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pp、公众号中看数字媒介的批评
吴偲
摘要 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介在技术层面上较传统媒介有优势。App和公众号作为数字媒介的代表,是联系传播主体与受众的桥梁。对于数字媒介批评的研究,实质上是对社会现象的解释,这种批评象征着一种文化符号。
关键词 App;公众号;数字媒介;批评;文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1-0092-03
在媒体大数据时代中,新媒体占主导地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在于媒介的技术发展优势。数字媒介在没有完全摒弃传统媒介的情况下,有其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与独特的技术层面;数字媒介批评实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没有好与坏之分,是大众传播集合群体传播以及人际传播的集合式平台,促使更多更广范围的人充分发表言论。有学者认为,“媒介批评对传播媒介的考察,是将处于传播活动中的媒介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媒介整合起来,作为连续性的文化构成加以考察。”也就是说,要研究数字媒介批评问题,必须要意识到媒介与人的关系,在数字媒介整个传播过程中,文化与技术已经客观存在于数字媒介批评研究中。数字媒介不断更新、转型下,同时契合人们的诉求,因此,媒介批评是在主观意识中客观存在的,数字化媒介中的批评只是一种正常的形式罢了。
1数字媒介与媒体
在日常生活当中,媒体与媒介没有明显的划分,但是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媒体包括纸媒、广播、电视、手机、互联网以及通讯等等,是一种介质也是一种技术手段。同时,媒体的形式也包括媒介,媒介是双方沟通的桥梁,著名的媒介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而所有媒介都可以与人体发生某种联系。”由此看来,媒介不仅仅包括现存的媒体形式,还细分了媒体内构,印证了“媒介是人的延伸”。而数字媒介是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的回归,手机、互联网两大新媒体中产生无数数字媒介,如今,数字媒介较传统媒介更能反映社會现象与文化诉求。当然,在融媒时代下,传统媒体中的纸媒、广播与电视的转型产物——数字化终端产品,也产生了适合人们需求的媒介,例如下载App阅读新闻、网络硬盘下载广播内容和移动式收看网络数字电视等,人们在使用媒体产品的同时也传播、发展和丰富了媒介。
2数字媒介批评的实质
数字媒介是从媒介、媒介组织中分离出来的新兴产业,作为这种无形的文化产业,数字媒介博弈传统媒介而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占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同时,还囊括了传统媒介的优点。数字媒介作为一种介质,一种社会关系,符合了大众的审美,促使了文艺学的转型发展,那么,数字媒介批评实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连接了传播主体、信息与受众,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以及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舆论,最终体现了媒介价值。“媒介批评的本意并不是批评本身,而是由于批评带来的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锋,从而启发人们思考。媒介批评的目的,不在于劝服,也不在于转化为现实的行动,而只是在于表达。”
在很大程度上,数字媒介批评起着积极的作用与影响。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已习惯性使用手机阅读文本,这对传统文本阅读方式以及对文艺学的冲击造成巨大影响,例如腾讯新闻App,新闻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公开、公正,新闻的真实性得到专业化的提升,进一步的事实透明化使得受众舆论监督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价值与意义。人们可以通过App对新闻价值进行评价、对新闻真实性进行监督以及对新闻事实、评论进行批评指正。像“美国大选”是世界关注的话题,人们在新闻论坛众说纷纭,有支持某个候选人当选的,也有为被否决的候选人抱不平发声的,一夜之间,“美国大选”上了热搜的前几名。由此看来,数字媒介批评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传播主体通过媒介发布信息与受众及时沟通的行为意识,更是代表着多元化的文化符号与技术层面上的更新速度、上升空间,体现了当今大数据时代的媒介多元互动的价值取向。
3文化符号与技术层面中的数字媒介批评
数字媒介批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象征着多元化文化符号,从传播视角来说,数字媒介作为信息的传播中介,牵连着传播主体与受众,每个时期反映的文化现象有所不同,这视乎数字媒介产品的价值定位所在与受众的喜爱、接受程度有关联。数字化产品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数字媒介内容与形式的不断更新换代,其发展的实质其实是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的过程,当数字媒介产品不再满足人们的需求,就意味着产品的技术落后,只有在技术层面上不断研发新产品,数字媒介产品才能不遭淘汰。
