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倦怠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章红艳 谢玉露 王馨怡

    

    内容摘要:目的:以江苏省本科高校为例,了解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大学生学习倦怠心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内本科高校随机抽取35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个体基本情况、学习倦怠感表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展开数据分析。结果:表现出学习倦怠的大学生比例高达72.8%,其中中度以上者占41.8%,研究发现大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因素有不合格课程数、专业承诺、学习心理、教师教学方式、父母支持、社會支持等。结论:江苏本科高校大学生学习倦怠感程度较高,亟需高校、家庭、学生个人共同努力解决该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倦怠 回归分析 影响因素

    1.引言

    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反映了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指的是大学生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目前国内外高校的大学生都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感,其主要表现行为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对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衰退直至消失、逃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等。该研究旨在了解江苏省内本科高校大学生学习倦怠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改善高校大学生学习倦怠心理提供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前期准备。在编制大学生学习倦怠感调查问卷之前,通过观察法与访谈法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具体表现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初步了解。观察法主要是观察学生上课时的表现行为,如睡觉、玩手机、缺课等等。再通过对班级中存在学习问题的同学的访谈,验证观察结果以及了解产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您觉得您在学习中是否出现过厌倦心理,如果是,那么主要的表现行为有哪些?”、“您认为对学习产生厌倦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在研究大量文献以及咨询多位专家的基础上,编制了初步问卷量表。

    2.2对象。为了让问卷题项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形成问卷后,随机选取32位同学(有效问卷29份)为被试,进行小样本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一些模糊不清、与实际不符的题项进行修改或删减,最终形成了“大学生学习倦怠感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正式的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内本科高校随机发放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共计391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获得有效问卷355份,有效率为90.79%。其中男生150名(42.25%),女生205名(57.75%);大一学生94名(26.48%),大二学生82名(23.10%),大三学生103名(29.01%),大四学生76名(21.41%);文科学生187名(52.68%),理工科学生168名(47.32%)。

    2.3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学习倦怠感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体基本情况、学习倦怠感表现行为量表以及影响因素量表。

    2.3.1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专业、居住地、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以及不合格课程门数等内容。

    2.3.2表现行为量表。采用连榕、杨丽娴等人[1]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综合观察与访谈的结果,对部分题项进行修改或删除。该量表共有13个题项,分为情绪低落(5个题项)、行为不当(4个题项)、成就感低(4个题项)三个维度,各维度总分相加为学习倦怠的总分。若3个维度题项的均分<3分,则表示无倦怠感,有1个维度题项的均分≥3分表示轻度倦怠,2个维度题项的均分≥3分表示中度倦怠,3个维度题项的均分≥3分表示重度倦怠,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96。

    2.3.3影响因素量表。共22个题项,分为个人层面(10个题项)、学校层面(6个题项)及家庭与社会层面(6个层面)。个人层面包括专业承诺[1]、自我效能感[2][3]和学习心理[4];学校层面包括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5];家庭与社会层面包括家庭支持[6][7]与社会支持。这22个题项,从“完全不认同”到“完全认同”5个等级计分,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64。

    2.4统计分析。全部数据使用问卷星录入,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学习倦怠感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3.研究结果

    3.1总体状况。根据江苏省内本科高校355名在校大学生调查结果,学习倦怠感表现程度为无、轻度、中度、重度,比例分别为27.2%,31.0%,25.1%和16.7%。

    3.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首先,以大学生有无学习倦怠感两种情况为因变量,性别、专业、年级、居住地、担任干部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专业承诺、自我效能感、学习心理、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水平等因素为协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见表1(表1附后)。结果表明,性别、专业、年级、居住地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大学生学习倦怠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而担任干部、不合格课程门数、专业承诺、自我效能感、学习心理、教学管理水平、教师教学方式、父母支持及社会支持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

