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近五年档案编研成果分析
沙敏
摘要:本文对北京市各档案馆(室)2013年至2017年期间的档案编研成果进行了解析,据此分析了北京市档案编研成果的特点,并对档案编研载体的创新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档案编研编研成果创新
档案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录。档案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档案的文化内涵也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档案编研工作“是以馆(室)藏档案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会利用需求为目的,在研究档案内容的基础上,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加工,形成的不同形式的出版物,是提供社会利用的一项专门工作。”[1]
创新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突破传统与常规,以独具创意的思路与新的技术手段来谋求事业的持续发展。档案编研的创新就是顺应档案信息需求与发展趋势,立足编研现状,以新的思路开展档案编研工作,不断拓展编研工作的领域。档案编研成果只有在传统编研的基础上,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创新,才能够满足利用者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2018年上半年,国家档案局以2013年至2017年为期限,对副省级以上档案馆开展综合评价,本文对2013年至2017年北京市档案馆的档案编研工作进行了解析回顾,并对下一步档案编研工作进行了展望。
一、2013年至2017年北京市档案编研成果概况
为了充分发挥档案信息服务社会的作用,北京市档案馆成立了档案编研策略实证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为课题组)。课题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电话咨询及网络调研等方式,对全国108家单位、北京市216家单位进行了两次调研。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共有51家市级单位报送档案编研成果759种。2013年至2017年期间,北京市18个公共档案馆(包括市档案馆、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和16个区县档案馆)共计报送档案编研成果595种(图1),占全市编研成果总量的 78.39%。北京市有215家市属单位,市属一级单位(不包括市档案馆和市委党史研究室)中,33个单位合计报送档案编研成果164种(图2),占全市编研成果总量的21.61%。
二、北京市档案编研成果的主要特点
根据北京市档案馆(室)档案编研工作基本情况,课题组对两次调研结果及相关数据进行了整理汇总。从档案编研作品选题选材、加工编辑、印发形式、服务对象及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课题组总结出北京市档案编研成果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一)选题多样、覆盖面广
北京市档案编研成果选题广泛,涉及历史与现实、重大事件与社会发展、人文与自然等各方面。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五类,即重大事件类、文化类、经济与城市建设类、人物类、文化景观类。
重大事件类选题主要包括反映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日本侵华罪行与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北平学生运动、北平和平解放,以及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中国成立等历史题材的作品。
文化类选题主要包括反映北京的会馆、寺庙、名山名园、历史遗存与人文等方面题材的作品。例如,北京市档案馆编辑出版的《北京的名园名山》《档案中的北京文化》等书籍,全方位介绍北京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情况,内容涉及北京思想传承、文化教育、文物保护、社会风俗等。2014年,北京市档案馆在河北省及相关市档案局馆同行的协助下,采取田野调查的方式,将馆藏档案文献与实地考证相结合,编辑出版《京张铁路百年轨迹》,重新见证了京张铁路百年的历史遗存情况。
经济与城市建设类选题主要包括反映金融银行、经济恢复、城市建设等方面题材的作品。例如,《二十世纪北京城市建设史料集》展现了20世纪北京城市建设面貌的珍贵史料和历史照片。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编辑的《北京城市简介》,以馆藏为基础,介绍了北京市基础设施、科教文卫等各种事业的发展。
人物类选题主要包括在北京生活过的相关人物活动方面题材的作品。例如,东城区档案馆与专家学者合作编辑的《生正逢时——清皇族后裔金毓嶂口述家族史》,以口述史的形式,将爱新觉罗家族成员及金毓嶂本人的往事和经历娓娓道来,较为详细地反映了党和政府对清皇族后裔的亲切关怀。
文化景观类选题主要包括反映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方面的作品。
(二)编研成果以一、二次编研为主,多为内部印发
档案编研成果根据揭示档案内容的程度或加工深度不同,可以划分为一次、二次、三次档案编研成果。课题组对调研汇总的759种档案编研成果,按照加工程度进行划分,其中一次档案编研成果共513种,占67.6%;二次档案编研成果共204种,占26.8%;三次档案编研成果共42种,占5.5%。一次、二次档案编研成果合计718种,占94.6%。
(三)编研成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各级各类机关或单位及专家学者
从北京市档案馆和各有关单位报送的档案编研成果主题和利用情况来分析,北京市档案编研成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各级各类党政机关或单位及专家学者,服务于社会公众的编研成果较少,这主要是由国家档案馆和单位档案室的资源与利用需求所决定的。
(四)编研成果的组织方式采取自编与合编相结合,以自编为主
根据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发现,档案编研成果由档案部门自编的687种,占90.51%;由档案部门与相关部门合编或其他档案部门合编的72种,占9.49%。虽然合编的档案编研成果占比较少,但其对于提高档案编研成果的含金量,扩大档案编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作用很大。
三、對档案编研成果载体创新的思考
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北京市国家级档案馆的档案编研成果,存在着一次、二次编研成果过多,三次档案编研成果过少、利用者利用不便的问题,也就是利用者找不到需要的编研成果,编研成果也找不到利用者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迫切需要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档案编研成果载体的创新
(一)利用互联网,提高编研成果吸引力
利用互联网进行编研成果的网络发布,可以将图片、文字、声音等以多媒体形式展示,利用者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互联网上的声音、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进一步增强利用者对档案编研成果的感官感受,提高档案编研成果的吸引力。
(二)利用互联网,缩短编研工作周期
互联网也为编研人员从事创造性劳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利用互联网可以将编研工作中的资料收集、选材、加工、编排、校对、装帧设计等工作集为一体,需要集体协作完成的编研,一个人就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
(三)利用移动互联网,架起编者与利用者的桥梁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上网成为更多人的选择。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与发展,编研人员可以通过公布自己的网址和电子信箱来与社会公众沟通,通过利用者的反馈来调整编研产品的内容和结构,优化编研选题,编研出更受欢迎的作品。利用者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必将使编研成果更易被利用者接受,编者在工作中也减少了盲目性,这将使编研工作向良性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英玮,陈智为,刘越男.档案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42-45.
[2]卢森林.基于高校档案网站平台下档案编研工作的思考[J].兰台世界,2012(04):45-46.
[3]樊如霞.论档案编研网络化生存[J].档案学研究, 2004(03):6-9.
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