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研究
摘? 要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为顺应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势在必行。通过抽样展开网络问卷调查,对所采集数据进行分析,研究G省欠发达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分析影响欠发达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因素,提出提升对策,为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3-0020-04
1 前言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其中“两高”指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1]。《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中指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提出“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其中“一提升”就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2]。在国家政策的统领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课堂教育教学变革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提高,各地纷纷出现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创新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教育信息化的“贫富差距”、信息化教学创新发展不充分现象仍然存在,偏远农村、贫困山区等欠发达地区在师资力量、基础设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较城市发达地区略显薄弱。“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缩小城乡学校数字鸿沟”的要求,为有效提高欠发达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缩小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面向G省欠发达地区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
2 调查设计与实施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应用两个部分。基本信息部分包括学校地处性质(含城市或县城主城区、其他区域两个选项),学校性质,教师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及所任教学科等方面。特别说明的是,文中对欠发达地区的概念界定为除城市、县城主城区外的其他地区,即以选择“其他区域”选项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应用部分包括教师教学环境基本情况,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态度、频率、能力、形式、困难及诉求等。
调查方法与过程? 为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收集到更多的样本数,以问卷星为主,采取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在G省全面开展,调查覆盖G省所有县(区)中小学校,欠发达地区参与填写问卷的教师达62 460人。调研样本变量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依托教学环境体现出来,在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对教学基础设施的重视和大力投入下,“三通工程”纷纷走入各所学校,即便如此,各学校的基础设施环境建设仍然参差不齐。如图1所示,G省欠发达地区“计算机+交互电子白板(或触控电视)”的多媒體教学环境占52.84%;而“校园无线网+每生1个移动终端+网络教学平台”的移动学习环境也占相当大的比例。近一半的调查对象中,学校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上传教学资料、安排教学日程、管理和分析学生成绩、批阅作业、批改试卷等功能的网络平台,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和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均获得多数教师认可。可见,G省“班班通”建设已逐步覆盖全省范围,信息化环境基础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然而,20.67%的学校仍然是“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室,教学方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信息化投入未完全覆盖到边远贫困山区;二是信息化理念未完全深入人心,尤其在农村边远地区,信息相对闭塞,信息化观念相对滞后。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信息技术应用态度。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直接影响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而影响教学改革。在调查研究中,通过五级量表调查教师对“信息技术能有效促进教与学”的态度,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态度,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
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能有效促进教与学”予以认可,仅少部分教师不同意此观点或者持怀疑态度。出现这一调查结果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能有效促进教与学,大部分教师已看到或亲身体会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教育信息化已获得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
其次,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使用能有效促进教与学,少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未正确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结果适得其反,对信息技术能有效促进教与学持犹豫态度。
最后,极少部分教师在精力、时间上有所匮乏,如较为年长的教师,主观上难以转变旧观念、接受新鲜事物。另一个原因是客观方面的,即环境基础设施不足以支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印证了上述的“部分学校仍然为传统教室”。另外,调查结果显示,3.86%的教师从未将计算机、互联网用于备课、学习以及教学,进一步说明了部分教师未转变旧观念去接受新鲜事物及部分学校基础设施薄弱。
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界定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表现出来的从事教育技术活动、促进教学更有效发生的能力,具体包括数字教学资源的获取、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教学软件的使用、信息化课堂教学的设计及评估。调查结果显示,约85%以上的教师经常利用互联网搜集和下载教学资源,观看学科教学视频、学科相关故事和人物事迹,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自主检索和搜集可用资源为多数教师的选择。一方面,国家资源平台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广大教师的教学需要;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自主选择搜索渠道。
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上,教师在课堂中能熟练利用计算机、电子白板、投影等设备和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的比例高达75.92%;在上网方面和常见教学软件如Word、PowerPoint、Excel、视频播放器等使用上,多数教师已达到熟练程度。“信息化课堂设计”具体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各类资源库中检索、下载所需教学资源;
2)对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进行适当加工处理;
3)利用软件整合各种资源制作成教学课件;
4)利用信息化手段展开教学;
5)利用信息化手段展开评价。
一半以上的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独立通过对教学资源的获取、加工,借助网络手段设计信息化课堂(见图3)。在进行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时主要参考的因素有课程标准(40.27%)、学生特征(36.97%)、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34.73%)、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22.12%)等。
G省欠发达地区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水平日渐提高,资源服务体系已见雏形,并在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教师信息化意识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增强。为进一步提升全省教师信息化水平,G省采取“专项培训+能力考评”措施,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调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此外,以“先易后难、先骨干后全员、逐步推进”为原则,分层次、分年度开展各项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项培训。
