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管风琴作品创作中JZ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

    摘要

    电子管风琴引入我国时间并不久,但其在我国的发展获得了春天。加强电子管风琴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对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首先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促进我国民族音乐走出去,西方音乐走进来,还推动我们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新的审视和构建。本文对电子管风琴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从融合民族音乐风格、加强创新、加强民族演奏乐器的模仿以及结合民族音乐实际四个方面开展电子管风琴作品创作中对民族音乐元素运用的研究,希望能够推动电子管风琴的创作更上新台阶。

    [关键词]电子管风琴;创作;民族音乐;元素;运用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1-0089-02

    收稿日期2019-08-06

    作者简介(李爽(1974—),女,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沈阳110168)

    当前时代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革命,音乐同样无法避免,单一方面的技术革命推动了某一项社会发展,集合起来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例如,钢琴和大键琴的发明,莫扎特借助于这一技术革命并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音乐史上的奇迹,为音乐事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今天,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管风琴的出现也同样推动了音乐事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积极参与到新技术的发明和使用过程中,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

    一、电子管风琴作品创作应用民族音乐元素的重要意义

    (一)中西交流推动引进来、走出去

    当前,电子管风琴的音色覆盖了一些典型的西洋乐器,如钢琴、铜管等,后来电子管风琴经过了一个迅速的发展期,在这个过程中其也加入了一些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音色和世界其他民族乐器的音色,这些音色的丰富,一方面推动了电子管风琴更好地发展,使其不断丰富其自身音色种类,推动电子管风琴演奏风格更加多样,演奏形式更加丰富,有效地推动了电子管风琴的快速发展,电子管风琴演奏者在弹奏过程中也不断地丰富其弹奏技巧,实现了其自身的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利用电子管风琴这一具体的演奏乐器,实现了中西方不同演奏乐器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通过这种融合实现了不同类型乐器音色的组合,以小见大促进世界音乐的交流和发展,使得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借这一平台走出去,也使得世界各国音乐走进来,为中国文化所吸收借鉴,有效地促进了中国音乐文化与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和借鉴,推动音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世界音乐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重新审视和构建传统艺术形式

    电子管风琴的创作和发明是时代的产物,是电子科技不断进步与发展对音乐领域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电子管风琴的发明实现了对电子音乐范畴内人们未知或不熟悉的创作领域的空白的填补。电子管风琴这一电子科技发明激起了我们对传统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的重新审视和构建,为此,我们开始对民族音乐元素在电子管风琴作品创作中的运用开展研究,将传统文化中的民族音乐通过现代化的演奏方式进行展现,以期更好地实现电子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推动音乐在与时俱进发展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秉承,使传统文化在新技术、新发明的带动下能够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同时,这也是音乐创作技术、创作能力发展的过程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力量的重要来源,推动电子管风琴等新时期音乐领域的不断发展。

    二、电子管风琴及其在我国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电子管风琴概述

    语言发展看国度,音乐发展不分国界。20世纪电子乐器发展起来,电子管风琴作为电子科技发展的重要产物,集编曲、演奏和创作于一体,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电子乐器作为新兴事物,其在创作上需要借助于传统音乐来不断进行丰富想象推动创作,因此电子管风琴的发展,传承了传统音乐,也对传统音乐进行了颠覆,其更具时代意义,更富想象力。电子管风琴作为电子音乐发展的重要代表,其对古典时期的管风琴历史进行了传承,并融入了电子音乐的精髓3。钢琴、音乐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古典主义时期积淀下来大量的乐谱供其进行演奏,而电子管风琴作为新发明的乐器,其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其演奏的乐谱一部分是钢琴、夕阳交响乐的乐谱,另一部分是中国民族交响乐改编的乐谱,其在发展、摸索中创造出了这些曲谱。

    (二)电子管风琴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我国电子管风琴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短短的三十余年的时间里我国电子管风琴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更实现了创作质量、发展数量的大跨越,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电子管风琴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电子管风琴教育的发展也位于世界前列。我国电子管风琴的发展,离不开日本电子管风琴教育,“雅马哈电子管风琴师资培训班”在我国开设创办这件事成为我国引入电子管风琴的标志性事件,成为我国电子管风琴教育事业发展的开篇,该培训班的主要参训人员当前也是我国电子管风琴教育的中流砥柱4。早在1988年,我国第一位电子管风琴留学生赴日本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回国就任于沈阳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也成为我国第一个开设电子管风琴专业的本科学校。

    當前,我国九所重点音乐学校中有八所学校都已经开设了电子管风琴专业,分布于北京、上海、沈阳、西安等地,这些学校的电子管风琴本科专业为我国电子管风琴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各地也举办了数百场次的电子管风琴音乐会,推动了该音乐形式的传播和发展,我国也频频参与国际上举办的一些电子管风琴演奏并获得了一系列奖项。可以说,我国的电子管风琴演奏水品已经跻身于世界前列,达到了国际化的演奏水准。

