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分析
王大伟 张秀丽
摘要:为了解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基于CNKI数据库该领域的相关文献数据,利用CNKI自带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及Bibexcel软件,对作者、机构、参考文献及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分析发现,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领域发文数量年年攀升,理论及实践研究已日臻成熟,未来应加强“四化”研究,即中国人事档案学的理论化、现代化、服务化、法制化研究。
关键词:人事档案学 理论综述 CNKI Bibexcel
中图分类号:G27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人事档案学是研究中国人事档案理论及实践的学科。中国人事档案学理论体系从无到有,从简单到缜密,其研究成就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长足进步。我国是人口大国,人才辈出,基于中国国情的人事档案学理论与实践要为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实现服务人民大众的美好愿景,打下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完善了“共建、共治、共享”、营造和谐社会的治理思想,吹响了加快发展中国人事档案学的号角。中国人事档案学理论建构[1],意识培养[2],权力维护[3],管理实务[4],社会化服务[5]等方面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但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整体状况如何,相关研究仍留空白,本文从文献计量和统计学角度,对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现状进行量化分析,以期梳理脉络,探索方向,为中国人事档案学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数据源
中国知网,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做为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知识资源传播共享平台,它与万方、维普,共同组成我国三大中文数据库。知网收录了近8000种各学科期刊,为海内外读者提供学术文献服务,拥有中外文期刊文献、优秀硕博学位论文、报纸、年鉴、工具书等各类资源。它统一导航、统一检索,提供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内容涵盖基础科学、文史哲、工程科技、社会科学、农业、经济与管理科学、医药卫生、信息科技等十大领域。知网获得99%的重要评价性数据库来源期刊、核心期刊授权。本文以CNKI作为数据源,于2018年2月19日进行检索,控制条件中选择“篇名”,按人事档案类别,分别检索“人事档案”“干部档案”“工作档案”“教师档案”“学生档案”“流动人员档案”等相关文献,其他条件选择默认。对检索到的数据在excel表中利用比对函数公式逐一排查去重,共获得有效记录11497条。
1.2研究工具和方法
Bibexcel,是由佩尔松(Persson),瑞典科学家开发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软件[6]。Bibexcel采用数据挖掘和文献计量方法,可直观显示在一定时期内一门学科或知识域的研究焦点和发展趋势,展示研究前沿问题。[6]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共现分析”“共被引分析”和“聚类分析”。[7]“共现”意指不同或相同类型特征项共同出现的现象,譬如多篇论文中共同出现的作者及作者机构,其分即为共现分析。“共被引”是指如果两篇或多篇文献被后来的一篇或多篇文献引用,那么共被引关系在它们之间便得以成立。引用这两篇或多篇文献的文章越多,共被引频率越高,关系就越密切。“聚类”意指类似的对象形成多个类的过程。聚类分析又称群分析、点群分析,是常用的多元分类统计方法,用于分析文献关系,辅之以Bibexcel软件,数据条理清晰,直观性强。
1.3数据整理
将由 CNKI 下载的Refworks 格式的文献题录,用excel和文本整理器进行去重去噪处理,生成可由BibExcel识别处理的文本格式,导入 BibExcel 统计词频,构建共现矩阵,进行共现分析。CNKI文献高级检索界面中提供的“被引”统计功能业已发展成熟,文中文献共现,即共被引数据,均出自CNKI相关统计。
2 文献分析
2.1年度分析
一定时间内发表论文数量,反映一门学科或知识领域取得成果的多寡。[8]论文发表年度分析,直接反映科研领域研究成果的增减,见表1。
从1980年至2018年,中国人事档案学发文呈现毋容置疑的上升趋势,2015年形成一个小高峰,中组部在此期间开展了全国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有力推动了科研成果的增长。
2.2作者分析
高產作者,又称多产作者,是指在某一领域中发表了多篇论文的作者。本文定义高产作者为发表文章10篇及以上的作者,见表2。
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大部分是人事档案工作第一线的专家和教师,中国人事档案学的发展需要他们的大力支持。高产作者排名第一的是邓绍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是中国人事档案学的开创者,从1985年起开始关注人事档案工作研究,一生著述甚丰,对我国人事档案起源、发展,理论及实践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许多可行性建议,其论著《人事档案学》获中国档案学会1991年第二次档案学会优秀著作科研成果奖。方德生,四川警察学院副研究馆员,致力于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探讨,侧重公安高校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问题,提出上级主管部门重视、领导靠上抓,对做好人事档案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见表2。
在高产作者中,不乏提携后来人的热心导师。华南农业大学档案馆张家英,分别与李启坤、陈源合作,一是探讨高校人事档案信息的适度公开;二是以服务民生为导向研究人事档案管理改革;三是分析讨论高校人事档案统计工作。武汉大学朱玉媛教授,分别与周耀林、张煜及鲁文艳、李军等合作,以对话录的形式,探析人事档案管理问题;针对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现状,提出人事档案立法与执法设想,认为人事档案管理不单是单位或个人的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予以研究立法,严格执法。
经对高产作者共现分析发现,中国人事档案学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合作程度总体偏低,大部分作者具备独立研究能力,能够独自承担重任;合作程度相对较高的研究人员为少数。
2.3机构分析
频次大于20的机构名称及出现频次在表3中已列出。经分析发现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机构合作具有两个显著特征。
2.3.1合作机构以大学为中心
