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阿峨壮族农民版画研究
蒋莹
【摘 要】在阿峨这样一个小地方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农民版画。版画为什么会在这里兴起?壮族村民如何将其发展壮大?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讨,这里的地域文化也吸引了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到此参观学习。
【关键词】壮族;农民版画;发展;生存状态
中图分类号:J2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160-02
一、阿峨壮族农民版画的起源、发展
阿峨新寨是一个四周环山的自然村、一个典型的壮族村寨。2000年,阿峨新寨获国家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如此偏远的山寨,怎会有如此规模的版画出现呢?然而在此之前,这个自然封闭的山寨里,一群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农民,是怎样拿起了刻刀和画笔开始创作版画的呢?下面让我结合当地村民的访谈和历史发展资料进行概述。
(一)传统宗教和壮锦服饰文化的影响。阿峨壮族农民版画的起源和发展与所有传统的乡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阿峨新寨始终是壮族聚居的地方,在服饰、宗教、语言、舞蹈、刺绣、剪纸、制作方法等方面都保留了传统的文化特色。在宗教方面,伴随祭祀出现了相应的图腾形式,并在生产中持续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形成了壮族民间的艺术形式。另外,壮锦服饰文化至今在阿峨新寨仍得到完整传承。壮民族服饰色彩流行的深蓝色和黑色与当地生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壮族山寨里有男人画花、女人绣花的风俗。早在上世纪初,当地人就把“花样”画在木板上,用一把刀雕成,用木板绣上布印。木版印花虽然只是用来绣花雕印,但并不是独立的艺术风格,也没有像现如今的版画这样注意刀法趣味,但传统的壮族绣印技术对阿峨新寨农民版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壮族农民版画风格的形成。阿峨新寨农民版画的出现与传统文化及民族宗教因素密切相关,但早期仅是为宗教或其它艺术服务的,而且此技术只被少数人掌握。而以独立的艺术样式发展且真正形成规模可追溯至从上世纪70—80年代末,画家王定尧先生到当地采风,他从村民世代相传的刺绣活动中发现,阿峨人不论男女,都对色彩和图案有着世代相传的敏感和喜爱。这种独特的素养让王定尧萌生了组织村民进行创作的想法,因此,才使得阿峨新寨形成了往后数十年的版画创作风尚。
二、阿鹅壮族农民版画艺术特征
(一)形态特征。云南版画家们热衷以众多少数民族的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在当时掀起一阵“风情热潮”。此类作品初经问世,显得新鲜而颇具吸引力。然而,这停留于表面的浅层次模仿,容易流于一般化的“猎奇”“土特产”展览,但从“历史的视角”的记录来看,重在展现历史画面且具有较高的认知价值。阿峨版画内容丰富,大多数表现穿着传统壮族服饰劳作的农民、多种多样的民族风俗活动、寨里人生产、生活、学习瞬间等,具有历史和艺术的双重性和重要的收藏价值,浓重的乡土气息在版画家的笔下得以生动地呈现。
构图上,由于缺乏专业性,画家的作品形象往往是自我视觉体验,人物造型简洁,概括和意识不成熟而变形。由于是刻画各种人工场景,所以在创作理念上高度重视动态性,形象化的追求成为了新寨农民版画的特征之一。阿峨新寨壮族农民版画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和发展,因此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壮族农民版画在色彩方面表现相对单一,多以黑白为主,也有少量套色版画。套色版画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力,为阿峨版画注入新的活力,但是在色彩方面不够成熟。
(二)技法特征。云南版画的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作者运用的手法不拘一格,写实风与装饰风同存、具象和抽象并举。在布局严谨﹑自如实物转折的同时,大部分作品造型夸张且构图充实。云南版画已逐渐打破了常规记录生活现象的单一写实模式,更多地显现了画家的主观性,以情动人的效果愈来愈显著。不论是黑白木刻还是套色版画,都充分运用工具材料本身的特性,而与一般绘画拉开了差距。尤其在观摩全国农民版画展之后,壮乡版画试图将艺术与现代绘画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以刀代笔,刻出不同线条﹑不同组织和不同的疏密结构,在对比中求和谐。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质朴无华的手法,将情感、生活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出自农民之手的版画具有“比较写实”的地方风味,虽说艺术手法不高,但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构思方法,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当地壮族的民族文化和壮乡风情,并通过作品传达新事物和融合的信息。
