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企业社会责任与出版人才的互动关系研究
【摘要】在转企改制的大背景下,以知识密集、文化密集和资源密集著称的出版企业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不能减弱,应不断加强。因为出版企业只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转型升级。出版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其所倚重的以編辑为核心的出版人才队伍尽到社会责任,反过来对出版人才的培养又会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这无疑是一种充满了双赢智慧和现代契约精神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出版企业;社会责任;出版人才;互动关系
【作者单位】王艳,北京印刷学院。
在转企改制的大背景下,以知识密集、文化密集和资源密集著称的出版企业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不能减弱,应不断加强。因为出版企业只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转型升级。出版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其所倚重的以编辑为核心的出版人才队伍尽到社会责任,反过来对出版人才的培养又会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这无疑是一种充满了双赢智慧和现代契约精神的互动关系。
一、出版企业如何履行对出版人才的社会责任
就本质而言,依据出版人才对出版企业的贡献、与出版企业签订的契约,出版企业对出版人才各种利益诉求的回应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战略投资,最终的目的必然是实现盈利,这成为出版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实践的动机与动力所在。有了动机与动力,出版企业该如何具体地、富有操作性地承担起对出版人才的社会责任就成为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阿奇·B.卡罗尔(Archie B. Carroll)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特定时期内,社会对商业组织在经济上、法律上、伦理上和自行裁量上的期望”[1],而基于这一定义,卡罗尔进一步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四大基本类别构成,分别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以及自行裁量责任(也称慈善责任)。卡罗尔的理论特别强调,上述四种责任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当然也不是固定的,其既有可能相互转化,也可能在一种责任践行中同时包含另外几种责任。此外,对企业来说,每一种社会责任的基本类别都涉及若干应当完成的社会议题,本研究拟借用国际较为通行的概念性分析工具来考察当下我国出版企业对出版人才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与路径。(参见表1)
出版企业对出版人才承担的经济责任应当确保出版人才能够获得“较为体面的生活”,其中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设计和绩效奖励是出版单位转企后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主要手段。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有出版单位冗员很多,人才结构不合理,出版转型使人才的结构性稀缺愈加突出”[2] ,如果出版单位不能在待遇上充分体现出版人才的价值,那么最终势必导致人才的流失。
法律责任的承担体现了一家出版单位在选人、用人方面的规范性。目前,国有文化企业中存在不同性质的用工形式,如何保障编外员工、派遣员工甚至是临时工的平等就业权利?出版企业应以法律为准绳,审慎对待。
谈到伦理责任,其主线具有非常显著的人文色彩。一家企业是否“以人为本”是衡量其对人才是否履行了伦理责任的核心标准之一。出版企业在内生文化属性的要求下理应更好地尊重人才、珍惜人才,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助力出版人才的成长。
至于自行裁量责任,笔者认为这是弹性最大,也是空间最大的一种企业社会责任。以往社会对企业这方面的印象大都停留在慈善捐助等比较狭窄的面上,事实上企业在该领域可以作为的社会议题非常丰富,比如,对员工及其亲属的救助、帮扶,为员工提供各种岗位技能培训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等,这些都有助于企业吸引人才。作为文化企业,一些出版企业正是由于很好地承担了自行裁量责任,因而塑造出了“有情怀,有担当”的企业形象,极大地促进了出版人才的聚拢。
二、出版人才如何回馈尽到社会责任的出版企业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出版的第一生产力和第一资源是出版人才,正是他们的智力劳动为出版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价值增量。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出版企业对与出版人才之间形成的雇佣关系,缺乏理性的认识,对出版人才在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等方面的利益诉求重视不够,从而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骨干编辑等人才的大量流失。特别是出版单位在转成企业后,为了应对新媒体业态的挑战,很多编辑的工作量空前提高,压力也随之陡增,原本一年三五本书的任务量往往增至一二十本书,甚至二三十本书,而且还要全程负责一本书的选题策划、组稿、审校、设计、排版、印制甚至是面市后的宣传等全部环节。在这种情况下,出版企业只有对人才施以人性化的管理,使人才的贡献得到合理的回报,并结合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实际为员工提供学习的机会与平台,才能留住在岗历练多年的老编辑,并不断吸引有志于出版行业的职场新人。而更为重要的是,对出版人才的投入与培养还将直接影响出版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这正关乎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
有的出版企业认为,自身承担对出版人才的社会责任是一种“赔本赚吆喝”的买卖,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就业形势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下,编辑流失还可以再招新人。持这种短视观点的出版企业不仅忽视了近几十年来全球出版业内外部环境的变迁,而且也缺乏对出版人才价值的正确全面认识,看不到企业努力营造引才、育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对自身做大做强的重要意义。
事实上,如果认真观察那些对出版人才尽到了社会责任的出版企业,我们就会发现,员工给企业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与活力。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为例,该社于2013年2月正式发布首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2—2013)》,该报告同时成为中国出版业内单体出版社的首部系统化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三年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通过将社会责任实践与企业经营融合,实现了多领域、多维度的和谐发展。特别是对出版人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不遗余力地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从关爱编辑,为编辑实现创业梦想的舞台,到开展“名编辑工程”,推进高端人才选拔与培养,为编辑提供各类培训机会,帮助其更好地应对行业的变革,再到进一步完善薪酬体系和激励制度,该社做了很多工作,从而依靠以编辑为核心的员工队伍建构起研究型、智慧型出版社的企业形象,并成功打造出以皮书、列国志、中国史话和学术集刊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知名品牌。