第一个中心是山东大学,包括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大学档案馆、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信息工程学院。第二个中心是中国人民大学,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函授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第三个中心是电子科技大学,包括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等。
2.3.2高校与党政机关及企业的合作程度较低
在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领域中,高等院校当仁不让地发挥着领军作用。高校为数众多,所拥有的资深专家和教授,兼具研究与培养从业人员任务,可以将中国人事档案学理论与管理实践、理论与培养人事档案专业学生相结合,为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及实践提供理论与师资支持。如果高校能与党政机关及企业加强合作,向党政机关相关政策制定及管理部门、向为人事档案现代化提供有偿服务的企业提供人事档案学研究意见或建议,必将增强党政机关宏观管理力度,提高企业服务针对性;反之,党政机关及企业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经验教训又促进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两者相辅相承,必然使理论与社会需求、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更及时。
2.4文献共引分析
在CNKI高级检索界面,分别检索篇名“人事档案”“干部档案”等,检索结果按被引按序,以excel表汇总,获得高共引文献论文13篇,如表3所示。共引文献中论著的查找,参考刘琴的研究成果,将其搜集所得早期论著在CNKI高级检索中句子检索中收集取得。
2.4.1奠基性文献
那些早期研究中国人事档案学历史渊源、基础理论和基本做法的文献,便是“奠基性文献”,它们在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发展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之后的研究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984年王法雄的论著《人事档案管理概论》[9],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人事档案管理研究的著作。书中探讨了人事档案产生的当代背景、定义、特征、作用、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原则以及各个管理环节,初步形成了中国人事档案学知识体系,成为中国人事档学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
1990年,邓绍兴的《人事档案学》[10]问世,开创性地将研究视野投射到历史的人事档案工作中。专设一篇,详细讨论我国人事档案工作发展简史,演变有序,分析条理。书中对人事档案学的概念、属性、工作流程以及门类划分等内容,提出了独到见解。
两篇论著都是早期系统论述中国档案学研究与实践的基础文献。分别从人事档案定义、分类、材料收集、补充、鉴定、整理归档、保管利用以及现代化管理等多角度论述中国人事档案学理论及实践研究应该如何开展的问题,如研究应该多元化,收集要求多渠道,鉴定注重多尝试,档案服务着眼多样化等等。这两篇奠基性文献为今后的中国人事档案学指明了研究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见表4。
2.4.2关键性文献
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领域关键性文献有一部论著和三篇论文。2008年邓绍兴的《人事档案教程》[21]出版,书中详细列述了人事档案简史、人事档案本体、人事档案管理、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及管理制度改革等,是当时中国人事档案及人事档案工作最全面、最系统的集大成之作。傅华在文献11中,针对人事档案管理中出现的擅自建档、弃档、扣挡等症结,为人事档案把脉开方,研究视角从单一的管理转向寻找社会问题的应对措施。潘姝在文献12中,梳理了人事档案在具体管理层面存在的材料不全、内容不真、分类不准及装订不齐等问题,指出提高认识,提升素质及健全制度等应对措施。黄霄羽在文献14中,将研究视角转向学习借鉴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上述关键文献在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将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由理论分析转向实证及实践研究,视角由国内放眼国外,研究视野越来越广阔。
2.4.3阶段性文献
近十年发表的并且被引频率相对较高的文献,研究中称之为阶段性文献。通过研究此类文献,不难发现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在过去几年内的发展轨迹和研究成果。阶段性文献出现便能表明中国人事档案研究发展至少在某些层面或某些方面已经趋于成熟或取得阶段性成果,人事档研究人员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建议,一定要以总结过去研究成果为前提,如此才有扎实基础,推动研究向纵深发展。
文献17中,陈小薇阐述了“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即不重视,不规范,不管不问不利用;改进对策是更新观念,重视人事档案工作;二是培养管理人才,会做人事档案工作;三是加强硬件建设,保障做好档案工作。文章提出的问题在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中具有普遍性,应对措施具备指导意义。
在文献18中,贺焱的研究范围集中于“学校”人事档案管理改革。文中指出,学校是人才汇集的高地,也是人才培育的基地。学校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应该围绕“高地”和“基地”两个层面展开,研究干部档案、工人档案及学生档案的不同管理模式。解决现在掌握的信息不能满足使用要求、信息化程度低、管理机制滞后等问题。为此,一是要积极架构“纳入式综合管理模式”,教职工档案、学生档案交由学校档案部门统一管理、专业管理;二是提高人事档案实体管理质量,为提供良好人事档案服务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加快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建立分阶段、分层次的共享机制。
文献19中,羅剑丽进一步把研究目光聚焦到“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随着高校人事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相继出现高校合并、升本及解体等情况,机构要调整、重组,人员要转行、调离、考硕读博出国留学、跳槽等等,人事档案管理情况复杂。文章指出,高校人事档案要注重个性化管理,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及领导干部的能力要求不同,工作侧重点不同,人事档案繁简重点亦不相同。文中强调人事档案管理的诸多要求最终落在管理者身上,任重,道远,人艰辛。
2.4.4总结性文献
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领域在近年来已趋成熟,最有代表性的总结性文献首推文献20。刘琴在文中总结分析了中国人事档案学界对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的主题,一是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二是人事档案信息化研究,三是高校人事档案研究;四是流动人员档案研究;五是企业人事档案研究,六是人事档案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多,存在问题也不少,归纳为“三多三少”:一是实际问题研究多,理论概括少;二是研究国内人事档案问题多,创新学习应用国外人事档案管理经验少;三是研究个别单位个别问题多,研究共性问题少。作者指出未来一段时间要加强人事档案“三化”即现代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研究,强化人事工作改革及法制建设研究,出好成果、多出成果。
