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高班开展校园心理剧社团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丁媛慧
〔关键词〕心理剧;校园心理剧;内地新疆高中班;社团
教育部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内地新疆高中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学校为内高班学生身心发展保驾护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包含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部分学生进行的个体和团体心理辅导也是工作开展的重要方面。我所在的北京十中以社团活动为形式,开展了校园心理剧的团体辅导,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校园心理剧的发展及其在中学校园的实践意义
心理剧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雅克布·李维·莫雷诺于1921年创立的。心理剧与戏剧的表演艺术形式不同,它运用于临床心理学,是一种用来帮助个体解决自身问题的团体治疗方法。在心理剧的演出中,参与者借助他们的身体活动和语言,感悟内心世界的需求与渴望。在心理剧的团体互动中,由当事人本人或当事人邀请其他团体成员扮演自己的某种角色,将自己的内心困惑呈现在舞台上,自发地,创造性地演绎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宣泄情绪,得到领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剧的关键部分是将参与者的动作外化,再将动作内化为心灵的领悟,从而使参与者达成对自我的了解以及人格的完善。在团体互动中把人们丰富的经验、感觉和想象注入贫乏的生活之中,也成为现代教育和心理治疗的主要目标。
心理剧有五个基本要素,包括主角、导演、辅角、舞台和观众。其中,主角代表心理剧演出的主要人物,团体的其他成员是通过他的展示来处理自己的部分。在场的所有人都将进入主角的经验世界,用主角的眼睛去观察外在世界,用自己的内心去体会主角的感受;导演在心理剧中使用方法,引导主角探究其问题。导演的主要工作是刺激自发性,引导及架构心理剧,协助心理剧的演出者及团体,将事先未知的剧情变成真实的事情;辅角是除了主角和导演以外参与心理剧的其他成员。辅角协助导演工作,挖掘出主角内心更加丰富的情感世界。此外,辅角还承担“替身”的特别角色,在舞台上代替主角的位置演出,从而让主角置身事外,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舞台是心理剧演出的地方,可以是心理辅导室,也可以是操场等其他场所;观众是参加心理剧演出的其他人,他们常常可以主动参与探讨主角感受的活动,他们代表了客观的眼睛,对主角作出评论与回应,在心理剧的过程中通过观看主角的故事对自己有新的认识。
校园心理剧是依据心理剧治疗技术,结合大中小学心理教育和学生心理特征等情况发展出的一种团体心理活动形式。在我国,校园心理剧首先是在高校出现的,2001年12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举办的心理剧表演,将校园心理剧带入了高校学生中。在这次表演中,来自诸多高校的四百多名学生参加了表演和观摩,从而拉开了校园心理剧在高校普遍开展的帷幕。此后,校园心理剧也开始被更多的中小学心理工作者引进校园,从而推动了校园心理剧的发展。
本文所述的校园心理剧主要是指应用于中学校园的团体活动。校园心理剧是让学生扮演当事人或由当事人借助舞台来展现他们各种典型的心理问题,在心理辅导教师和全体参与演出的同学及观众的帮助下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自己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从而让全体学生受到教育启发的一种团体心理治疗方式。
在实际操作中,校园心理剧集戏剧、小品、舞蹈等表现形式为一体,融入了更多戏剧性、幽默性、艺术性的元素,并结合了情景剧的特点。学生就地取材,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编写成剧本,融入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展示内心的冲突,并结合一定的心理剧技术,在校园心理剧的编剧、排演、讨论和分享环节中自发地思考和创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校园心理剧在心理剧的基础上明确了活动流程,即明确心理问题、分析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讨论分享四个部分。排演过程中,校园心理剧借鉴和应用了心理剧的替身、角色替换、独白、多重自我、镜像等技术。
相较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剧而言,尽管校园心理剧的专业性和严谨性存在差距,但是目前在我国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校园心理剧的实践是有其现实的意义的:
首先,由于心理剧要求主角在众多人面前较多地自我揭示,这往往要求观众有很高的参与意识和保密意识。这对于学生们是否愿意在同龄人面前自我表露,以及同輩之间能否提供主角安全的空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校园心理剧结合了情景剧和角色扮演的元素,学生在校园心理剧活动的参与中,不仅展现并体验到现实中自身遇到的事件,还可以体验周围同学的,或者同龄人普遍经历的事件所引起的内心冲突,在团体的互动中降低内心的防卫。心理剧在校园的应用从某种程度上突破了这种限制,更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启发性、直观性和群众性。
其次,参与校园心理剧的学生并不是静静地坐着思考和发言,而是在亲身的体验中思考和感悟,演出环节需要结合身心语言的共同配合,这样的心理辅导形式一方面容易让学生放松下来,另一方面,更容易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感受。这样的寓教于乐的团体活动形式更加适合中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再次,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一些心理剧导演,即团体指导教师都是通过国际相关的心理剧研究机构和组织提供的认证和培训产生的,对导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实践时间和经历都有比较规范和严格的要求。例如Z.莫雷诺心理剧研究所心理剧技术水平资格认证中关于最低水平的心理剧初级导演的要求就包括不低于300小时的培训和自身体验。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学心理教师中,接受过这样的培训和认证的人依然是凤毛麟角,而相对于专业的心理剧,校园心理剧对指导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认证有一定程度的放宽,从而使得这种活动更多地在中学心理教育中得到普及。
