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上荫德”有什么用?
岳炜
〔关键词〕水浒传;解读;教育启示
今天,我们来说三个人。
一
第一位,唤作大刀关胜。这位仁兄不得了,他出身名门,熟读兵书,武艺高强,在梁山众好汉中排名第五,位居马军五虎将第一位。后来受招安,二度进入公务员队伍,被封为大名府正兵马总管。
这位关先生有个特殊身份——三国名将关羽的嫡系子孙。不仅如此,《水浒传》里说他就连长相也与祖上关羽颇为相似——“堂堂八尺五六身躯,细细三柳髭髯,两眉入鬓,凤眼朝天,面如重枣,唇若涂朱。”
这活脱脱就是关羽在世嘛!但这还不够,这位关胜先生也使一口青龙偃月刀,也骑赤兔宝马,也爱在军帐当中秉烛夜读《春秋》!
相信每一位读者对这位武圣后人都有点异样的感觉:这样的人设……作者是不是太偷懒了?从三国到北宋,近千年啊,长相一样也就罢了,穿着打扮、行为习惯也一模一样就有点扯了。还有武器和坐骑,更不可能,这不科学啊!
好了,我们不去计较施老先生是否为了图省事儿,一起来看关胜这个人物的经历:此人原是基层小干部,后来被举荐到朝廷,领兵攻打梁山,以解北京之围。再后来,被梁山用计擒获。
被擒后这一段儿很有意思。关胜被押到宋江军帐,宋江用他的惯用手段招降——“慌忙下堂,喝退军卒,亲解其缚,把关胜扶在正中交椅上,纳头便拜,叩首伏罪。”
而关胜的反应呢,竟然是——“连忙答礼,闭口无言,手脚无措。”
好一个“手脚无措”!这位翻版关云长一下子就露馅儿了——当年,被曹操俘虏的汉寿亭侯关羽会“手脚无措”吗?
而后他的一句话,更是从人格上把自己和关羽给区分开了:“人称忠义宋公明,话不虚传。今日我等有家难奔,有国难投,愿在帐下,为一小卒。”
而当年,关羽是这样对曹操说的:“关某若知皇叔所在,虽蹈水火必往从之!”意思很简单:不投降。
关胜轻而易举就落草上山,跟老祖宗的做法迥然不同,留給读者的印象也天差地别。
是不是可以说,关胜对祖先的追慕,还仅停留在外表上?
祖上有关羽这样的圣贤,对关胜来说,是感到很荣耀的,要不然凭他的本事,也很难坐到梁山第五把交椅。
然而,作为子孙,对于这份来自祖上的荣耀,该怎么去继承和发扬?
学习祖先的穿戴,模仿先人的动作,学说几句祖宗的话,并不是最好的传承。
先贤们留下来的最珍贵的东西,是经验,是思维,是智慧。
追慕先贤遗风,并不是那么简单。
二
第二位,唤作青面兽杨志。这位杨先生,也是名门之后,书中说他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也就是杨家将的后人。
而且他是武举出身,曾任殿帅府制使,后来与人在二龙山创业。再后来,加盟水泊梁山集团,坐第十七把交椅。
杨志是个倒霉蛋。当官时,押运花石纲遇到风浪翻了船;落魄时,走投无路被逼卖刀,又遭泼皮欺负,失手杀人被发配;好不容易摆脱厄运,被梁中书赏识,奉命押送生辰纲,却又被晁盖等人用计劫走;后来上了梁山,也一直碌碌无为,人生结局甚是悲凉。
霉运连连,不是偶然,这与杨志这人的性格不无关系。
这位名门之后,心里天天念叨着“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这固然不错,但他却始终没有个明确的自身发展目标。
纵观此人一生,全在命运的摆弄之中,得过且过,随波逐流,从未见他有过一次考虑、规划过自己的未来。
杨志名里有“志”,却是个无志之人。
而这个“志”,又不仅是指“志向”,还指“意志”。
杨志这人表面上看是硬汉一条,但在与人交往中却难以坚持自己的想法。比如,在负责押运生辰纲时,为了任务的安全完成,他曾数次对随行人员强调纪律,但却又在众人的质疑中一一妥协,最终导致生辰纲被劫走,弄得自己走投无路。
在每一次命运的打击下,他总是只盯着眼前的问题,去做一些无谓的挣扎。他看不清自己所处的位置,也不去主动了解周围环境所存在的问题,所以只能一错再错。
顶着祖先的光环,念叨着封妻荫子的理想,却始终无法根据自身实际制定明确的奋斗目标,不能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又如何能“与祖宗争口气”?