2.5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能够涵盖论文主要内容的词或词组的统称。研究分析关键词,可以了解论文的基本内容。某一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越多,说明相关学科或知识领域的研究越多。基于档案学关键词普遍存在的分类不当、达意宽泛及词义混用等问题,[22]作了整合、删除、增补等规范化操作,得到(见表5)所示高频关键词表。
分析表4可知,几十年来,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主要有管理问题研究、档案相对人分类研究、信息化研究三个方面。
2.5.1管理问题研究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研究模式。所有问题从归档[23]到立卷[24],从管理方法[25]到管理模式[26],从单位管理[27]到社會化服务[28],小到档案装订[29]大到国家立法[30],无一不被研究人员所关注,因地制宜,给出对策。
2.5.2档案相对人分类研究
中国人事档案研究按档案相对人的类别、流动性大小及所在单位类型,细化出干部档案研究、教师档案研究、学生档案研究、名人档案研究、流动人员档案研究,以及高校人事档案研究、企业人事档案研究等研究主题。刘冬梅等指出,干部档案信息共享能够确保干部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信性,成为监督管理干部的有效手段。[31]徐英强调,高校教师档案要完善高层次人才及学科带头人的学术研究成果,使其在开发建设高层次人才资源方面发挥作用。[32]郑锦慧提出,要开发利用毕业学生档案资源,为毕业生建立人才储备库,向用人单位推荐储备人才,充分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33]栗蓉认为,企业人事档案管理要淡化“身份”,消除“干部”与“工人”界限,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形成不拘一格的选人用人机制。[34]朱玉媛指出,流动人员档案要充实诚信材料,为人才诚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优质服务。[35]
2.5.3信息化研究
学界对于人事档案信息化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层面展开,一是信息化建设的时代背景及概念内涵,即什么是信息化。二是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研究,即为什么要信息化。三是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即怎样信息化。王莉娜提出,人事档案信息化是指在信息化建设背景下,利用大量的现代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及工具,对人事档案进行数字化录入、筛选查询、排序检索、比较汇总,以及统计分析等数据化管理的过程;[36]吕黎江等认为,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在国家人才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它顺应了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势在必行,势不可挡;[37]邵明研究了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分析了信息化实现的设计策略和技术运用。[38]
3 研究述评
综前所述,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成果丰硕。但毋庸讳言,也存有偏差与不足。
3.1理论关注度不高
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社会认可度不高,整体开放程度不够。研究人员像处理实际问题那样对待中国人事档案学理论,罗列问题后,以随感形式作研究。精品专著少,标题、内容雷同的论文多,研究成果低水平重复。当然,以自身理论贴近实际,加大解决实际问题的力度,本无可厚非。可对实际问题的关注,不应代替对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一门学科认知自身价值程度如何,是该学科在学术研究领域中是否已经走向成熟的标志。
3.2“元问题”探讨不足
元问题,指的是决定中国人事档案学发展,提高或制约中国人事档案学生命力的根本问题。中国人事档案学在特定的阶段,理论水平与人类科学群体中的同类学科比较,存在理论差距,主要体现在学科形态单一,缺乏“元问题”研究。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对象情况,中国人事档案的逻辑起点,中国人事档案学的学科性质及学科体系,中国人事档案学的研究方法等等,都是地道的“元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造成中国人事档案学在“原创”层面的学术营养不良,导致中国人事档案学学术尊严“危机”。
4 研究展望
未来一段时间的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工作,应着重加强“四化”建设。
4.1理论化
张晓[39]针对中国档案学理论的思考,同样适用于它的分支学科,中国人事档案学理论。中国人事档案学理论化建设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人事档案学元研究,建立反思机制。元研究是中国人事档案学在学术领域中立足的不二法宝。人事档案学的发展要通过反思机制,进行自我审视、自我调整,以达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二是培养学人,建立学科共同体。集中人事档案学研究领域学者的力量组建学科共同体,在共同体内,鼓励学术争鸣,激发思想火花,以学术见解的“和而不同”来促进中国人事档案学的发展。三是健全中国人事档案学的学术规范。在元学科、交叉学科等层面架构人事档案学学科体系,鼓励跨专业、跨行业及国内外合作,形成真正的学术对话机制。对研究项目及研究成果进行同行评议,肯定学者的辛勤付出,扩大学术成果的理论影响。
4.2现代化
中国人事档案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以中国人事档案学及现代管理思想为指导,调动人事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中,标准化是重要基石,它要求人事档案载体统一、装订整齐、书写规范,管理标准。数字化是人事档案现代化时代的必经之路,要进一步研究人事档案数据库,研发数字管理系统,为中国人事档案现代化构建扎实的中间环节。
4.3服务化
人事档案体现了个人诚信状况,能为个人进行数据和资料采信服务,为组织及单位提供个人能力及业绩证明服务,为社会构建信任桥梁,提供信用服务。人事档案服务化,一是要充实人事档案反映个人能力、诚信状况等档案材料,维护人事档案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二是将人事档案纳入社会服务体系中,供档案相对人及相關组织查询,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共享,变人事档案控制为人事档案服务。
4.4法制化
越来越多的文献在探讨人事档案相对人的各项法律权益,如知情权、隐私权、所有权、评价权及信息维护权等等,加强人事档案法制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有学者指出,有必要合并现有人事档案法制,如干部档案工作条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制度,制定统一的《人事档案法》。[40]加强中国人事档案法制化建设,既是实践的需要,也是中国丰富人事档案学理论的需要。