二、以社团活动为形式在内高班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
1.以社团活动形式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的实践
将校园心理剧以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是学校的心理教育的途径之一。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一个动态的、学生自发形成的组织机构,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和重要载体,是学校作为高中阶段素质教育非常好的抓手和着力点。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规划、自我提升的学生团队,是学生自主管理、充满活力的动态展示空间,是学生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展的平台。运行良好的学生社团能够不断修正成员的自我认知态度,给予成员成长的力量,修炼成员的进取品格,培养成员组织管理及自控能力。
目前,不同形式的社团活动在中小校园中普遍开展。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和落实,很多学校会将社团活动的时间排入课表,为学生社团的开展提供相应的场地和设备,请专业教师进行组织,定期举办社团活动的展示和比赛,从多个方面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团体心理辅导与学生社团的形式相结合,能够保证学生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集合并参与,也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心理剧社团是学生根据兴趣自愿入社,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组建成立的社团。社团虽是由学生自行组织和管理,但每次的校园心理剧排演活动由心理教师亲自担任指导。
2.校园心理剧社团的开展符合内高班学生的发展需要
就内地新疆高中班而言,以社团形式开展的校园心理剧活动在校园内的实践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生活状况需要的。
首先,内高班学生大多處于青春期后期,具有该年龄段相应的心理特征。我校内高班学生的年龄范围从15岁至20岁,多数学生处于16岁至18岁的青春期后期。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显著发展,但仍然带有不成熟性,容易出现自我中心、理想主义、过分偏激等思维方式。情绪方面,高中阶段学生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绪情感体验的稳定性和深刻性也有所发展。但是,情绪的两极性明显,容易产生波动,爆发性和冲动性增加,同时他们开始掩饰自己的情绪感受,情绪的文饰性增强。这些发展特征影响着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相对内地高中生群体而言,内高班的学生是来自新疆各地区的多民族学生群体,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蒙古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烈,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到少数民族热情质朴、刻苦奋斗的性格特征,但也因为民族信仰、风俗习惯的差异,学生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尤其在不同少数民族之间,或少数民族与汉族师生之间的互动中,还存在很多需要彼此加深理解的方面,如果看待问题不够客观和全面,就会变得敏感多疑,甚至出现偏激的想法和冲动的情绪。
其次,学生在高中学段承受的心理压力比较大。一方面,受到语言水平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水平也存在差异,尽管考入内高班的学生很多都曾是班里的佼佼者,但是来到这里却发现成绩优秀的人很多,学习竞争激烈,因而更容易体验到挫败感和自卑感。加之千里迢迢前来求学,父母的期盼常常是很多学生勤奋刻苦学习的动力所在,然而当学生过分依赖这种外部动力,其他诸如喜欢学习、自我完善等方面的内驱力相对较小时,就会容易与他人比较,过分在意考试成绩。另一方面,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社会性发展方面,与同辈朋友相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学生自己也非常在意同辈关系。内高班学生与其他同学吃住学一处,朝夕相处,在独立学习生活的同时,与同伴的相处成为内高班学习生活的重要方面。如果不善于与人交往和进行自身情绪管理,缺乏必要的人际相处技巧,会容易引发与同学之间的矛盾,体验较多的消极情绪,甚至受到孤立和冷落。加之内高班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宣泄途径较少,社会支持系统比较薄弱。离开父母和亲人,离开从前的同学和朋友,取得联系只限于电话和网络,学生的求助系统更多局限于眼前的老师和同学。个别学生安全感不足,内心防御比较多,遇到困惑后总是憋在心里,自己解决问题,情绪容易悲观失落,内心比较脆弱。
最后,就内高班开办教学的管理方式而言,学校一般采取封闭式教学,除了学校定期组织的外出购物及社会实践活动以外,平日和重要的节假日,学生的学习、食宿、休息及平日的休闲娱乐活动基本是在校内进行的。因此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多,便于组织和开展团体活动。
3.我校内高班开展校园心理剧社团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我校内高班的校园心理剧社团是从2012年年底组建并开展活动的。最初由心理教师向全校各年级发布招募启事,招募感兴趣的学生加入社团,通过面试和访谈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并选拔一部分学生进入社团常设部门参与组织活动。社团成员共同讨论并订立相应的守则,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全体社员可以分成几个小组,在社团活动开始的时候,向社团征集心理剧剧本,之后就由不同的小组选择剧本并进行表演,其他小组进行观摩和讨论。