三、基于社会责任理念的出版人才队伍建设
在出版企业社会责任与出版人才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出版企业对涉及出版人才的社会责任与社会议题应当及时进行有效回应,准确获知、对接出版人才的利益需求,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回应策略。反過来,出版人才也应充分理解、配合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与实践。当下,企业与员工都存在各自需要改进的地方。
1.出版企业层面
第一,出版企业亟待加深对出版人才独特利益诉求的认知。在调研中,笔者发现,相较于非文化企业的员工,在出版、广电等文化企业工作的人才对企业提供的职业培训与营造的企业文化非常看重。上述特殊利益诉求的出现,必须放到出版企业近年转企改制以及行业整体转型升级的时代大背景中去考量。一方面,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大型出版企业(集团)的不断涌现,传统编辑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数字出版、移动出版的发展,在职业困局产生的内在焦虑促使下,传统编辑不可避免地对出版企业提出了持续学习与培训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出版企业是典型的文创企业,愿意供职于内的出版人才如果不能对企业文化有所认同,即使是再高的薪水也不一定能打动他们。这当然也体现了出版人才群体具备的理性主义特质与人文主义情怀。在这种情况下,出版企业必须不断地为出版人才提供继续教育的平台,借助员工的成长推动企业的成长。在此,职业培训与企业文化建设分别属于企业应当承担的伦理责任和自行裁量责任范畴,而这也正提示了出版企业更新人才观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特殊之处。2015年,已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5家出版发行上市公司中,有4家出版发行上市公司详细披露了自身在职业培训与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具体举措。比如,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培训是员工的最大福利”理念,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使员工在工作中产生幸福感和归属感”的企业文化目标。(参见表2)
第二,出版企业亟待加强与出版人才之间的有效沟通。任何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都离不开互动双方的有效沟通,出版企业与出版人才之间也不例外。出版企业为了实现组织的盈利目标应当“注重与利益相关方的双向沟通,妥善处理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各种冲突”[3] ,尤其要建立健全与编辑人才、经管人才、财务人才、策划人才、投资与金融人才、营销人才和法务人才等的交流与沟通机制,倾听其心声和要求,在出版人才出现抱怨与不满的情况下努力促成双方的对话,化解内部压力,进而在互动中协商解决问题。(参见图1)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就三联书店的人才兴业战略提出要“宽容个性,容纳人才”。他认为,越是人才,越有个性,三联书店不少职工都很有个性,尤其是编辑部门,职工学历较高,聪明、独立,自我期望高,个性比较强,说起话来比较直率,但领导班子对此并不介意,反而予以理解和容忍,使员工能够说其所想,因此,员工对三联书店的忠诚度也很高,编辑队伍得以长期保持稳定[4]。
2.出版人才层面
从宏观来看,出版人才是出版企业关键利益相关方之一,其与出版企业之间本质上是一种交易关系。出版人才基于出版企业给予的各种(情感、规范等)承诺的心理预期和实际补偿,不仅应积极投入智力和体力等资源,完成图书策划、图书编辑和图书营销等任务,而且应当通过自身的社会责任行动助力出版企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一,出版人才应高度认同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15家在A股、H股上市的出版发行上市公司的2015年报披露情况显示,当前我国有5家出版发行上市公司发布了2015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其中,时代出版传媒从上市之初的2008年度开始发布,而中南传媒、凤凰传媒则分别从2012年度、2013年度就开始发布,中文传媒和出版传媒则于2015年度首次发布[5]。再加上前面提及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及2016年7月首次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新华书店在内,不同出版企业在社会责任建设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独特而又多元的理念。出版人才认同所在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是他们认同其文化的重要一步,也是出版人才在未来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认同是热爱的基础,出版人才只有高度认同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方能在日后的相关实践中贡献自己的才情与智慧。
第二,出版人才应积极参与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出版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已逐渐成为一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出版人才显然发挥了极为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作为出版企业的关键利益相关方,出版企业内部的出版人才与外部的作者、读者三位一体,共同决定了出版市场的走向。出版人才越是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责任的实践中去,越能精准把握读者的需求,越能与作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实现出书—写书—读书的无缝对接。参与是创造的前提,在“互联网+”的时代洪流中,出版人才再也不能闭门造车,而社会责任实践恰恰为其提供了感受社会的绝佳舞台。综观这些年社会责任实践蓬勃开展的出版企业,其出版人才的成长也进入了快车道,通过与行业的接触,通过为环境和社会的奔走,出版人才正在持续吸收养分,为出版企业的发展积蓄力量。
四、结语
作为员工,出版人才为出版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是出版企业的战略资产所在。出版企业从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度,依靠、尊重、信任、激励和关心出版人才,本质上都体现了出版企业社会责任的担当。在某种程度上,出版企业社会责任组织和承担得越到位,越能吸引和留住人才,越能提升自身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1]马俊. 员工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关系实证研究[N]. 南开大学,2014.
[2]韬奋基金会秘书处. 人才之路:首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论文选[M]. 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27.
[3]左志红. 让书业流淌道德的血液[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5-09.
[4]公益时报、香港乐施会企业社会责任承担项目组编.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6[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14.
[5]韬奋基金会秘书处. 人才之路:首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论文选.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