本文以CNKI为数据源,通过对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领域文献的研究,梳理了几十年来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发展的状况,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内容从最初的人事档案整理保管,发展到当前的多元化问题研究,已经日臻成熟,也发现了新问题,形成了新思路。本文所采用数据只源于CNKI数据库,以Bibexcel 软件进行分析,我们希望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能够运用到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学的其他研究概念和方法,对中国人事档案学进行更深入的剖析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中秋.现阶段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理论研究探析[J].兰台世界,2008(20):19- 20.
[2] 饶楚海,谭显萍.加强档案意识,搞好人事档案管理[J].自贡师专学报,1990(4):32- 34.
[3] 许长.论人事档案法制建设中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与调适[J].兰台世界,2016(15):34- 35.
[4] 康琴.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鉴别与归档[J].毕节学院学报,2009,27(5):125- 128.
[5] 熊伟,张玉梅.服务地方经济,探索外资企业人事档案工作新思路——昆山市外资企业人事档案工作的实践和思考[J].档案与建设,2002(4):54- 55.
[6] 刘齐平.Bibexcel在文献计量分析中的应用例说[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28(8):83- 84.
[7] 马致远.我国中学生领导力研究状况的可视化分析[J].管理观察,2016(4):112- 116.
[8] 王大伟.基于Pajek的档案学研究状况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J].管理观察,2015(25):180- 182.
[9] 王法雄.人事档案管理理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10]邓绍兴.人事档案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11]傅华.聚焦人事档案[J].中国档案,2003(4):7- 11.
[12]潘姝.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5(3):119-120,123.
[13]鲁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要求[J].档案学通讯,2006(4):13- 16.
[14]黄霄羽.国外人事档案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北京档案,2006(1):20- 23.
[15]王英玮,周艳.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7(1):12- 15.
[16]莫若琦,杨力.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153- 155.
[17]陈小薇.对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初探[J].就业与保障,2007(1):49- 50.
[18]贺焱.改革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云南档案,2008(3):36- 37.
[19]罗剑丽.人事制度改革下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35):143- 146+148.
[20]刘琴.人事档案管理研究述评及趋势展望[J].档案学研究,2011(5):20- 23.
[21]邓绍兴.人事档案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2]王大伟.基于共词分析的档案学关键词规范化研究[J].管理观察,2016(23):81- 84,87.
[23]董艳艳.关于加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收集归档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档案,2017(2):82.
[24]张满丽.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方法[J].黑龙江科学,2016,7(10):140- 141.
[25]安洋.浅谈社会化、开放式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优势与发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1):128-129.
[26]唐清利.公权与私权共治的法律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6(11):111- 128,207- 208.
[28]朱玉媛,张煜.我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立法与执法探析[J].档案学通讯,2010(2):86- 89.
[29]孙艺丹.人事档案整理装订的改革探讨[J].价值工程,2018,37(3):228- 229.
[30]范淑清.人事档案管理的立法思考[J].四川档案,2011(5):32- 33.
[31]刘冬梅,余维健,安小米,吴旺宗,王晓涛,刘树华.干部档案信息共享条件及实现方式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7(5):76- 81.
[32]徐英.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6(6):150-153,109.
[33]郑锦慧.毕业生人事档案价值认识的论析与对策[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6):116- 117.
[34]栗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应淡化“身份”[J].中国档案,1998(8):22.
[35]朱玉媛,鲁文艳,李军.我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图书情报知识,2007(3):44- 47.
[36]王莉娜,程鹏.大数据环境下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与利用[J].兰台世界,2017(3):40- 42.
[37]吕黎江,陈振华.建立适应人才战略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J].浙江档案,2002(1):20.
[38]邵明.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管理信息系统,1999(2):25- 26,28.
[39]张晓.对档案学发展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3(1):9- 12.
[40]张建文,从个人资料保护看人事档案法制的重构[J].档案学研究,2009(3).