(三)审美特征。阿峨新寨农民创作的版画,结合了本土的艺术特征和审美情趣,使其表现形式更加多元、独特,是一种明确的以吉祥寓意为主题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艺术的含蓄性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它追寻物象之外的韵味,而将作品的意义隐藏在物象形式当中。中国人往往认为,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可以转化到物上。然而,在民间艺人创作的版画具有较强的农业文化特点的颜色标记,构成阿峨农民版画的主题,成为主旋律。这样在表现形式和其他部分地区相比较,有很大的差异,主要是以民族生活为主题,画面更为简单。新寨农民版画作品是内容和形式为一体的一种最原始的艺术作品形式。多元内容与独特形式相结合,展现了壮族的深厚文化内涵。新寨农民版画的另一个特点是装饰感强,体现在题材的周边配件有更抽象的图案,如符号化的线、点以及铜钱纹饰等元素的运用。不论是黑色和白色的木刻或是套色版画,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形成了独特的装饰艺术。这些来源于对民族服饰图案的提炼,通过巧妙的组织排列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因其独特的装饰性且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从而使得它的内容更易被接纳和认可。阿峨新寨农民版画在艺术手法上不仅保留了壮族的特色,也表现了汉族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壮族古绘画艺术与汉族文化艺术的巧妙融合,极大地促进了壮族版画的发展。
三、新时期阿峨壮族农民版画的生存状态
当前,似乎有一批作者仍停留在单纯的“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上,似乎被禁锢在自我的模式中难以突破。造成当前局面的原因大概有两点:其一,主体意识的退化。不少云南版画的情感表达至今仍滞留在风情的直叙和描述中,致使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大打折扣;其二,缺乏对版画本体语言的探究。版画作为间接艺术,媒材、制作及技术、印痕和肌理要素是版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特征,语言的纯化和技艺的精炼应该是版画家始终研究的问题。对此,针对阿峨新寨壮族农民版画存在的问题作如下分析:
(一)壮族农民版画发展的时间不长,在本质上还不足以形成一种民俗方式。民间艺术本来是一种民间风格,一种地域文化,是一种普遍的审美方式,它应该与文化持有者的生活联系在一起。阿峨新寨农民版画在很短的时间内不断地被经济利益影响,自发的情感是比较难保存的,而这正是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的灵魂。
(二)阿峨新寨壮族农民版画总体印制质量偏低。该去掉的部分没有修整去除,就开始印制;有些版画家没有控制好油墨浓度,没有把油墨滚均匀,使印制出来的版画浓淡不均且粗糙;拓印时没有用好力,画面出现飞白,影响了画面效果。
(三)阿峨新寨壮族农民版画创造性思维不够广泛。农民画家的观念狭窄,总是难以脱离人物形象,个人特点没有展现出来。
建议:不该只停留在民俗这个大的历史环境中,要发展新思路,扩宽创作题材;加强版画普及教育,从根本上解决版画的传承和印版质量问题;规范市场,让村民知道版画的艺术性和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张建林.从民族文化角度探寻马关县阿峨新寨壮族农民版画的发展[J].文山学院学报,2010(01).
[2]陶星安.粗手提画笔细心刻生活——记阿峨新寨的壮族农民版画[J].中国民族博览,2002(04).
[3]赵安生.耕耘在刻板上——走进“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马关县新寨村[J].致富天地,2011(10).
[4]李向春.刻刀下的风采——壮乡版画村阿峨新寨[J].今日民族,2003(04).
[5]孙华.马关县阿峨新寨农民版画解读[J].青年文学家,2013(29).
作者简介:
蒋 莹(1985-),女,德宏芒市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美术史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