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校园贷”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 随着科技网络化的迅速发展,校园贷平台事件屡屡发生,这个现象已不仅引起教育方面的注意,还引起社会的关注,现在,我们需要对校园贷发展现状及大学生的心理进行研究和反思,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校园贷” 现象 消费
基金项目: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题目,课题名称:“校园贷”现象下高职院校德育体系整合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7SJBFDY701。
作者简介:吴轶英,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2.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146
一、 校园贷现状及原因
(一)校园贷现状
校园贷是一种披着友好为你提供所需要的资金羊皮的狼,如果没有能够及时还款,那么就会利滚利,达到大学生无法偿还的巨款。在校园贷的相关服务中,比较正规的有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这些服务平台,利息稍微低一些。但是,校园贷害人最深的是另一种形式,也就是p2p网络金融服务平台,大多数没有正规营业拍照,经过相关部门的打击后,这样的平台少了一些,但是仍然存在。介绍了校园贷的内容之后,来了解一下校园贷的现状及原因。
经过较为科学的文献调查及长久以来对校园贷现象的观察,我们发现大学生和校园贷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校园贷在短期方面来看,解决了大学生的经济需求,但是,长远来看,却对正处于高消费少收入的大学生来说却像是陷阱,对学生本人家庭造成危害,缺少监护人的叮嘱,部分学生因自身资金不足,同时会与生活富足的校友产生比较,易产生孤单,难过等消极心理,接着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影响。根据调查可以看出,校园贷利用大学生沉迷于手机和网络的心理,在网络上推广,或者通过在学校里贴些小广告对学生进行宣传。利用日益见长的高额利息费来获益,为此负责买单的,往往是借款大学生的家庭,而不是大学生自身。
校园贷带来的伤害不仅仅是对借贷者本身,更是对借贷者的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也隐藏了隐患。我们常常可以在新闻中看到关于大学生在进行校园贷借款之后无力偿还而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2016年3月,一则关于郑州一名在校大学生因百万债务缠身无力偿还在山东青岛跳楼自杀的新闻,使当时风头正劲的校园贷立刻成为舆论焦点;2016年6月,某女大学生通过 “一手举着自己的身份证放在胸前,一手拿着手机自拍,然后把照片做‘信用抵押发给对方”的“裸条”贷款,被媒体报道,一时间,校园贷被推上了风口浪尖;17年4月7日,媒体报道南京一大学学生疑似被前辅导员冒用身份证借贷40多万,频发的催债给被借贷学生带来极大困扰;这些新闻无不体现了校园贷的风险性,这些新闻报道出来之后,就是想告诫大学生们借贷需谨慎,千万不要被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冲昏头脑。
(二)大学生校园贷的原因
校园贷的出现,本质就是从大学生身上谋取利益,因为大学生上了大学后,其大多数人在脱离父母的陪伴与管教,疏于父母的教育,自身的经济由自己安排,可是大学生在没有形成良好的理财方式,不经意的开销易导致大学生产生理财上的不良影响,有的经济没有得到父母双亲的及时支持,陷入资金匮乏的状况,易走上校园贷的路途。根据专家研究的分析,部分大学生缺乏认知能力,认知水平低、这里的认知水平不是指智商,而是指道德感、责任感、价值观的辨识能力。大学生在脱离了家庭的管束后,除了来自家里固定的生活费用外,没有父母的言传声教,在感受外界事物上,有一定的辨识能力,但是言行举止上的控制能力都较为低下。大学生处于好奇、爱好新鲜事物、贪玩的时期,正处于高压之后的解放状态,慢慢接触了社会上的消费观,远远超于他们之前的想象。一旦有了消费,并且不断提高了消费门槛之后,只会放纵他们好逸恶劳的认知。大学生的人生观都是从吸取身边的信息而逐渐形成的,在缺乏父母以及教师的正确引导,又多了众多朋友,消息来源就好像没有了一张过滤好坏的网。大学生就把所接触到的事物认为理所应当,没有正误的判断意识。在现如今,很多大学生到了审美整合、攀比的阶段,渐渐受到同学身边人的感染,不愿读书,沉溺于追求现代是奢侈品消费、网络游戏消费和网络直播打赏。出现以上现象正是因为缺乏自我认知,个人思想不成熟的表现。在科技快速发展后,紧跟着网络经济交易的火热,大学校园贷事件穷出不断,牵扯到利益的交易。校园贷可以让大学生在短期内满足自身消费,在短期内有资金来源。但是从长期来看,却没看到没收入来源的自己如何归还类似高利贷的贷款。
总而言之,这还是教育上的缺失问题,没有让学生成为独立、有思想的人。
二、改变校园贷现象的对策
(一)注重大学课程的德育教育
相比在大学高等教育学校看重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学习技能的习得,教育政策更应该主张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国内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完善道德体系的建立,让学生有完整的人性品格。学生的成绩不单单由课堂上的教学成果得出单方面的评价,还通过工作实践、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进行身心的全面发展。