    作为世界上电子琴拥有量、电子管风琴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在电子管风琴教学发展上已经初具规模,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各音乐协会和音乐学院都十分重视电子管风琴事业的发展。相信我国电子管风琴在作品创作中通过不断与我国民族音乐元素进行融合,与我国民族音乐相互借鉴互相学习,将会迎来电子管风琴事业的更好发展。

    HTH三、电子管风琴作品创作中民族音乐元素运用的手段和方法

    (一)融合民族音乐风格,促进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

    风格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实现过渡。电子管风琴无论是音色还是演奏效果的种类都是十分丰富的,其演奏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当前电子管风琴在演奏方法上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具体,对不同的音乐风格进行了融合。在这个过程中,电子管风琴作品创作如果想要加强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一定要积极融合民族音乐的风格,为作品奠定一个良好的基调,加强对大自然中美妙音色的运用,这样的融合才是有效的融合,让人们在创作以及演奏过程中不显得突兀。切忌为了融合而融合,将民族英语的元素进行生搬硬套,这样会严重影响电子管风琴的演奏效果。

    (二)加强创新,促进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

    电子管风琴本身的发展特性就具有创新这一特点。电子管风琴作品创作中对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不是手到擒来的,需要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加强对电子管风琴演奏的认识,也要加强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来不断推动二者的有效融合。由于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在乐谱上以及音响资料方面都相对来说较为完善,能够为电子管风琴的发展提供借鉴。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要加强演奏人员对电子管风琴演奏能力的训练,要依托严格的训练提升演奏水平,同时加强民族音乐的学习,培养演奏者自己编制曲目的能力,要通过对其创新精神的培养,推动其在编曲、作曲过程中发挥想象,激发创作激情,为人们创作出具有民族音乐特色的电子管风琴曲目以及演奏风格。

    (三)加强对民族乐器演奏的模仿,促进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

    在电子管风琴创作演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电子管风琴对一些民族音乐乐器进行模仿,借用这些乐器的旋律,推动电子管风琴演奏中充分展现民族音乐的韵味,并在这个过程中摸索出电子管风琴演奏传统音乐的经验。演奏者需要了解這些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并在电子管风琴键盘上进行展示和练习,探索更为接近的演奏方法,不断丰富传统乐器的表现手段,提升音乐的表现力。

    (四)结合民族音乐实际,促进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

    电子管风琴创作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民族音乐的重要借鉴作用,实现对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其中最为基础的工作就是结合民族音乐实际。民族音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能够发展到今天留下众多赫赫有名的曲目,都是时代的积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社会的淘洗留下的,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精华。管风琴创作过程中,在对民族音乐元素运用的实际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民族音乐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民族音乐的精华,深入民族音乐中去探寻更多可以借鉴的内容,充分挖掘民族音乐的“营养”。

    总结

    我们从音乐发展史来看,每一个时代的音乐演变、乐器的发明等都展现着时代发展的烙印。电子时代下,电子管风琴的发展不仅要实现科技的创新,也要加强对传统音乐元素的运用,在继承传统上推动其更好地发展。科学的发展无止境,但传统不能被摒弃,我们要集合时代的精华推动电子管风琴作品的创作和发展。

    注释:

    1(#王怀瑾.浅析如何用电子管风琴演绎民族交响乐作品《庆典序曲》J.音乐天地,2013(05):44—45.

    2李爽.谈电子管风琴演奏方式的基本特征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05):145—146.

    3李爽.电子管风琴对巴洛克音乐的改编与创新研究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04):200—202.

    4蔡慧.电子管风琴艺术对普及社会音乐教学的影响探析J.黄河之声,2018(15):89—90.

    5苏媛.浅析电子管风琴改编曲的交响化——以新疆维吾尔族交响诗《故乡》为例J.音乐与舞蹈学,2016(04):122—123.

    (责任编辑:崔晓光))

相关文章!
  • 《聊斋新编之画皮新娘》中的美术

    王丽莉美术色彩作为一种兼备色、形、意、象的独立艺术语言,经过长期且深度地融合于影视艺术之中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已经渐渐成为一种影视

  • “金瓶梅”俗语英译分析

    吴智逵吕乐【摘 要】《金瓶梅》作为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章回小说,自古学者研究甚多,自芮效卫英译本出版后,又引起了广泛

  • 理学对宋徽宗花鸟画的影响

    赵洁中国古代的花鸟画在经历了唐代的萌芽和五代的生长之后,在两宋时期达到了顶峰,开启了美丽的绽放之旅。宋代花鸟画登顶的原因众多,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