摘要:为了解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基于CNKI数据库该领域的相关文献数据,利用CNKI自带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及Bibexcel软件,对作者、机构、参考文献及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分析发现,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领域发文数量年年攀升,理论及实践研究已日臻成熟,未来应加强“四化”研究,即中国人事档案学的理论化、现代化、服务化、法制化研究。
关键词:人事档案学 理论综述 CNKI Bibexcel
中图分类号:G27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人事档案学是研究中国人事档案理论及实践的学科。中国人事档案学理论体系从无到有,从简单到缜密,其研究成就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长足进步。我国是人口大国,人才辈出,基于中国国情的人事档案学理论与实践要为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实现服务人民大众的美好愿景,打下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完善了“共建、共治、共享”、营造和谐社会的治理思想,吹响了加快发展中国人事档案学的号角。中国人事档案学理论建构[1],意识培养[2],权力维护[3],管理实务[4],社会化服务[5]等方面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但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整体状况如何,相关研究仍留空白,本文从文献计量和统计学角度,对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现状进行量化分析,以期梳理脉络,探索方向,为中国人事档案学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数据源
中国知网,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做为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知识资源传播共享平台,它与万方、维普,共同组成我国三大中文数据库。知网收录了近8000种各学科期刊,为海内外读者提供学术文献服务,拥有中外文期刊文献、优秀硕博学位论文、报纸、年鉴、工具书等各类资源。它统一导航、统一检索,提供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内容涵盖基础科学、文史哲、工程科技、社会科学、农业、经济与管理科学、医药卫生、信息科技等十大领域。知网获得99%的重要评价性数据库来源期刊、核心期刊授权。本文以CNKI作为数据源,于2018年2月19日进行检索,控制条件中选择“篇名”,按人事档案类别,分别检索“人事档案”“干部档案”“工作档案”“教师档案”“学生档案”“流动人员档案”等相关文献,其他条件选择默认。对检索到的数据在excel表中利用比对函数公式逐一排查去重,共获得有效记录11497条。
1.2研究工具和方法
Bibexcel,是由佩尔松(Persson),瑞典科学家开发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软件[6]。Bibexcel采用数据挖掘和文献计量方法,可直观显示在一定时期内一门学科或知识域的研究焦点和发展趋势,展示研究前沿问题。[6]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共现分析”“共被引分析”和“聚类分析”。[7]“共现”意指不同或相同类型特征项共同出现的现象,譬如多篇论文中共同出现的作者及作者机构,其分即为共现分析。“共被引”是指如果两篇或多篇文献被后来的一篇或多篇文献引用,那么共被引关系在它们之间便得以成立。引用这两篇或多篇文献的文章越多,共被引频率越高,关系就越密切。“聚类”意指类似的对象形成多个类的过程。聚类分析又称群分析、点群分析,是常用的多元分类统计方法,用于分析文献关系,辅之以Bibexcel软件,数据条理清晰,直观性强。
1.3数据整理
将由 CNKI 下载的Refworks 格式的文献题录,用excel和文本整理器进行去重去噪处理,生成可由BibExcel识别处理的文本格式,导入 BibExcel 统计词频,构建共现矩阵,进行共现分析。CNKI文献高级检索界面中提供的“被引”统计功能业已发展成熟,文中文献共现,即共被引数据,均出自CNKI相关统计。
2 文献分析
2.1年度分析
一定时间内发表论文数量,反映一门学科或知识领域取得成果的多寡。[8]论文发表年度分析,直接反映科研领域研究成果的增减,见表1。
从1980年至2018年,中国人事档案学发文呈现毋容置疑的上升趋势,2015年形成一个小高峰,中组部在此期间开展了全国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有力推动了科研成果的增长。
2.2作者分析
高產作者,又称多产作者,是指在某一领域中发表了多篇论文的作者。本文定义高产作者为发表文章10篇及以上的作者,见表2。
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大部分是人事档案工作第一线的专家和教师,中国人事档案学的发展需要他们的大力支持。高产作者排名第一的是邓绍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是中国人事档案学的开创者,从1985年起开始关注人事档案工作研究,一生著述甚丰,对我国人事档案起源、发展,理论及实践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许多可行性建议,其论著《人事档案学》获中国档案学会1991年第二次档案学会优秀著作科研成果奖。方德生,四川警察学院副研究馆员,致力于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探讨,侧重公安高校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问题,提出上级主管部门重视、领导靠上抓,对做好人事档案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见表2。
在高产作者中,不乏提携后来人的热心导师。华南农业大学档案馆张家英,分别与李启坤、陈源合作,一是探讨高校人事档案信息的适度公开;二是以服务民生为导向研究人事档案管理改革;三是分析讨论高校人事档案统计工作。武汉大学朱玉媛教授,分别与周耀林、张煜及鲁文艳、李军等合作,以对话录的形式,探析人事档案管理问题;针对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现状,提出人事档案立法与执法设想,认为人事档案管理不单是单位或个人的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予以研究立法,严格执法。
经对高产作者共现分析发现,中国人事档案学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合作程度总体偏低,大部分作者具备独立研究能力,能够独自承担重任;合作程度相对较高的研究人员为少数。
2.3机构分析
频次大于20的机构名称及出现频次在表3中已列出。经分析发现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机构合作具有两个显著特征。
2.3.1合作机构以大学为中心
第一个中心是山东大学,包括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大学档案馆、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信息工程学院。第二个中心是中国人民大学,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函授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第三个中心是电子科技大学,包括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等。