传统传媒时代中,纸媒、广播与电视等媒介占媒介主导地位,媒介批评报刊杂志专栏、广播评论专栏与电视新闻评论专栏是传统媒介的中坚力量。如今,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手机与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手机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掀起了新媒介——App与公众号商家的“抢夺之战”。数字媒介例如App与公众号的“手机内容”植入,人们可以随心下载不同类型的App与选择自己喜好的公众号加以关注,它们都是商家营销、获利的途径,商家会不断研发新型App并使人们先关注公众号,其实这也是技术的研发,希望推出适合消费者永不删除的App,当然,这代表着新媒体时代中的数字化媒介的文化符号。另外,商家为了骗取点击率或者以红包为诱饵引诱消费者下载无用App、关注内容失实公众号,这涉及到相关网络管制以及人文、道德主义的问题。基本上靠短期获利的媒介传播主体,会在很快一段时间内消亡,消费者通常会快速删除无用App,立刻取消公众号的关注,并且还可以举报内容失实的公众号与上传投诉意见。虽然说微博、facebook等社交软件已成为数字媒介批评的新阵地,但目前笔者认为,App与公众号是数字媒介批评的第二阵地,影响力并不比社交软件差。近几年来,App与公众号已成为手机用户的“口舌”阵地,有否定的批评,亦有肯定的批评。“网络媒介批评的主体‘批评者所涵盖的范围要大大广于传统媒介批评的主体。只要是关心媒介、能利用网络表达自己意见的人,都是网络媒介批评潜在主体。”
4数字媒介批评的案例分析
据以上所述,App和公众号作为数字媒介的代表,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后真相时代”,研究数字媒介批评的首要问题就是人与媒介之传播互动关系。以下就分别对App和公众号进行案例分析。
首先,手机用户的手机界面安装了五花八门的App,其中大多数用户都会使用到新闻类App,例如腾讯新闻、搜狐视频和优酷等;娱乐类的App包括美颜相机、网络游戏和酷狗音乐等;社交类的App更有微信、微博和facebook等;其中,最具生活化服务类App之一的有共享单车。目前,有“新四大发明”之称的ofo小黄车与mobike摩拜强势击败了同类型的共享单车,小蓝、小鸣和小绿等十几种共享单车已经“光荣下岗”,永远退出了竞争的舞台。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是退回押金问题,相继破产的共享单车企业已经出现退还押金难的问题,那么人们又把视线转移到了小黄车与摩拜身上。其次就是一大波的批评与意见,可是,用户们永远没有想到自己是如何对待那些已经退出市场的单车,单车占为己用已是公开的秘密,公共场所“打、砸、抢”更不足为奇。小黄车与摩拜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还有用户们选择性地保留滴滴代驾而默默删除E-代驾App,这都是目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网友们都纷纷通过App或其他网络平台对商家进行评判。数字媒介透过技术、文化突显出媒介产品的存在意义,这种“共享文化”深入民心,数字媒介批评行为在人与媒介的关系中体现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对“共享文化”的研究批评才会更加有意义。
公众号比App更简单,人们只要用手机微信点击关注公众号即可,无须下载App。最近人们一直关注的新闻话题有江歌、刘鑫案件和“红黄蓝”事件,传播主体通过新闻公众号传播信息,某些受众群体接受到新闻事实后会即刻对事件做出评论,评论有肯定的批评,也有否定的批评。据悉,江歌在日本遇害,犯罪嫌疑人是陈世峰,而陈世峰是室友刘鑫的前男友,遇害当天,江歌为保护刘鑫而惨死在陈世峰刀下,出于“害怕”的刘鑫一直没有做出回应,反而与其家人以逃避的形式欲解决事情。由此看出,奇怪的是大部分网友只对刘鑫冷漠的行为感到可耻,所有的舆论矛头都指向刘鑫,而甚少提及凶手陈世峰。而正是因为数字媒介的批评,受众通过公众号把事件的主要责任者推上风口浪尖,传播主体与参与受众双方的互动在整个社会引起关注,刘鑫受到社会舆论谴责,而陈世峰的犯罪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这种社会现象目前尚存在很多,受众也就是从人際传播到群体传播代表了一定程度上的数字媒介传播的潜在主体,社会文化也深深地植入了媒介关系当中。又如,“红黄蓝”幼儿被虐事件炒得沸沸扬扬,经警方调查后,确实有幼儿针扎事件,但没有肇事者家长所说的“性侵”,这位家长之后承认了自己的过激谎言,幼儿园负责人持续发声道歉幼师的针扎行为,所谓的“性侵”道歉事宜也没多大引起人们关注。受众通常会选择性地通过公众号或其它论坛对“相对恶人”发表批评意见,也会选择性地忽略“真实凶手”。这种社会现象中的文化符号通过数字媒介体现出来,数字媒介内容透过受众群体与文化符号、技术层面体现出相互融合的互动影响关系。
总之,对于数字媒介的批评范畴,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手段,也是现存的社会现象,代表着每个时期的文化符号。数字化的媒介社会中,人与媒介的关系是首要问题,传播主体与受众是连接媒介的互动因素,上述案例不排除有网络情绪传播,网友通过媒介对事实做出各种情绪批评也是目前“后真相时代”的数字媒介批评的方式,只有找到媒介批评的根源社会现象,并通过不断地对数字媒介的深入认识,才能提高国民媒介文化素养。