4 影响欠发达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因素
思想观念有待更新? 调查数据显示,只有约19.0%的教师尝试或正在利用互联网平台、智能手机等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影响教师开展网络研修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主要因素”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够好占比达到47.1%,而教师工作量大、开展信息化教学花费时间多而不愿去做占比高达43.0%,教师不知道该如何开展网络研修和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占比到达24.5%。这就导致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优质课例、优质课件资源不多,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实现深度融合的优秀案例严重不足,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区域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典型经验较少。
信息人才有待充实? 教育信息技术专任教师队伍较薄弱,高水平教师数量偏少,缺乏信息技术专项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学校不能按规定和要求开齐、开足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课教学计划安排和教学组织实施比较随意的现象仍然存在,教育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式比较单一,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进展缓慢。调查数据显示,学校因为没有信息技术机房或设备老化严重而导致信息技术课开设困难占比30.2%,信息技术课时被占用情况较多占比8.9%,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缺乏占比32.8%。
机制建设有待健全? 机制建设有待健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机制还未有效建立。提升中小学校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相配套的工作机制和配套措施相对滞后,特别是教育决策支持、教育信息公开、公共教育服务方面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进展缓慢。
2)地区之间数字化资源共享机制亟待建立。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数字化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促进所有学校师生享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方面还缺少有效的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
3)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资源支持和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与发达地区整体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的期望仍有较大的差距。
专项培训有待加强? 培训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培训不仅能更新教师观念,也使得教师在知识技能、工作方法、态度及价值观方面都得到一定改善和提高。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增强,多数教师表示培训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在选项中,教师选择较多的培训内容有信息化教学工具软件使用(41.69%)、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36.95%)、微课设计与教学视频拍摄制作(35.35%)、学生信息化学习指导方法(32.26%)、多媒体教室设备的使用(27.38%)。
此外,培训方式也有待进一步创新。教师因承担一定教学工作,培训须兼顾时间成本以及教师喜好。培训方式上设置了“本地集中培训+送培到校”“本地集中培训+送培到县”“省内集中培训+专题学习”“手机在线学习+网上专题课程”“在线学习+校本培训”“国内集中学习+系统学习”及“其他”七个选项,其中,选择“本地集中培训+送培到校”的教师人数比例最高(38.26%),“本地集中培训+送培到县”(33.68%)次之。由此可见,教师更能接受路程较近的培训。选择“其他”的教师人数也占一定比例,其中“线上培训+线下实践(同时专家指导)”培训方式获得多数教师的青睐。
5 欠发达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对策
优化教育信息化教学环境,加大经费持续投入及经费合理使用? 政府在经费扶持力度上应该向欠发达地区有所倾斜,重点扶持师资不足、经费不足的贫困山区学校;在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上应作出明确规划,统筹安排教育信息化经费使用,根据各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性特征,及时调整经费支出重点,合理规划在软硬件设备购买、资源建设与应用、运行维护管理、信息化专项培训等各环节的经费使用比例,对专项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从“重硬件”向“重软件”转变,从“建设”向“应用”转变,有针对性地充实校内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配备信息技术专业化人才? 各所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配备1~3名教育信息技术专、兼职人员,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发挥好引领、设计、指导、支持、保障作用,这是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欠发达地区学校师资本就薄弱,信息技术专职人员更为缺乏,补充专职人员固然有效,但更应在学校现有资源基础上遴选合适教师作为教育信息技术兼职人员,通过“送出去”或“请进来”方式对其进行专項培训,提高其信息技术专业化水平,学校内部以“新带老”方式提高整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优化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 对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来说,参加路程较远的培训并不可取,在培训方式上可采取“本地集中培训+送培到校”“集中培训+在线直播”“集中培训+日常实践”等方式进行,这样成本低、路程近、周期短、名额多。在培训内容上应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和连续性,不仅需要增加多媒体设备使用培训,还需要结合教师需求及学科特点进行教师基本技能培训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培训。适当增加线下面对面教学,不仅可以实时解答学员的困惑,还能够对信息化教学手段加强研究指导。结合课堂实际,将所学知识深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培训专家进行信息化教学观摩,多作引导,开展教学研究探讨活动,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
健全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 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与专业院校、研究机构、中小学校合作,共同组建教育信息化建设专家工作组,进一步做好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指导工作。通过开展深度调研、理顺机制、制定规范、合理规划、统筹资源,系统指导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全面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同时探索建立信息化教学常态化机制、数字化资源共享机制,不断加强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督导力度。
6 结语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信息时代,只有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落后于发达地区,教师应发挥主体性作用,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变革的重要意义,加强信息素养的自我培养;各级行政部门、学校应重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经费投入应有所倾斜,采取机制建设、优化环境、强化培训等系列措施,提高欠发达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最终缩小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EB/OL].[2018-04-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EB/OL].[2019-03-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04/t20190402_376493.html.
[3]王凤歌.欠发达县域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4]胡珊珊,徐小双,王锋.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8):73-75.
[5]黄威荣,杨娇.农村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混合式培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7(4):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