2.3.2高校与党政机关及企业的合作程度较低
在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领域中,高等院校当仁不让地发挥着领军作用。高校为数众多,所拥有的资深专家和教授,兼具研究与培养从业人员任务,可以将中国人事档案学理论与管理实践、理论与培养人事档案专业学生相结合,为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及实践提供理论与师资支持。如果高校能与党政机关及企业加强合作,向党政机关相关政策制定及管理部门、向为人事档案现代化提供有偿服务的企业提供人事档案学研究意见或建议,必将增强党政机关宏观管理力度,提高企业服务针对性;反之,党政机关及企业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经验教训又促进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两者相辅相承,必然使理论与社会需求、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更及时。
2.4文献共引分析
在CNKI高级检索界面,分别检索篇名“人事档案”“干部档案”等,检索结果按被引按序,以excel表汇总,获得高共引文献论文13篇,如表3所示。共引文献中论著的查找,参考刘琴的研究成果,将其搜集所得早期论著在CNKI高级检索中句子检索中收集取得。
2.4.1奠基性文献
那些早期研究中国人事档案学历史渊源、基础理论和基本做法的文献,便是“奠基性文献”,它们在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发展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之后的研究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984年王法雄的论著《人事档案管理概论》[9],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人事档案管理研究的著作。书中探讨了人事档案产生的当代背景、定义、特征、作用、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原则以及各个管理环节,初步形成了中国人事档案学知识体系,成为中国人事档学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
1990年,邓绍兴的《人事档案学》[10]问世,开创性地将研究视野投射到历史的人事档案工作中。专设一篇,详细讨论我国人事档案工作发展简史,演变有序,分析条理。书中对人事档案学的概念、属性、工作流程以及门类划分等内容,提出了独到见解。
两篇论著都是早期系统论述中国档案学研究与实践的基础文献。分别从人事档案定义、分类、材料收集、补充、鉴定、整理归档、保管利用以及现代化管理等多角度论述中国人事档案学理论及实践研究应该如何开展的问题,如研究应该多元化,收集要求多渠道,鉴定注重多尝试,档案服务着眼多样化等等。这两篇奠基性文献为今后的中国人事档案学指明了研究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见表4。
2.4.2关键性文献
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领域关键性文献有一部论著和三篇论文。2008年邓绍兴的《人事档案教程》[21]出版,书中详细列述了人事档案简史、人事档案本体、人事档案管理、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及管理制度改革等,是当时中国人事档案及人事档案工作最全面、最系统的集大成之作。傅华在文献11中,针对人事档案管理中出现的擅自建档、弃档、扣挡等症结,为人事档案把脉开方,研究视角从单一的管理转向寻找社会问题的应对措施。潘姝在文献12中,梳理了人事档案在具体管理层面存在的材料不全、内容不真、分类不准及装订不齐等问题,指出提高认识,提升素质及健全制度等应对措施。黄霄羽在文献14中,将研究视角转向学习借鉴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上述关键文献在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将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由理论分析转向实证及实践研究,视角由国内放眼国外,研究视野越来越广阔。
2.4.3阶段性文献
近十年发表的并且被引频率相对较高的文献,研究中称之为阶段性文献。通过研究此类文献,不难发现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在过去几年内的发展轨迹和研究成果。阶段性文献出现便能表明中国人事档案研究发展至少在某些层面或某些方面已经趋于成熟或取得阶段性成果,人事档研究人员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建议,一定要以总结过去研究成果为前提,如此才有扎实基础,推动研究向纵深发展。
文献17中,陈小薇阐述了“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即不重视,不规范,不管不问不利用;改进对策是更新观念,重视人事档案工作;二是培养管理人才,会做人事档案工作;三是加强硬件建设,保障做好档案工作。文章提出的问题在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中具有普遍性,应对措施具备指导意义。
在文献18中,贺焱的研究范围集中于“学校”人事档案管理改革。文中指出,学校是人才汇集的高地,也是人才培育的基地。学校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应该围绕“高地”和“基地”两个层面展开,研究干部档案、工人档案及学生档案的不同管理模式。解决现在掌握的信息不能满足使用要求、信息化程度低、管理机制滞后等问题。为此,一是要积极架构“纳入式综合管理模式”,教职工档案、学生档案交由学校档案部门统一管理、专业管理;二是提高人事档案实体管理质量,为提供良好人事档案服务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加快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建立分阶段、分层次的共享机制。
文献19中,羅剑丽进一步把研究目光聚焦到“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随着高校人事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相继出现高校合并、升本及解体等情况,机构要调整、重组,人员要转行、调离、考硕读博出国留学、跳槽等等,人事档案管理情况复杂。文章指出,高校人事档案要注重个性化管理,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及领导干部的能力要求不同,工作侧重点不同,人事档案繁简重点亦不相同。文中强调人事档案管理的诸多要求最终落在管理者身上,任重,道远,人艰辛。
2.4.4总结性文献
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领域在近年来已趋成熟,最有代表性的总结性文献首推文献20。刘琴在文中总结分析了中国人事档案学界对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的主题,一是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二是人事档案信息化研究,三是高校人事档案研究;四是流动人员档案研究;五是企业人事档案研究,六是人事档案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多,存在问题也不少,归纳为“三多三少”:一是实际问题研究多,理论概括少;二是研究国内人事档案问题多,创新学习应用国外人事档案管理经验少;三是研究个别单位个别问题多,研究共性问题少。作者指出未来一段时间要加强人事档案“三化”即现代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研究,强化人事工作改革及法制建设研究,出好成果、多出成果。