    3.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大学生学习倦怠感的四种程度(无、轻度、中度、重度)为因变量,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筛选出的九个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仍然以0.05为入选和剔除概率,结果见表2(表2附后)。结果表明,不合格课程数、专业承诺、学习心理、教师教学方式、父母支持、社会支持为主要影响因素。当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大、父母支持学生学习、学生人际关系好、学习态度积极、没有不合格课程时,产生学习倦怠感的几率小。

    4.讨论

    通过对大学生学习倦怠感量表的描述统计分析发现,41.8%的大学生学习倦怠水平达到中度以上,学习倦怠感三个维度均分分别为:情绪低落2.97分,行为不当3.13分,成就感低2.78分,大学生学习倦怠程度主要处在中等水平,这与刘俊英[8]的研究结果有一致性,但是三个维度中行为不当得分最高,这表明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已经外化为具体行为,必须加以重视。

    从研究结果可知,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感的主要因素有:不合格课程数、专业承诺、学习心理、教师教学方式、父母支持、社会支持。部分大学生填写高考志愿时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进入高校后可能不认可本专业价值观;在接触专业课程后,学生学业压力过大,对专业失去兴趣。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专业承诺低的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可能性为专业承诺高者的4.081倍,这与段陆生[9]等人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同时,大学生的不合格课程数量越多,学习倦怠越高。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相比,不合格课程少和多的大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可能性分别增加7.293和25.538倍,这与任玲艳[10]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具有积极学习心理的大学生产生学习倦怠感的可能性仅为消极学习心理者的22.9%,与付立菲[11]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各大高校应及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高校教师应与大学生多开展沟通交流,传递学习的重要性。

    父母支持与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学习倦怠感也有显著影响作用,这是因为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主要有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容易受环境影响而改变其学习态度。本次调查显示,父母对大学生学习上的鼓励与支持及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父母支持和社会支持低的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可能性会分别增加1.367和7.769倍,這与尧丹俐[7]等人及李西营[12]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受到父母支持和社会支持多的人,得到的心理安慰和学习帮助多,能够有效缓解学习倦怠。

    虽然信息技术时代为高校教师授课提供了创新机会,但大部分高校仍以传统授课为主,教学方法的单一与教学内容的陈旧极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倦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接受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可能性为40.8%,与相关研究[13]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大学生学习倦怠感已成不容忽视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亟需从高校、社会、家庭和个体四方面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学习引导。高校方面,应从专业建设到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心理疏导等方面联合制动,全方位、全员、全过程育人,首先必须加强专业建设,切实让学生感受到所学专业的意义;同时,合理安排专业课程内容,避免学生学业负荷过大;再次,更新学校教学设施设备,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而后,也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针对部分大学生不良学习行为,及时采取沟通、心理辅导等措施,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社会方面,就业压力、对学习成绩的认可、校园周边环境等均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政府应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就业条件,使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家庭方面,父母不能仅仅停留于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物质条件,还要在学业规划、心理疏导方面提供精神和语言支持。从个人方面,大学生在校除了学习活动外还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缓解学业压力;同时注意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获取较多的学习帮助。解决学习倦怠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家庭和大学生多方面的通力协作。

    参考文献

    [1]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36.

    [2]王翠荣.高职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7):743-744.

    [3]马勇.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1):84-86.

    [4]周海攀,丁九桃.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6,(21):96-96.

    [5]孙东媛.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探析[J].青年时代, 2015,(19):161-162.

    [6]尹子臣,胡韬.西部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05-109.

    [7]尧丹俐.高师学生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2):160-161.

    [8]刘俊英.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189-197.

    [9]段陆生,李永鑫.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与学习投入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407-409.

    [10]任玲艳.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9):113-114.

    [11]付力菲,张阔.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状况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1):1356-1359.

    [12]李西营,宋娴娴,郭春涛.大学生社会支持、控制点及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3):287-289.

    [13]裘帅帅,金芳芳,杨阳.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14(6):23-2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2018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810299325W

    (作者介绍:章红艳、谢玉露、王馨怡,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本科在读)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