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桃”的“大脑”
郑科 陈永年
这里,有着160个品种在试种,既适应自然气候又适合市场需求的,将会在运城地区甚至外地推广;
这里,采用着不同密度、不同品种和不同树形的栽培模式进行探索,效果好的,将会形成栽植管理规程,向农户“移植”;
这里,进行着一、二、三产的延伸和融合,开展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和科普教育的互动和尝试,目的是为现代农业找出一条高价值、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
这样的农业现代产业园,是实验场、示范场,更是发酵场、带动场,它就像是河东桃产业的大脑。2019年11月26日,记者走进山西平陆风口桃花源主题公园,感受运城桃产业甚至是果业发展的方向与未来。
培育新品种,研发新技术
——试验(品种试验、区域试验)之后再推广
天很冷,风很大。下张峪村家有十几亩桃树的桃农任百忍,来到园区的一片桃树地里,手持他心爱的电动剪,和十几个村民一起修剪桃树。在这个农闲时段,这份工作一天可以给他带来100元钱的收入。
平陆风口桃花源主题公园占地1 000多亩,由山西中农乐果业科技集团从2017年开始打造。任百忍脚下的是中农乐桃树研究所,是园区进行品种栽培试验的核心区域,占地近200亩。
从地边走过,玉女红2号、珍珠蟠3号、枣油桃2号等标记着品种代号的牌子隔不远就有一块。一个品种种得多的有几亩,少的甚至只有十数棵,根据不同品种采用不同密度、不同树形进行栽培和管理,通过技术试验,探索着与品种习性、自然条件最佳匹配的技术管理规程。
与运城别的农业现代产业园不一样的是,桃花源主题公园从设计图纸开始算起,就从来不是一个单纯以农业生产为目的的园区。
园区内建有一个占地56亩的品种资源圃,中农乐果业科技集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北京林业果树科学研究院和山东桃树研究所合作,2017年至今累计引进各种桃树品种数百个,在建成华北地区最大的民营桃品种基地的同时,也为运城桃品种的优化与改良提供着保障。
在品种资源储备和技术规程研究的基础上,园区大力开展桃树良种繁育工作。园区建有占地40余亩的良种繁育基地,每年可为社会提供近百万株优良桃树苗木。
为了更好地输出优良品种和管理技术,园区还建有专门的示范推广区,可向桃农提供技术培训、现场观摩、实地见习等服务。
从园区的预设目标、资源配置来看,无论是一产端的品种储备、技术研究、良种繁育、示范推广、设施栽培,还是一、二、三产融合端的观光旅游、果品采摘(图1)、展览展示、休闲娱乐、科普教育(图2),风口桃花源主题公园在新模式探索与新路径选择上,都处于运城桃产业最为前沿和一线的位置,甚至把它比作运城甚至周边区域桃产业的“中枢神经”和“大脑”也不夸张。
既然是“大脑”,自然要比别人看得更远,走得更早。
园区的技术试验,最主要的目标是选育出最优秀的品种。优秀的品种口感要好,比如像苹果中的红富士那样;还要易管理,能够便于应用农业机械,减少人工投入,比如就不能像红富士苹果那样需要繁重的套袋和修剪作业;另外,商品属性还要强,耐贮藏,货架期长,方便长距离运输。
一句话,好的品种就要好吃、好管、好卖还皮实,这就是目前市场经济下对水果种植的要求。这说着容易,但要实际探索起来,是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资源、资金和技术成本的。
“你们回去,一定要把树苗泡到水里,树坑挖多深、怎么挖,怎么沾根、填土、浇水、覆黑膜,都要严格按我们的要求来……”这是园区技术人员在新品种推广栽植时对桃农一再交代的。不要觉得这些要求对于有多年种植经验的桃农过于“基本”了,就是这个新品种,园区在引进和育苗的第一次种植时仅仅只有20%的成活率。园区花学费买来的这些教训,都变成详细的种管规程,可以保证农户95%以上的栽植成活率。
有的学费可以换回推广的经验,而有的,却只能换回一句话:这个品种不适合在运城栽植。
2019年,园区试验一种水果玉米,种了几十亩,口感非常好,但同时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货架期非常短,成熟后没几天水分就蒸发了,玉米粒也干瘪了。介于销售周期的巨大压力,在以规模种植为指向的研发结构中,这个品种被彻底否定,一年中的各项投入打了水漂。
“种什么,怎么种”,一直是小农业的痛点,就算是目前运城农业的苹果、桃、梨等主导产业,随着市场的变化,也会面临着“调什么,怎么调”的新课题。桃花源主题公园,在运城桃产业领域中,正扮演着前哨与试验的角色。
组织小农户,对接大农业
——新模式解决大难题
2019年7月份,在全国各地桃价格从0.5千克3~4元钱“断崖式”下跌到几毛钱的行情下,运城种植枣油桃的农户,却被客商以每0.5千克5~6元钱的价格包园(图3)。
同样是桃,有的0.5千克只卖几毛钱,有的却能卖五六块钱,价格差异的背后,其实是园区实施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基地联盟模式”的成果。
这个模式也不复杂。园区进行了适合运城自然条件的品种和种植技术的试验,同时把产品对接市场打通销售渠道,然后将新品种与种植技术推广给农户,最终园区与农户双方形成了从品种、技术、物资到销售的联盟。
这种联盟模式,不仅通过园区这样的经营实体,解决了农户“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的难题,而且解决了市场对水果高品质、标准化、规模化的需求。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以一定的规模为前提的,但在未知的市场环境中,规模越大可能就意味着风险越大。以前的产业发展经历,一些先行的农户承担了巨大的试错風险,而一些基层政府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付出了巨大的行政成本。事实证明,无论是个别有前瞻意识的小农户,还是负责社会治理的基层政府,都不是承担产业发展试错成本的最合适主体,都无法最科学、最优化地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难题。
