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灾难性报道中图片的使用研究
姚芷娟
摘要:本文结合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性,以2016年南方洪涝灾害期间新闻报道为例,分析以传统媒体、社交媒体、主流媒体等在移动客户端的图片使用。并通过案例分析、对比解析和效果剖析找出相互之间的共性与个性。针对图片使用的传播效果,提出优化灾难性报道图片使用效果的传播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图片新闻;灾难性报道;2016年南方洪灾
在社会生活中,灾难性事件由于其突发性、高度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而得到受众的广泛关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图片,以其生动性、直观性、真实性著称,可较为全面的满足受众的纪实诉求、情感诉求。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灾难性报道中图片的使用量激增,如何使灾难新闻报道中的图片,在最大程度上超越时空限制,发挥信息传播功能的同时,避免图片使用过程中出现侵权、媒介逼视等失范行为,是使用灾难新闻图片时媒体需要规避的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变化
受益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传统媒体也进行了一次彻底的信息革新。从二十世纪较为单一的纸媒传播,到如今的广播、电视、网络均可实现信息共享的时代。公民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新闻的需求量也激增,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资源,这些都可以说是受众需求的产物。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繁荣,公民开始拥有更多渠道参与新闻,与传播者进行互动,也因此,受众从新闻接收终端的被动地位,转而成为媒体选题的重要考虑因素,“公民记者”的报道也已是人们获知一手消息的重要来源之一。
处在新媒体时代中的媒体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因此是否关注受众的需求成为新闻是否能够获利的关键所在,其中甚者便生产出了“噱头新闻”,关注点娱乐性过强,报道碎片化的问题,致使其生产出的新闻产品速食速朽。然而过于功利化的报道不仅有背媒体行为规范,不利于自身行业长远发展,同时也易对新媒体时代中受众了解新闻、认知真相的习惯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助长社会浮夸、浅薄之风,媒体从业者实应坚持职业道德操守、审慎把握舆论导向,顺应时代发展,成为时代的领航者。
二、灾难性报道中图片的意义与价值
图片作为一种新闻符号,以其直观、真实、生动、有趣等特点,迎合了人们从“阅”读向“悦”读的转变,在新闻报道中占据一席之地。
1.直观性
新闻图片不同于文字描述,通过将瞬间凝结的方式,对于现场有直接的而准确地呈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的克服语言上的沟通障碍,让灾难现场通过图片的表现形式,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透过报纸,让读者有切肤的新闻实感,唤起受众参与新闻、关注时事,乃至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愿望。
2.纪实性
减少笔者的描述,图片对于现场的直接呈现,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传播者主观情感的带入,对于现场情况的反映,更为真实可靠。所谓“有图有真相”,图片新闻不失为一种灾难性报道真实性的有力证明,增强媒体报道的可信度,同时也可减少谣言谬论的可乘之机。
3.感染力
总览多张新闻获奖图片,其共同点除了纪实,更重要的是图片中或内容、或角度、或色彩的别致运用,引发了观者强烈的情感共鸣。灾难性报道中增加图片的使用量,适量适度运用符号化的图片进行报道,是一增强报道感染力的绝佳途径。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图片使用变化
1.人文关怀成为重要原则
注重人文关怀是媒体进步性的体现。在新媒体报道中呈现两种趋势。其一为进步趋势,随着新闻伦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媒体逐渐认识到对于灾难图片报道需要谨慎,避免画面血腥而造成的社会恐慌以及对当事者的二次伤害等不良影响。其二为倒退趋势,有新闻媒体为了商业价值的实现,抛弃职业操守与道德规范,刻意生产噱头新闻,用恐怖、暴力、血腥的场景博人眼球,增加访问量,置社会效益于不顾,此类行为着实需要被规范。
2.及時应对舆情
新媒体时代,受众开始从信息传播的末端演变至在媒体选题过程中受极大关注的一方。简析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公民了解信息渠道增多,且随着社会的法制、民主观念日渐深入人心,使公民能够更加有理性、有选择地看待新闻消息。其次,新媒体时代媒体间商业竞争激烈,媒体需要考虑受众需求和喜好来赢得市场份额。至此,新媒体时代的交互性日渐凸显,受众成为传播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图片资源日趋丰富
在公民记者时代,除了市民记者的现场报道可成为图片来源,先进的设备也是新闻报道的另一渠道。在塘沽爆炸事件中,为了防范事故地二次爆炸的危险,媒体使用无人机深入事故现场报道,还原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现场画面。同时,在各家媒体意识到图片在市场竞争中占重要地位后,逐渐出现用图多于用文字的普遍现象,并将图片占据大块、重要版面,“厚报”时代,“读图时代”也随之到来。
四、以2016年南方洪涝灾害报道中图片使用情况为具体案例