2.5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能够涵盖论文主要内容的词或词组的统称。研究分析关键词,可以了解论文的基本内容。某一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越多,说明相关学科或知识领域的研究越多。基于档案学关键词普遍存在的分类不当、达意宽泛及词义混用等问题,[22]作了整合、删除、增补等规范化操作,得到(见表5)所示高频关键词表。
分析表4可知,几十年来,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主要有管理问题研究、档案相对人分类研究、信息化研究三个方面。
2.5.1管理问题研究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研究模式。所有问题从归档[23]到立卷[24],从管理方法[25]到管理模式[26],从单位管理[27]到社會化服务[28],小到档案装订[29]大到国家立法[30],无一不被研究人员所关注,因地制宜,给出对策。
2.5.2档案相对人分类研究
中国人事档案研究按档案相对人的类别、流动性大小及所在单位类型,细化出干部档案研究、教师档案研究、学生档案研究、名人档案研究、流动人员档案研究,以及高校人事档案研究、企业人事档案研究等研究主题。刘冬梅等指出,干部档案信息共享能够确保干部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信性,成为监督管理干部的有效手段。[31]徐英强调,高校教师档案要完善高层次人才及学科带头人的学术研究成果,使其在开发建设高层次人才资源方面发挥作用。[32]郑锦慧提出,要开发利用毕业学生档案资源,为毕业生建立人才储备库,向用人单位推荐储备人才,充分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33]栗蓉认为,企业人事档案管理要淡化“身份”,消除“干部”与“工人”界限,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形成不拘一格的选人用人机制。[34]朱玉媛指出,流动人员档案要充实诚信材料,为人才诚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优质服务。[35]
2.5.3信息化研究
学界对于人事档案信息化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层面展开,一是信息化建设的时代背景及概念内涵,即什么是信息化。二是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研究,即为什么要信息化。三是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即怎样信息化。王莉娜提出,人事档案信息化是指在信息化建设背景下,利用大量的现代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及工具,对人事档案进行数字化录入、筛选查询、排序检索、比较汇总,以及统计分析等数据化管理的过程;[36]吕黎江等认为,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在国家人才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它顺应了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势在必行,势不可挡;[37]邵明研究了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分析了信息化实现的设计策略和技术运用。[38]
3 研究述评
综前所述,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成果丰硕。但毋庸讳言,也存有偏差与不足。
3.1理论关注度不高
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社会认可度不高,整体开放程度不够。研究人员像处理实际问题那样对待中国人事档案学理论,罗列问题后,以随感形式作研究。精品专著少,标题、内容雷同的论文多,研究成果低水平重复。当然,以自身理论贴近实际,加大解决实际问题的力度,本无可厚非。可对实际问题的关注,不应代替对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一门学科认知自身价值程度如何,是该学科在学术研究领域中是否已经走向成熟的标志。
3.2“元问题”探讨不足
元问题,指的是决定中国人事档案学发展,提高或制约中国人事档案学生命力的根本问题。中国人事档案学在特定的阶段,理论水平与人类科学群体中的同类学科比较,存在理论差距,主要体现在学科形态单一,缺乏“元问题”研究。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对象情况,中国人事档案的逻辑起点,中国人事档案学的学科性质及学科体系,中国人事档案学的研究方法等等,都是地道的“元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造成中国人事档案学在“原创”层面的学术营养不良,导致中国人事档案学学术尊严“危机”。
4 研究展望
未来一段时间的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工作,应着重加强“四化”建设。
4.1理论化
张晓[39]针对中国档案学理论的思考,同样适用于它的分支学科,中国人事档案学理论。中国人事档案学理论化建设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人事档案学元研究,建立反思机制。元研究是中国人事档案学在学术领域中立足的不二法宝。人事档案学的发展要通过反思机制,进行自我审视、自我调整,以达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二是培养学人,建立学科共同体。集中人事档案学研究领域学者的力量组建学科共同体,在共同体内,鼓励学术争鸣,激发思想火花,以学术见解的“和而不同”来促进中国人事档案学的发展。三是健全中国人事档案学的学术规范。在元学科、交叉学科等层面架构人事档案学学科体系,鼓励跨专业、跨行业及国内外合作,形成真正的学术对话机制。对研究项目及研究成果进行同行评议,肯定学者的辛勤付出,扩大学术成果的理论影响。
4.2现代化
中国人事档案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以中国人事档案学及现代管理思想为指导,调动人事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中,标准化是重要基石,它要求人事档案载体统一、装订整齐、书写规范,管理标准。数字化是人事档案现代化时代的必经之路,要进一步研究人事档案数据库,研发数字管理系统,为中国人事档案现代化构建扎实的中间环节。
4.3服务化
人事档案体现了个人诚信状况,能为个人进行数据和资料采信服务,为组织及单位提供个人能力及业绩证明服务,为社会构建信任桥梁,提供信用服务。人事档案服务化,一是要充实人事档案反映个人能力、诚信状况等档案材料,维护人事档案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二是将人事档案纳入社会服务体系中,供档案相对人及相關组织查询,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共享,变人事档案控制为人事档案服务。
4.4法制化
越来越多的文献在探讨人事档案相对人的各项法律权益,如知情权、隐私权、所有权、评价权及信息维护权等等,加强人事档案法制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有学者指出,有必要合并现有人事档案法制,如干部档案工作条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制度,制定统一的《人事档案法》。[40]加强中国人事档案法制化建设,既是实践的需要,也是中国丰富人事档案学理论的需要。