在先祖荣光的照耀下,最好的成长状态,应该是有目标、有计划、有勇气、有自信地活出一个自己。
三
第三位,唤作双鞭呼延灼。此人祖上是北宋开国名将呼延赞,家传钢鞭(一说铜鞭)之法,并以其惯用兵器“双鞭”闻名,有万夫不当之勇。在梁山排座次时,坐第八把交椅。
像关胜、杨志一样,他也是朝廷军官出身,也是经历一番波折,被擒上山而落草的。
然而,作为名门之后,他在祖宗先贤面前,却没有像关胜那样,只会模仿,徒有其表,也不像杨志那样,胸无大志,迷失自我。
且说呼延灼被擒后,来到宋江面前,听他说“小可怎敢背负朝廷?盖为官吏污滥,威逼得紧,误犯大罪,因此权借水泊里随时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
他这样回复:“被擒之人,万死尚轻,义士何故重礼陪话?”
看,以前喊宋江等人“梁山草寇”,现在称呼“义士”。可见,他对梁山在感情上更近了一步。
宋江表态:“量宋江怎敢坏得将军性命?皇天可表寸心。”
呼延灼试探:“兄长尊意,莫非教呼延灼往东京告请招安,到山赦罪?”
从“义士”到“兄长”,感情又近了一步。
这时,宋江一番话算是说到了他的心里:“高太尉那厮,是个心地匾窄之徒,忘人大恩,记人小过。将军折了许多军马钱粮,他如何不见你罪责?……等朝廷见用,受了招安,那时尽忠报国,未为晚矣。”
书上说,“呼延灼沉思了半晌……叹了一口气,跪下在地道:‘非是呼延灼不忠于国,实感兄长义气过人,不容呼延灼不依,愿随鞭镫。事既如此,决无还理。”
反复品味这个情节,我们会发现,呼延灼的落草过程、情感转变较之关胜,其实更有情有理,真实可信,较之杨志,更见个性,更显“识时务者”之个人魅力。
同样顶着先人的光环,但这祖上的荫德,呼延灼从来没有挂在嘴上。他用自己的努力,活出了个性,活出了品牌。
比如,他就没像关胜那样对先人形象照葫芦画瓢,祖上呼延赞使的是单鞭,他自己使的却是双鞭,而且成为自己的个性品牌。
而且,他在很多事情上都有自己的思考,比如,在打青州、打二龙山时,他的战略思想,他对敌对相识的认知,全部来自他的个人实践,而不是靠“祖上荫德”。在这一点上,他又不知比杨志高明多少倍!
怪不得金圣叹都忍不住赞道:“好呼延灼,真惊死人!”
不仅如此,呼延灼这个人物形象还具有很强的可再生能力。在《水浒传》的各种续书中,呼延灼都仍有精彩表现,比如在《水浒后传》里,八十多岁的他还能率领大军,打败金兀术四太子,最终战死沙场,名垂青史。
在呼延灼这里,“祖上荫德”,是深藏心底的一种信仰,也是一种实现自我的动力之源。
他用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这样,“祖上荫德”才能发挥出最好的作用,而不至于成为单纯的家族光环,甚至是个性发展的障碍。
四
与其说,“祖上荫德”给了三位名门之后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倒不如说,三种对待“祖上荫德”的态度促成了三种不同的人生状态。
其实这是一个关于家风家训如何传承的问题。
“说说我的家风家训”已成为很多学校学生的假期作业,这当然很值得提倡,而如何把祖先们优秀的人生经验、思维、智慧内化到我们今天的行为习惯中,更值得深思和探讨。
正确引导孩子,在现实生活的参与和体验中,去体会、感受先贤们的告诫和智慧,把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做出更有意义的事,做到最优秀的自己。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创新教育政策研究院,潍坊,261000)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