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兴村,婺源县鄣山村悟出“致富经”

    

    

    “这2万多元茶叶款发的很及时,开学刚好给孩子交学费。”8月31日,婺源县鄣山村贫困户余和莺第一个领到了今年第一批茶叶款。当天,鄣山村100多户茶农聚集到村里的合作社,等待发放大家的194万茶叶款。由此,也翻开了一个偏僻小山村的致富故事。

    自然条件优越,家家培育出好茶

    从国家4A级风景区卧龙谷上山,山问公路仿佛“挂”在山腰上,车子沿着公路爬升,驱车半个多小时,终于到达鄣山村。村子“藏身”在海拔930米的高山上,周围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村前小桥曲水,屋后曲径疏篱,生机盎然,宛如世外桃源。

    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日夜温差大……这里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种植茶叶。鄣山村人尽情享用大自然的馈赠,连“弹丸之地”都种起了茶树,最多的人家茶园达到30多亩。

    芽叶柔软、叶肉厚实、醇香味厚,鄣山村的高山茶品质优良,成了待客上品。让当地村民津津乐道的是,鄣山村的茶在婺源首屈一指,鄰村的朋友来家里做客,泡一盏家中的留茶就是最好的招待。当天,村干部也给记者泡了一杯,掀开杯盖,香气扑鼻,喝上一口,沁人心脾。

    然而,好茶“养在深闺人不识”,过去,鄣山村的茶精心制作后,都是低价卖给本地小茶商。价钱卖不起来,还要挑下山“送货上门”,费心费力。

    抱团取暖,合作社让茶农收益与日俱增

    30日,鄣山村支部书记汪飞跟银行预约好取款200万;31日上午,他早早就赶到县城,直奔银行。这样的活儿,他已经干了3年,每年跑2趟。取完钱,汪飞还跑了几个单位,跟进村里的民生项目。吃过中饭,汪飞邀上记者上山进村。

    而在鄣山村,老幼妇孺早早吃过午饭,纷纷到老茶厂等候汪书记的到来。

    下午2点30分,车子驶入村中,村干部把几塑料袋的“百元大钞”摆在桌子上。村民们围拢过来,喜笑颜开,激动不已。等待书记下达“发放令”。

    鄣山村共有158户665人,茶叶是家家户户的主要经济来源。过去,由于村子在深山僻野,茶业品质虽好,但卖不出好价钱,茶农生活拮据。2015年,在汪飞的策动下,村委会成立了鄣山顶土特产专业合作社,吸纳全村人作为社员,“抱团取暖”的产业发展模式为茶农找到了致富的出路。

    “成立合作社后,我们就跟武汉一家大企业合作,村民只要负责采摘,他们会派车进村直接把鲜叶装走。”汪飞说,“每年分两次付款,一次是开学前,一次是元旦前。这次发放的茶叶款有194万多元,多的家庭超过4万元。”

    68岁的老茶农汪志钦这次领到茶叶款40387元,赶紧打电话给在外工作的女儿报喜。他说,加入合作社后,每年的收入都在增加,今年光茶叶收入就能超过7万元。他跟茶打了一辈子交道,供养了3个孩子上学。

    据汪飞介绍,村民加入合作社后,每年茶业增收20%左右,今年人均可突破6000元。茶叶赋予了村民财富,村里已经筹资40万元,准备将老茶厂改造,增设茶叶非遗展示馆,铭记“茶村”的古往今来。

    多业并进,生态产业方兴未艾

    良好的自然环境赐予了鄣山村人种植茶叶的优越条件,村民则十分感激大自然的馈赠,卫生保洁、河流禁渔、林政管理、鸟类保护……一系列保护生态之举,还带活了一批“土”产业。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塘里养鱼、阁上养蜂、篱内养禽、林中采笋……智慧的鄣山村人,在青山秀水问破译了发家致富的“密码”。

    “鄣山村的茶叶品质很好,但因为海拔较高,一年只能采摘一次,成为创富掣肘。”汪飞介绍说,“在非茶季,村民就开发其他产业,冷水鱼、蜂蜜、笋干、土鸡蛋……围绕有机食品做文章,合作社则帮忙销售。”

    汪飞给村里算了一笔账,蜂蜜一年收入约20万,冷水鱼100万左右,加上笋干、土鸡蛋、茶叶在内,特色产业一年可以为全村带来近600万收入。

    临下山时,天空飘起毛毛细雨,落在村民的发丝上,晶莹剔透;又好像落在村民的心坎上,如茶润肺。

    作者简介:江淦泉,江西婺源县委宣传部报道组。

    责任编辑:余忠阳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

  • 切糕王子阿迪力演绎现实版“中

    张凌云从为切糕正名,到成为享誉全国的切糕王子,阿迪力的成功,偶然中蕴藏着必然。三年前一起创业的三个小伙伴,现在早已成为生命中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