受超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我国2016年南方地区持续多日受强降雨影响。据国家防总统计(截至2016年7月3日数据),全国有26省(区、市)1192县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3282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506亿元。灾情紧急、损失严重,灾区情况受到全国各地人民关注。媒体提供海量图片,尽力还原灾情现场,保证了受众的知情权的实现。
照片分类中灾难特写是指对居民的财产的损害,例如浸泡在水中的汽车、被冲毁的房屋、倒塌的树木等景象;受灾人物是指图片着重强调洪灾中的个人;救灾现场的内容多指民警官兵抗洪一线救灾、领导视察等事件的记录;灾后安置则是指人们在离开灾难现场后的生活状况,或是政府的对于在后安置部署的报道。
1.主流媒体客户端
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为例,配用图片使用数量较多,发稿及时。主流媒体关于抢险救灾的现场、抗洪工作部署的照片明显占比较重,同时也做到了及时应对舆情。例如,针对网民对国内为何不使用先进技术抗洪的质疑,新华网发文“不用羡慕别人,国产“抗洪神器”来了”,多图展示现国内用于抗洪的器械,其中有实用的民间改装器械,也有应用了科技高效救灾的工具。呈现我国上下全力救灾的事实,针对质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抗灾报道中的亮色。但总体而言,人物特写少,图片角度较为单一,生动性较差,“官腔”太重。
2.传统媒体客户端
各媒体中关于受灾任务和灾情特写的比重较大。以《南方周末》的新媒体客户端为例,该报道内容侧重于对于灾难现场直击,它作为周刊深入报道,对于南方洪灾专题报道篇幅较少,因此图片数量较少,及时性也受此约束,报道与其他媒体比不够迅速。然而在图片运用中,质量颇高,对于光线、色彩的熟练运用使得其美术价值极强。其中《被洪水淹没的家门》组图颇吸人眼球,南方周末的记者拍摄了一组门上对联写着着“吉祥”“万事兴”等字样的家门被洪水淹没了一大半的情景,图中美好的期望与恶劣的灾情对比强烈,是无言的悲痛、惋惜情感的表达。南方周末还注重对于人物的特写,如穿着宽大雨衣、正在祈祷的小男孩;在离家的途中,趴在车窗上回望的女孩,拍摄角度新颖,情感渲染力强、注重实感性,反应了灾民生活。
3.社交媒体
以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为例。报道内容较为新颖,照片视角独特,如朋友圈中《南方水灾里的毛孩子们你们不曾被遗忘》,体现出市民新闻在新闻选择上的人性化和报道上的平民意识。其中图片来源多为市民拍摄图片,清晰度较低,构图杂乱,但及时性较强,是民众了解实情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平台中许多为重复内容的发帖,文中内容明显是直接删减后成文,也未标明出处,侵权现象较为严重。其次,发帖者常常将个人情感带入,常有激烈措辞出现。此种新媒体形式缺失把关人,使新闻质量良莠不齐,造成影响不可控因素大。借用此焦点做商业宣传、佛教组织等宣传的帖子也较多。
五、新媒体时代灾难性新闻图片使用特点
1.图片使用重视受众体验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公民开始拥有更多渠道参与新闻,与传播者进行互动,形成全民参与、全民狂欢的现象。也因此,受众从新闻接收终端的被动地位,转而成为媒体选题、获得商业利益的重要考虑因素。由阅读时代向悦读时代的转变,新闻图片成为媒体新闻的最大卖点,这便要求媒体从构图、色彩,图片内容选取以及角度等多方面考虑,给受众以新颖感受,形成自家独特的新闻图片风格。
2.图片较传统媒体相对粗糙
新媒体客户端图片以海量化、来源多渠道化著称,于配备了专业摄影记者的报业媒体而言,新媒体的优质图片的产量较少,多水印,多重复内容,清晰度较差。传统报纸而言,版面相对于新媒体网页中的图片排版更为考究。报纸会考虑图片的整体美观性,版面大小及印刷成本等因素,而网页中一般都是文字与图片交叉相配的形式,有“看图讲故事”的嫌疑,表现力减弱。
3.虚假图片的泛滥
虚假图片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图片修改技术的发展造就的一张张有悖真实的新闻图片,二是未经修改的图片标注以不属实的备注,赋予图片不一样的新闻内涵,用于达到传播者的某种目的。如在南方水灾时昭通供电局发布电力公司员工“背着行动不便的老百姓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的图片,但“老百姓非受灾群众,而是交通局的职工”。随后,昭通供电局工作人员称为宣传人员失误所失,并将图文删除。虽称乌龙,实在有制造虚假图片之嫌,有损部门形象。
4.同质化现象较严重
新媒体时代图片使用量激增,许多媒体为达到市场竞争的目的,大量使用图片作为新闻看点,为增加浏览量。但由于单位中记者数量不足、设备调用紧张等条件限制,使一味追求数量上多的媒体配用同质化的新闻图片。而反复呈现的内容不仅新鲜感差,且不利于提升该媒体报道的权威性以及自身报道风格的体现,致使其受众没有“黏性”,回访客少。
新媒体时代各媒体对于新闻图片的使用量激增,在更加生动、真实的还原新闻现场的同时,也出现了如上一些失范现象。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受众数量多、影响范围广,由失范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将难以控制。
首先,作為媒体工作者应勤自省,为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媒体人应全面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明确新闻伦理规范,做有态度的新闻人;其次,编辑作为新闻最终出口的把关人,应定严标准,并严格按标准执行,坚定舆论导向,预估新闻发布后的影响。避免只顾商业效益而有损社会效益的行为出现;再次,受众应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有基本的是非辨别能力。谨慎转发,勇于质疑。
参考文献
[1]杨雅琼.对中西方新闻图片伦理研究问题的比较[J].中国出版,2010.7
[2]朱娜.新媒体时代图片新闻的传播伦理研究[J].科技传播,2015.4
[3]邵琦.新闻图片传播中对公众爱心的误导与亵渎[D].山东师范大学,2014.3.24
[4]马宁.读图时代报纸的图片报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5
[5]于志君.危机事件中门户网站的图片传播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