德育课程方面应涵盖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这方面能力的提高通过教师对教学进行规划、对教学进行总结、提高自己的独立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是独立自主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不断的影响,让学生变成独立、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灵魂的人,但是在大学教育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应试教育的影子。
大学生在成长中的走进社会的铺垫阶段,更应该接受德育伦理教育,帮助他们分清基本的对错、明辨基本的是非,让他们的脑子更加清醒一点。在举办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自控力以及真正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二)加强社会及网络的安全教育
在追求網络化的现代科技中,面对大学生开放的高等院校,教育实现网络化也是这代人所极力追求的。把网络也引入了安全教育知识链中,不仅仅满足了大学生教育实现高效、信息来源丰富等的愿望,同时能对自身个人信息有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化教育模式的形成需要通过教育制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等多方面的转变,引进网络化环境优化、网络管理、网络化传授和接受素质形式,在管理和优化方面进行双向配合,逐步实现网络化教育安全与管理模式的形成。能使网民在获取信息上得到正确的判断,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引导校园贷事件的正向发展
校园贷事件引起社会关注,为了让大学生警惕起来,国家应整治网络信息管理,相关部门应该对校园贷机构进行一定的调查与惩罚。跟上时代的变化,对大学生进行个人信息安全教育,以及展开专门的讲座让大学生了解相关事件的恶劣性质。让校园贷在校园内和网络上得到宣传,让大学生开始警惕起来。同时,要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不要让他们背消费主义、拜金主义蒙蔽双眼、冲昏头脑。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的易得性和易操作性,促使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自主学习能力;资源的丰富度,决定了由学生的兴趣支配学生的行动,引导大学生有正确的消费观和正当的兴趣爱好;德育自主性学习行为有利于学生在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外,实现多元化发展;纵观每一个学科、技能都并不是单獨存在的,还要依据一个人的品格来进行评价的,为了能实现技能的掌握和应用,都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多领域的品质教育。大学教育可以适当进行大学生心理策略和实践的反思,不仅仅从教学方法上和教育形式上进行革新,同时也得从情感问题上着手,对他们的主观意识形态进行完善,引进较为基础又稍有乐趣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心理辅导过程顺利开展。在课程上设置带有情感投入的课程,让同学们接受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结合多元化的选择,促进师生的交流,增进同学之间彼此的交流,可有效调动大学生对生活的参与积极性;从现如今多元素的精彩网络文化,或者是选择来源于生活的题材,挑选大学生自身感兴趣的正当主题比赛和创业发展项目,结合当下实事元素,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得资金来源,提高和挖掘学生的设计特色;将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操作,将教育牵连化,以及学生的兴趣使然,都是对社会有益的。有了兴趣的驱使,和正规资金借贷平台的多元化教育资源,才能让大学生踏出社会的第一步,有了第一步,加上成熟的网络教育平台的引导,才能使大学生走上终生学习的道路,而不被校园贷和各种消费主义思想耽误青春。
三、结语
在日渐发展的科技时代,在教育淘汰的那些糟粕中,都是些不适于发展的理念,为了符合这个追求效率的社会,校园贷平台的管理,需要国家对网络安全管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设计的创新也不能单单依靠简单的创意夺人眼目,所以为了改善校园贷负面事件穷出不断的现象,网络化教育模式也应运而生,这个教育模式结合了技术和教育的精神与理念层次。将网络资源和精神教育转变为代码类的创作,现如今刚发展起来的网络化教育模式还未达到成熟的规划,所以如何将校园贷网络管理化与教育整体全面模式结合这个话题,一直值得我们思考,通过分析存在的教育领域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还有提高对大学教师、学生的要求,因为在富含信息化的世界里学习,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对新兴技术的接受能力,还有自我控制能力都是理应具备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导作用会使教育模式的平台更上一层楼,校园贷网络化教育的应用也促进信息技术的跟进。教育与科技两者可谓是相互促进、彼此共存的发展。可见在新形势下“校园贷”发展现状中,促进网络化教育的发展值得令人探究。
相关文章!
  • 试论乡村道德失范与重建考量

    欧阳爱权[摘要]本文从社会转型场景中剖析乡村传统道德失落、现代道德体系尚未构建、乡村社会道德批判与规范功能丧失的局面。当前乡村道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叙利亚危机政治解决之路举步维

    吴思科叙利亚局势动荡已持续三年多,成为中东地区大动荡中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也是地区和域外大国博弈的前沿。联合国先后任命两位德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