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语文教学中的三个不等式
刘会芬++韩旭灵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尽管呈现了百舸争流的可喜局面,但也出现了忽略教师主导、摒弃个性阅读和教师素质下滑的情况。只有真正破解“学生自主了,不等于教师‘解脱了;学生讨论了,不等于个性化阅读了;多媒体技术应用了,不等于教师的基本素质不要了”等几个不等式,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新的活力,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课堂教学;个性阅读;学生成长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可谓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在我们安享改革繁华的同时,也难免产生一定的落寞:为什么一些公开课和示范课精致的操作程式和完美的设计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应用起来竟有“天壤之别”,课堂效率令人“大跌眼镜”的现象频现,是师资的差异,还是学生禀赋的不同?究其原因还是追逐形式忽略了主导、追逐热闹摒弃了阅读、追逐多媒体的滥用忽视了教师素质的提升等本末倒置的“莽改”使课改的旗帜变了颜色。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呈现出思想交锋、智慧碰撞、共同提升的新生态呢?实践证明,精准地破解语文课堂中的三个不等式,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式是课改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学生自主了,不等于教师“解脱”了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强调了“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突出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随之,一些公开课上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的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堂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学生讨论得小脸发红,额上冒汗,个个唇枪舌剑,好像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彻底的解放,每一个学生都分享了课堂的快乐,每一个学生都体验了探究的新奇,课堂达标率也在人们的自娱自乐中“节节攀升”。我们不禁问:这样的语文课堂是不是真的接地气?学生自主了,教师就该“解脱”了?
诚然,这样的课堂在追求学习自主性上做了有益的尝试,但也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和引领作用,毕竟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规划者是教师,学习过程的推进者和评估者是教师,教师是课堂的编剧和导演,其领航作用不可低估。教师对课堂中每一个环节的预设、每一个问题的衍生、每一个流程的优化只有做到“了然于胸”,才能“有的放矢”,绿色课堂和阳光课堂的构建才会成为可能。仅从这一点来讲,学生自主了,绝不等于教师解脱了,而是教师的任务更加繁重了。
新课程期待的是让学生真正实现“当家作主”,让教学的双边充分互动,在知识与能力、思维与情感的交融中,打造智慧课堂和生命课堂。平等应该是相互的,教学永远是双边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决不意味着让学生抢占教师应有的地位,更不能不要教师。课改不应是旧瓶装新酒的假新课堂,也不是热热闹闹的伪新课堂,而应该是“对话”与“沟通”的课堂。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是学习的“首席”,成长的“导游”,教师通过资源服务与路径引领,在循循善诱中答疑解惑,让学生真正地“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因此,教师只有“匠心独运”,引领在前,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自主成长的课堂,才能够真正解放学生的手和脚,使学生在自己的庇护下放飞理想的翅膀。
二、学生讨论了,不等于個性化阅读了
一些示范课上,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新颖性,语文教师可谓煞费苦心,课堂设计环环相扣,密不透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课文,咀嚼语言;探究课文,深入鉴赏;拓展应用,提高创新等。在各个程序中,又穿插着“初读”“品读”和“美读”等活动。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些活动刚一展开,教师的问题就接踵而至:“你读懂了什么?”“你的收获是什么?”尽管问题“咄咄逼人”,学生却能沉着应战,回答的头头是道,甚至比作者还能洞察人物的心思。试想一下:这样的设计,这样的回答,这样的课堂该不该贴上功利的标签?即便不是教师的刻意为之,也必将使学生的阅读和小组讨论进入行将就范的“怪圈”。因此,学生讨论了,并不等于个性化阅读了。
缺少琅琅书声的课堂是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没有思考和探究的课堂,语文素养又将如何形成?新课标明确指出:“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去与文本对话,在阅读与对话中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强调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体验的过程,不能用共性淹没个性,不能以共性取代个性,更不能靠串珍珠式的问题装潢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所以,示范课和公开课上那些没有独立思考时间的阅读活动和讨论仅仅是凑热闹,与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养成的要求相去甚远。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展开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叫个性化阅读和讨论?个性化阅读和讨论强调的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开发各类学生的阅读潜能,让阅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让讨论成为学生语文能力养成的乐土,使学生在阅读与讨论中不断增强语文素养。因此,个性化的阅读和讨论具有鲜明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呢?一是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尝试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二是倡导创意阅读,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能发表独到见解;三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取舍研读内容,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四是科学搭建小组研学平台,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智慧。另外,语文教师还需要科学地“留白”,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读书设计和交流活动才是学生进入阅读“深水区”的重要载体,才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根基”。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的时刻。”如此,学生才能让思维迸射火花,让想象自由放飞,个性化阅读和语文素养才能共生共成。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了,不等于教师的基本素质不要了
新课标明确指出:“科学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构建阳光课堂是目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而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和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变枯燥为生动,从而激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潜能,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它一经出现就受到了众多语文教师的青睐。但也出现了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教师基本功渐渐荒废的现象:板书不再规范,简笔画不再精美,朗读不在声情并茂等。从而使学生渐渐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信息手段应用了,不是不要教师的基本素质了,而是要求语文教师应该有更高更强的素质。语文教师只有做到千锤百炼,才能用自己的教学魅力感染学生,才能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引领学生,才能用高尚的情操陶冶学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较高的语文学习素养。
语文课堂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真正破解“学生自主了,不等于教师‘解脱了;学生讨论了,不等于个性化的阅读;信息手段应用了,不等于教师的基本素质不要了”等问题,才能助力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才能助力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繁荣,才能助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养成。
作者简介:刘会芬(1975—),女,山东省宁阳第二十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