中农乐果业科技集团兴建的园区,凭借着技术、资本与规模优势,对众多桃树品种进行品种比较和区域试验,以求取得与当地自然条件和人工成本水平的最佳匹配。2019年,园区160多个品种的桃树,有60多种结了果,进入到市场,其中30多个品种经过生产、销售和消费端试验,不符合要求,要被淘汰,这意味着两三年来的相关投入,全部清零。
以园区2019年挂果的一个新品种为例,成熟后口味非常好,但是一旦成熟很快就会发软,不适合长距离运输,于是在园区的大规模推广名单上,这个品种被淘汰。
“农产品,特别是主打市场的农产品,口感是第一位的,也是产品品质的最重要指标,但能否适应目前的物流条件,货架期是否够长,是否耐贮藏,也都是衡量品种品质的重要指标。我们这个园区的最大作用,就是承担试错的风险,从无数的品种中试出最适合运城大规模发展的,向桃农推广。”中农乐集团总经理胡肖龙说。
试验出好的品种,产品符合商品意义上的要求,然后再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对果品进行市场试验,从中选择出市场接受度好的品种进行推广。园区推广也有讲究,对联盟户有规模与标准化的要求。目前,联盟户的最低种植要求为30亩,基地为农户提供苗木、技术、农资、销售等“一条龙”服务。
这样的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种植户品种选择与产品销售的风险,通过对农户“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问题的破解,解决了农民不懂技术、没钱投资、各自为战、盲目生产、增产不增收等难题,为“小农户”融入“大产业”探索出了一条相对有效的路径。而且,由园区主导的标准化与规模化种植,还为市场提供了品质稳定和相对有保证的货源。
市场风云变幻,必须以变应变。园区对各个联盟户的栽植面积、品种等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建立大数据库,统一对接销售市场,通过市场的反馈反向指导种植户有目的、有规划的种植或转型,使种植户的效益达到最大化。
在实践中,这种产业联盟新模式已经显现出了强大的威力。仅仅两年时间,园区推广的枣油桃系列新品种,就发展了600多户联盟户,种植面积近2 000亩,与传统品种相比,新品种的种植效益最高增加了10倍。
除了“枣油桃产业联盟”,目前中农乐果业科技孵化的“冬枣产业联盟”“小苹果产业联盟”“维纳斯黄金苹果联盟”等同样在快速推广中。“好看、好吃、好管”的新优品种相继引爆市场,让农户尝到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甜头,在“现代农业与小农户有机衔接”的发展方向上,形成了企业与小农户共同致富的“中农乐产业联盟模式”。
产业咋融合,风险咋规避
——新路径还需要新探索
在胡肖龙看来,园区一切都以农业为起点,但要完全靠农业,利润水平却无法支撑起长远的发展。“农业的特点就是高投入、长周期和低回报,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唯一的道路就是探索出新的路径,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与互动。”
已是隆冬时节,园区能做的工作主要就是修剪,园区总经理宋小平考虑更多的,是2020年怎么干。
园区面积很大,除了经济林外,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利用,为此,宋小平谋划着准备选择适合的花种进行种植。“种花不是目的,引流才是。2020年园区要在旅游经济上做做文章,我们的“花海”工程,就是为农业旅游引流的基础。”宋小平说。
围绕着农旅结合,园区通过园林、园艺手段,创造了以桃为主题的园林景观。同时,以植物造景为主,构筑绿色的生态环境,以新颖的手法展示悠久的桃果文化和地方文化,创造独具特色的观光体验。园区内还设林下野营区、水果盆栽区、生态休闲区、学生实践区等,目前,几十眼窑洞已经建设完工,园区内的水系建设也在平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提上了日程。
另外,园区还围绕各种适宜设施栽培的桃树品种,进行全智能化的有机设施栽培,把赏花时间提前到春节前后,把体验采摘时间提早到4月份,使游客来园游玩踏春赏花的同时,还可进棚采摘。目前,园区打造的桃、桑葚、无花果、小苹果等可采摘品种有20多个,面积达到400亩。
产业不融合,农业没“钱途”,也没前途
除了拓展旅游业外,园区还准备在一、二、三产的融合上做文章。目前,园区正在筹划引进微型果汁加工站,对于基地中试验出的口味非常好但不耐运输的品种,转化成纯果汁进行销售。沿着同样的思路,大面积的桑葚采摘肯定不行,那就研发桑葚酒、制作桑叶茶;无花果呐,试着去做无花果干……除了自产的产品,园区还正与当地的一些合作社谈合作,代销或代加工一些特色农副产品。
这些,一方面拓展了园区的经营业态,丰富了旅游产品品类,提高旅游体验和产业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产业融合,对于这个带动种植户进行产业研发和产品销售的园区来讲,关乎的不仅是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众多联盟户的实际利益。
“现在联盟户还不是太多,一个品种几千亩的体量,我们对接的市场可以消化,一旦面积更大,一旦市场有个波动,怎么办?没有加工业兜底,没有冷链运输、贮藏的短期周转,任何的波动都将是规模农业的致命打击。”胡肖龙说,加工、贮藏,将会成为风口桃花源园区下一步的配置重点。
休閑度假、农旅融合、农产品初加工……这些都是大致明确的发展方向,但却没有具体的成功经验。平陆风口桃花源园区,这个与众不同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正承担着为运城现代农业探出一条可感、可学、可复制道路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