摘要 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介在技术层面上较传统媒介有优势。App和公众号作为数字媒介的代表,是联系传播主体与受众的桥梁。对于数字媒介批评的研究,实质上是对社会现象的解释,这种批评象征着一种文化符号。
关键词 App;公众号;数字媒介;批评;文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1-0092-03
在媒体大数据时代中,新媒体占主导地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在于媒介的技术发展优势。数字媒介在没有完全摒弃传统媒介的情况下,有其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与独特的技术层面;数字媒介批评实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没有好与坏之分,是大众传播集合群体传播以及人际传播的集合式平台,促使更多更广范围的人充分发表言论。有学者认为,“媒介批评对传播媒介的考察,是将处于传播活动中的媒介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媒介整合起来,作为连续性的文化构成加以考察。”也就是说,要研究数字媒介批评问题,必须要意识到媒介与人的关系,在数字媒介整个传播过程中,文化与技术已经客观存在于数字媒介批评研究中。数字媒介不断更新、转型下,同时契合人们的诉求,因此,媒介批评是在主观意识中客观存在的,数字化媒介中的批评只是一种正常的形式罢了。
1数字媒介与媒体
在日常生活当中,媒体与媒介没有明显的划分,但是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媒体包括纸媒、广播、电视、手机、互联网以及通讯等等,是一种介质也是一种技术手段。同时,媒体的形式也包括媒介,媒介是双方沟通的桥梁,著名的媒介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而所有媒介都可以与人体发生某种联系。”由此看来,媒介不仅仅包括现存的媒体形式,还细分了媒体内构,印证了“媒介是人的延伸”。而数字媒介是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的回归,手机、互联网两大新媒体中产生无数数字媒介,如今,数字媒介较传统媒介更能反映社會现象与文化诉求。当然,在融媒时代下,传统媒体中的纸媒、广播与电视的转型产物——数字化终端产品,也产生了适合人们需求的媒介,例如下载App阅读新闻、网络硬盘下载广播内容和移动式收看网络数字电视等,人们在使用媒体产品的同时也传播、发展和丰富了媒介。
2数字媒介批评的实质
数字媒介是从媒介、媒介组织中分离出来的新兴产业,作为这种无形的文化产业,数字媒介博弈传统媒介而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占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同时,还囊括了传统媒介的优点。数字媒介作为一种介质,一种社会关系,符合了大众的审美,促使了文艺学的转型发展,那么,数字媒介批评实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连接了传播主体、信息与受众,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以及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舆论,最终体现了媒介价值。“媒介批评的本意并不是批评本身,而是由于批评带来的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锋,从而启发人们思考。媒介批评的目的,不在于劝服,也不在于转化为现实的行动,而只是在于表达。”
在很大程度上,数字媒介批评起着积极的作用与影响。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已习惯性使用手机阅读文本,这对传统文本阅读方式以及对文艺学的冲击造成巨大影响,例如腾讯新闻App,新闻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公开、公正,新闻的真实性得到专业化的提升,进一步的事实透明化使得受众舆论监督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价值与意义。人们可以通过App对新闻价值进行评价、对新闻真实性进行监督以及对新闻事实、评论进行批评指正。像“美国大选”是世界关注的话题,人们在新闻论坛众说纷纭,有支持某个候选人当选的,也有为被否决的候选人抱不平发声的,一夜之间,“美国大选”上了热搜的前几名。由此看来,数字媒介批评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传播主体通过媒介发布信息与受众及时沟通的行为意识,更是代表着多元化的文化符号与技术层面上的更新速度、上升空间,体现了当今大数据时代的媒介多元互动的价值取向。
3文化符号与技术层面中的数字媒介批评
数字媒介批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象征着多元化文化符号,从传播视角来说,数字媒介作为信息的传播中介,牵连着传播主体与受众,每个时期反映的文化现象有所不同,这视乎数字媒介产品的价值定位所在与受众的喜爱、接受程度有关联。数字化产品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数字媒介内容与形式的不断更新换代,其发展的实质其实是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的过程,当数字媒介产品不再满足人们的需求,就意味着产品的技术落后,只有在技术层面上不断研发新产品,数字媒介产品才能不遭淘汰。
