孩子们的心灵,使其拥有成长的方向和动力,鉴于此,本文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种上“庄稼”与根除“杂草”的象征意义进行全面阐述,以寓言故事带入教学方法充分阐述美德教育与习惯培养对孩子成长过程的重要性。
关键词 品德 健康发展 热爱生活 社会追求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追求。引导儿童“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儿童是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这就好比健硕挺拔的大树源自于茁壮成长的幼苗一样,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有人在他们幼小的心田里播种耕耘才能使未来的他们拥有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成为全面型、智慧型的社会接班人。
儿童生来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自身发展的方向,但发展的过程中的处事方式显得过分稚嫩,无法正确审视困难,同时不具有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此基础上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具有娴熟的交际能力,不能站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实质。怎样根除儿童心灵上的“杂草”,即不健康因素?用除草剂、连根拔起、放火烧……都可谓好办法。但一位哲人说:“最好的办法是在儿童的心里上种上“庄稼”。这“庄稼”的名字叫“美德”。何时怎样种上什么“庄稼”?
1从未来着眼,从细节着手
今天的孩子,明天的生力军。他们的礼貌卫生、爱心宽容、诚实守信、为人服务等美德,并非一蹴而就。而在于今天教育的点滴渗透、持之以恒地滋润。不放过学生的任何细枝末节。正所谓“小洞不补成大洞,小错不纠酿大祸”。儿童自控力差,容易犯错,也容易改错。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开学伊始,班主任向孩子们宣布班纪班规:(1)不准乱扔垃圾,纸屑必须入篓;(2)认真做好打扫教室卫生的值日工作;(3)着装整洁,必须佩戴红领巾;(4)上下课起立,站在座椅一侧,双手下垂,向老师行注目礼;(5)进入老师办公室或居室喊“报告”或敲门;(6)进入学校后看见老师要及时问好:“老师好!”,人多时,可点头致意,招手问好;(7)使用好礼貌用语: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8)在教室、楼道行走时慢步轻声,上下楼梯靠右走。常规的制订尽量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尽量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言行举止上。使常规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班规易定落实难行。它涉及到卫生、礼貌、纪律、社交等各方面,关系到学生已有的各种不良习惯。加之都是一些琐碎的细节,要做到行之有效,光靠老师,即使有三头六臂也事倍功半。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自主管理,老师引导督促,方能事半功倍。如,帮助值日班干设计每日报表,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分成卫生、纪律、礼仪、安全等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值日班干把学生在校的好坏典型事例写在报表上。每天放学前交班主任处一同会诊。这样大大促进了学生知行的融合、规则意识的养成。
开学抓好学生的各项礼仪规范,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儿童正处在容易反复的年龄阶段,加之家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班级规则常常会与他们相处的生活发生一些矛盾冲突。教育者要经常帮孩子们拔一拔侵入心頭的“杂草”。让良好的礼仪规范占据心灵,使其茁壮成长,受益终生。
2以身示范,用人格影响人格
情不通,理不达,感情相悖,即使再好的班规条约,也免不了会好雨浇在石头上。教学过程中,若站在统一高度去审视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难免会批评思维反应力较弱或学习成绩不理想学生,也会认为这些学生是因为不努力不认真导致的学习状态差。这种状态下会使师生关系僵化同样也会降低教学效益。
若站在与孩子同样的视角看待问题,便会发现孩子犯错的原因,并给予帮助,同时还能与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看到儿童内心可爱的一面放下芥蒂看到他纯洁的心灵天空。儿童的情感是最广阔的世界。
“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台湾作家林清玄说过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
老禅师从山中的修行归来,一路散步一路欣赏周围风景,突然发现一个小偷正要潜入自己修行的茅草屋中,他想到自己茅草屋中并没有值钱的物品,只有自己身上的大衣能够保暖还算是一件有价值的东西,于是走向小偷轻轻的为披上大衣并不急不慢的说:“你大老远的进入深山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吧!”小偷披着大衣下了山,老禅师望着小偷的背影心中颇有感慨说:“可怜的人啊,我多么希望能送你一轮明月找到正确的路。”第二日清晨禅师推开门的瞬间就发现自己的那件大衣已经被整整齐齐的叠放在门口,禅师内心非常高兴感叹说:“原来这才是我送他的明月!”
在这则故事中老禅师拥有善良、宽容,极富同情心,小偷正是被老禅师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所感化了,突然变得纯净起来。若老师能够站在孩子们的视角考虑问题,拥有耐心及开明的教学态度,并将其适当的流露,使学生从中感悟真理自我调整,将会大大提升教学的效率。反之,如果教师品德不良、行为不当、心理不健康,学生就可能受到感染,而出现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这句哲理由著名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提出。印证到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时,是说教师的自我修养是引导儿童的积极力量,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优秀的品德是教化学生的主要方法。我曾经带过这样一个孩子,他的语言表达和动作协调能力只相当于3岁小孩。这样的孩子对班集体建设会带来多少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啊!如上课发出怪叫声、离开教室、敲打周边的同学等。但我班没有一个学生歧视他、嘲笑他。如果听到其他班的学生叫他“傻子”,班里的学生都会像亲人一样保护他。这一切也许缘于我的以身示范。上课时发现孩子离开教室,我会立即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把他牵进教室;出操、集会时牵着他;放学回家送送他。天长日久,耳濡目染,同学们自然把他当成班集体中的一员,同情关爱弱者的美德如春雨润物般占据着孩子们的心田。
3开展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习惯
活动是一切理论的证明过程,它具有实践性,能够充分利用儿童的肢体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度使孩子从中获得知识以及自我完善的能力。前苏联的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深刻地指出:“在人的意识中,意义折射着世界。虽然语言能够作为行为的载体,但语言却不具有时间价值和证明真理的能力,验证语言的位移方式就是实践和活动,只有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找寻,才能切实改变儿童的行为及习惯,改变七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在成长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儿童的心智尚未成熟,分辨是非的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均较差。生活中经常有儿童被拐骗的事情发生。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我组织以“智斗”为主题的教学活动,讨论如何识别骗局,机智地脱离险境,保护自己。在这些与社会沟通的教学活动中,不仅有利于使学生形成具有特定内容的人格精神,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世界的倾向,形成捕捉信息的能力。
社会是个大熔炉。社会是德育活动的大染缸。学生是社会活动的一分子,必须受到社会环境的熏陶。因此利用社会有利资源开展德育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如,节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充分利用节日开展系列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植树节——环保教育,组织学生到公园、新村植树,开展“我是绿色小卫士”活动;劳动节——热爱劳动教育,到工厂、农村调查劳动创造财富的过程和亲自参加劳动锻炼;母亲节——传统伦理教育,开展“给妈妈放假”活动;教师节——尊师教育等,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会环保、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共处等。
“柳条从小育,大了育不成”。儿童越小,心灵上的“杂草”越少,铲除越易。若能及时种上“庄稼”,美德将伴着孩子健康成长,愉快生活,幸福一生!
参考文献
[1] 孙蓓.让心灵充满阳光——记2017年陕西省“美德少年”刘若瑄[J].少年月刊,2017(11):7-9.
[2] 李广军.“让阳光照耀学生”——关于师爱的浅谈[J].祖国,2017(05):195.
[3] 郑荣虎.让国学教育成为启蒙儿童心灵的心灯[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6(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