本文以CNKI为数据源,通过对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领域文献的研究,梳理了几十年来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发展的状况,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中国人事档案学研究内容从最初的人事档案整理保管,发展到当前的多元化问题研究,已经日臻成熟,也发现了新问题,形成了新思路。本文所采用数据只源于CNKI数据库,以Bibexcel 软件进行分析,我们希望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能够运用到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学的其他研究概念和方法,对中国人事档案学进行更深入的剖析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中秋.现阶段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理论研究探析[J].兰台世界,2008(20):19- 20.
[2] 饶楚海,谭显萍.加强档案意识,搞好人事档案管理[J].自贡师专学报,1990(4):32- 34.
[3] 许长.论人事档案法制建设中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与调适[J].兰台世界,2016(15):34- 35.
[4] 康琴.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鉴别与归档[J].毕节学院学报,2009,27(5):125- 128.
[5] 熊伟,张玉梅.服务地方经济,探索外资企业人事档案工作新思路——昆山市外资企业人事档案工作的实践和思考[J].档案与建设,2002(4):54- 55.
[6] 刘齐平.Bibexcel在文献计量分析中的应用例说[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28(8):83- 84.
[7] 马致远.我国中学生领导力研究状况的可视化分析[J].管理观察,2016(4):112- 116.
[8] 王大伟.基于Pajek的档案学研究状况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J].管理观察,2015(25):180- 182.
[9] 王法雄.人事档案管理理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10]邓绍兴.人事档案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11]傅华.聚焦人事档案[J].中国档案,2003(4):7- 11.
[12]潘姝.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5(3):119-120,123.
[13]鲁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要求[J].档案学通讯,2006(4):13- 16.
[14]黄霄羽.国外人事档案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北京档案,2006(1):20- 23.
[15]王英玮,周艳.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7(1):12- 15.
[16]莫若琦,杨力.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153- 155.
[17]陈小薇.对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初探[J].就业与保障,2007(1):49- 50.
[18]贺焱.改革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云南档案,2008(3):36- 37.
[19]罗剑丽.人事制度改革下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35):143- 146+148.
[20]刘琴.人事档案管理研究述评及趋势展望[J].档案学研究,2011(5):20- 23.
[21]邓绍兴.人事档案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2]王大伟.基于共词分析的档案学关键词规范化研究[J].管理观察,2016(23):81- 84,87.
[23]董艳艳.关于加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收集归档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档案,2017(2):82.
[24]张满丽.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方法[J].黑龙江科学,2016,7(10):140- 141.
[25]安洋.浅谈社会化、开放式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优势与发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1):128-129.
[26]唐清利.公权与私权共治的法律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6(11):111- 128,207- 208.
[28]朱玉媛,张煜.我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立法与执法探析[J].档案学通讯,2010(2):86- 89.
[29]孙艺丹.人事档案整理装订的改革探讨[J].价值工程,2018,37(3):228- 229.
[30]范淑清.人事档案管理的立法思考[J].四川档案,2011(5):32- 33.
[31]刘冬梅,余维健,安小米,吴旺宗,王晓涛,刘树华.干部档案信息共享条件及实现方式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7(5):76- 81.
[32]徐英.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6(6):150-153,109.
[33]郑锦慧.毕业生人事档案价值认识的论析与对策[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6):116- 117.
[34]栗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应淡化“身份”[J].中国档案,1998(8):22.
[35]朱玉媛,鲁文艳,李军.我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图书情报知识,2007(3):44- 47.
[36]王莉娜,程鹏.大数据环境下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与利用[J].兰台世界,2017(3):40- 42.
[37]吕黎江,陈振华.建立适应人才战略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J].浙江档案,2002(1):20.
[38]邵明.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管理信息系统,1999(2):25- 26,28.
[39]张晓.对档案学发展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3(1):9- 12.
[40]张建文,从个人资料保护看人事档案法制的重构[J].档案学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