日常的社团活动1~2周开展一次,基本在心理辅导室进行。活动通常包括热身、排演、讨论分享、即兴表演等环节。首先,心理教师会带领学生进行热身,帮助学生放松,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接下来的环节中。热身可以选择一些小的游戏和放松训练,也可以通过唱歌、跳舞、诗歌吟诵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活力。热身之后,部分同学展示一定主题的校园情景剧。不同于心理剧,校园心理剧参演的主角及其他几个角色是有一定的预先准备的,他们把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编写成一个他人的故事,以短小的情景剧呈现出来,在呈现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一定的心理剧技术,比如内心独白、替身等方式展现内心的冲突。展示后,心理教师引导观看的同学分享感受、讨论并继续进行扮演,学生可以将自己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自己的解决办法即兴地表演出来,将自己融入剧中,在与其他角色互动和发生碰撞的过程中反思自己,也可以把舞台当作练兵场,把平日在生活中难以轻易尝试的沟通方式进行实践,体会新的经验,从而学习到其他的认识角度、处理事件的方式和人际交往的技能。
随着我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活动和比赛为校园心理剧社团搭建起了平台,使得参与社团的学生不但在平时的校园心理剧活动中得到成长,也在各种展示和比赛中得到历练。我校内高班的校园心理剧社团除了参加每年学校举办的社团展示活动,还积极参与我区里两年一届的校园心理情景剧比赛,让学生在更大的平台展示自己,锻炼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将很多心理知识及心理健康理念传播给更多的学生。
其中,在2013年11月我区第三届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中,社团选送的校园心理剧《古丽的家书》获得了特等奖。曲折的剧情、精彩的舞蹈,剧中学生的质朴和积极勇敢的正能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参与这次比赛的学生也在比赛过程中得到很多收获,表演给予了他們很多自信,他们也纷纷在回访中将自己的感悟和收获写下来,从这些文字中也看到了学生内心的成长和得到的正能量。其中一名学生是比赛后深有感触地说:“老师,最让我难忘的,是剧中古丽的纠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候的急躁不安和迷茫,面临选择时候的犹豫不决,这也是我们来到内高班后时常遇到的问题。剧中的古丽在挫折面前不言弃,在迷茫中找到自我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明白了生活中没有一帆风顺,只有自强独立、乐观向上的人才能活得精彩。参加的同学饰演的角色各有不同,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古丽。我们一同校园里学习着,生活着,成长着。”另一名学生说:“以前不敢上台说话的我,变得勇敢了,上台不紧张了。经历了一段和同学们一起的时光,我学会了怎样跟别人合作。在排演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
尽管校园心理剧社团在我校内高班的开展得到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能够将内心的冲突完整地捕捉并描绘出来对于中学生而言并不容易,加之内高班学生的汉语言水平相较内地学生而言普遍存在差距,尤其是母语不是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很多时候他们很难将经历和感受落实成为文字,这种情况给剧本的征集造成了困难。另外,心理教师自身的专业功底和咨询体验本身对于指导心理剧也是非常重要的,校园心理剧活动的开展对心理教师在心理剧指导的专业资历方面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而就我校目前的情况来看,校园心理剧社团的开展仍然在摸索中前进。同时,学校领导的支持与指导,学校提供的必要的舞台、道具等设备,其他学科教师和班主任的理解和协助,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提供的展示平台,也是校园心理剧社团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这些条件的完备需要心理工作者积极地争取和创造。
三、总结
综上所述,办好内高班教育工作对促进各民族团结、加速边疆地区发展、维护国家稳定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远离家乡和亲人,还未成年就独自前来求学的新疆学子,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内地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积极地学习和成长,培育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内高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责任。校园心理剧社团活动的开展丰富了校园文化,拓展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空间,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解决内心冲突,提高交往技能,是一条有效的心育途径。
在今后的实践中,还需要对内高班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校园心理剧的操作模式进行更加深入和规范化的探索,对团体活动效果的评估进行研究和尝试,从而更有效和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此外,心理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心理剧指导技术,提高团体辅导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在校园心理剧社团活动中有更多获益。
(作者单位:北京十中,北京,100071)
编辑/刘 芳 终校/张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