传统传媒时代中,纸媒、广播与电视等媒介占媒介主导地位,媒介批评报刊杂志专栏、广播评论专栏与电视新闻评论专栏是传统媒介的中坚力量。如今,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手机与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手机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掀起了新媒介——App与公众号商家的“抢夺之战”。数字媒介例如App与公众号的“手机内容”植入,人们可以随心下载不同类型的App与选择自己喜好的公众号加以关注,它们都是商家营销、获利的途径,商家会不断研发新型App并使人们先关注公众号,其实这也是技术的研发,希望推出适合消费者永不删除的App,当然,这代表着新媒体时代中的数字化媒介的文化符号。另外,商家为了骗取点击率或者以红包为诱饵引诱消费者下载无用App、关注内容失实公众号,这涉及到相关网络管制以及人文、道德主义的问题。基本上靠短期获利的媒介传播主体,会在很快一段时间内消亡,消费者通常会快速删除无用App,立刻取消公众号的关注,并且还可以举报内容失实的公众号与上传投诉意见。虽然说微博、facebook等社交软件已成为数字媒介批评的新阵地,但目前笔者认为,App与公众号是数字媒介批评的第二阵地,影响力并不比社交软件差。近几年来,App与公众号已成为手机用户的“口舌”阵地,有否定的批评,亦有肯定的批评。“网络媒介批评的主体‘批评者所涵盖的范围要大大广于传统媒介批评的主体。只要是关心媒介、能利用网络表达自己意见的人,都是网络媒介批评潜在主体。”
4数字媒介批评的案例分析
据以上所述,App和公众号作为数字媒介的代表,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后真相时代”,研究数字媒介批评的首要问题就是人与媒介之传播互动关系。以下就分别对App和公众号进行案例分析。
首先,手机用户的手机界面安装了五花八门的App,其中大多数用户都会使用到新闻类App,例如腾讯新闻、搜狐视频和优酷等;娱乐类的App包括美颜相机、网络游戏和酷狗音乐等;社交类的App更有微信、微博和facebook等;其中,最具生活化服务类App之一的有共享单车。目前,有“新四大发明”之称的ofo小黄车与mobike摩拜强势击败了同类型的共享单车,小蓝、小鸣和小绿等十几种共享单车已经“光荣下岗”,永远退出了竞争的舞台。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是退回押金问题,相继破产的共享单车企业已经出现退还押金难的问题,那么人们又把视线转移到了小黄车与摩拜身上。其次就是一大波的批评与意见,可是,用户们永远没有想到自己是如何对待那些已经退出市场的单车,单车占为己用已是公开的秘密,公共场所“打、砸、抢”更不足为奇。小黄车与摩拜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还有用户们选择性地保留滴滴代驾而默默删除E-代驾App,这都是目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网友们都纷纷通过App或其他网络平台对商家进行评判。数字媒介透过技术、文化突显出媒介产品的存在意义,这种“共享文化”深入民心,数字媒介批评行为在人与媒介的关系中体现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对“共享文化”的研究批评才会更加有意义。
公众号比App更简单,人们只要用手机微信点击关注公众号即可,无须下载App。最近人们一直关注的新闻话题有江歌、刘鑫案件和“红黄蓝”事件,传播主体通过新闻公众号传播信息,某些受众群体接受到新闻事实后会即刻对事件做出评论,评论有肯定的批评,也有否定的批评。据悉,江歌在日本遇害,犯罪嫌疑人是陈世峰,而陈世峰是室友刘鑫的前男友,遇害当天,江歌为保护刘鑫而惨死在陈世峰刀下,出于“害怕”的刘鑫一直没有做出回应,反而与其家人以逃避的形式欲解决事情。由此看出,奇怪的是大部分网友只对刘鑫冷漠的行为感到可耻,所有的舆论矛头都指向刘鑫,而甚少提及凶手陈世峰。而正是因为数字媒介的批评,受众通过公众号把事件的主要责任者推上风口浪尖,传播主体与参与受众双方的互动在整个社会引起关注,刘鑫受到社会舆论谴责,而陈世峰的犯罪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这种社会现象目前尚存在很多,受众也就是从人際传播到群体传播代表了一定程度上的数字媒介传播的潜在主体,社会文化也深深地植入了媒介关系当中。又如,“红黄蓝”幼儿被虐事件炒得沸沸扬扬,经警方调查后,确实有幼儿针扎事件,但没有肇事者家长所说的“性侵”,这位家长之后承认了自己的过激谎言,幼儿园负责人持续发声道歉幼师的针扎行为,所谓的“性侵”道歉事宜也没多大引起人们关注。受众通常会选择性地通过公众号或其它论坛对“相对恶人”发表批评意见,也会选择性地忽略“真实凶手”。这种社会现象中的文化符号通过数字媒介体现出来,数字媒介内容透过受众群体与文化符号、技术层面体现出相互融合的互动影响关系。
总之,对于数字媒介的批评范畴,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手段,也是现存的社会现象,代表着每个时期的文化符号。数字化的媒介社会中,人与媒介的关系是首要问题,传播主体与受众是连接媒介的互动因素,上述案例不排除有网络情绪传播,网友通过媒介对事实做出各种情绪批评也是目前“后真相时代”的数字媒介批评的方式,只有找到媒介批评的根源社会现象,并通过不断地对数字媒介的深入认识,才能提高国民媒介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