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中的狼文化研究
王帅
摘要:狼作为一种群居性的大型食肉动物,它分布广泛,对环境适应性极强,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狼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笔者发现,在狼文化为主题的授课过程中,留学生对狼文化的理解偏向于狼是邪恶的代表,从而曲解了真正的中华狼文化,本文旨在通过详细介绍狼文化在当代中华文化中的优良表现,使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汉语学习者充分了解狼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此为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事业做出绵薄之力。
关键词:狼文化;汉语国际教育;中华文化一、以狼为师,物竞天择
狼身上所具有的与其他动物不同的优秀品质,使得狼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面前,不被自然所淘汰。所以狼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
(一)团队意识,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性
我们都知道,如果是单独的狼进行捕猎,其战果小不说,成功率也是极低的。正因为狼是群居动物,所以靠狼群的合作来捕食狩猎能取得很大的战果。在每次的大型捕猎中,狼群都是在狼王的统一领导下,对猎物进行跟踪、伏击,这样就大大加大了成功的概率,也增大了捕猎的成果。
(二)善于对时间的把握
狼在捕猎当中,都是在最佳的时机才发动攻击,在狼对猎物进行跟踪的过程中,等待捕猎的时间有可能是几个小时,长则可以达到几天,狼不论饥寒,不会发动没有把握的攻击,每次都是在时机完全成熟以后,才对猎物展开攻击,那时,被盯上的猎物只有等待被狼吃掉。
(三)骁勇善战,足智多谋
狼的每一次成功狩猎,都不能离开狼的优秀品质。狼群在狼王的统一领导下所体现出的凝聚力,让各个成员都恪尽职守,在团队的合作下,它们善于利用天气地形等作战要素,在最佳时机发动攻击并获得成功。所以,以狼为师,可以培养我们的团队意识和时机把握的能力,还可以激发我们自身的潜在智慧,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二、刚性之中带着温情
狼除了具有无尽的智慧外还是一种懂得感情交流的动物,也和人一样有着责任感,狼作为群居性动物,狼群成员在生活当中互相关爱,尊老爱幼,它们对待爱情忠贞不渝,它们知恩图报,懂得感恩,面对自然,它们维持着生态平衡。
(一)家族責任感
在狼群的生活当中,进行捕猎都是强壮的狼进行,每次狩猎过后,强壮的狼都不会吃光所有的食物,而是留下一部分给残狼和老狼去吃,小狼不会参加狩猎行动,都是待在窝里,在每次狩猎过后,公狼都会尽可能的吃得更饱,回到狼窝后吐出一部分肉,或者是叼回一些肉,给母狼和小狼吃。狼不论是作为丈夫还是作为狼群中的一员,始终铭记自己身上所担的责任,其责任意识远远超于其他动物。
(二)对爱情忠贞不渝
在狼的世界中,一直都是延续着一夫一妻的制度,在狼发情求偶交配后,这对狼的关系会维持很长时间,甚至是一生。
(三)知恩图报
人们一直都说,狼不会感恩,狼是没有感情的动物,人们认为狼就是冷酷无情的杀手,它凶残,狡诈,根本不会像狗那样对主人忠诚。但是在文学作品《重返狼群》中,这个思维定式被打破了,“狼女”李微漪在救活小狼后亲手养育小狼,并与小狼格林慢慢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已经超越了普通宠物对主人的忠诚,而是小狼在内心深处已把李微漪当做了自己的母亲。此事例能充分地证明狼性不恶,它们也是有感情的动物,狼会感恩,会知恩图报。
(四)遵循大自然的法则,时刻充当着草原的保护神
北方草原上,每年冬天都会有成批的动物被冻死饿死,这些动物在第二年春暖以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很快就会产生瘟疫,在古代,一些大的战争过后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而狼就担当起了清洁工的职责,这些死尸成了狼的美食,它们不会因为缺少食物而对人类饲养的牲畜进行攻击。三、结语
综上,狼在与人类共存的漫长历史当中,狼所展现的狼文化博大精深,狼在众多动物当中,是一种极具智慧的动物,它们团队合作,有组织有纪律,在运用各种战术进行捕猎的同时,也能利用天气、地形等条件,它们懂得把握时机,厚积薄发,狼所具备的这些智慧值得人去认真研究学习。狼是有感情的动物,它们并不是像传说当中那样的邪恶,残忍,冷酷,在它们刚性的背后也有着柔的一面,它们是有血有肉的动物当然也会有爱的存在,这种爱不仅包括对自己的妻儿,还包括对同一族群的其他成员,还有对自己有恩的人,它们懂得感恩。
作为食物链上的一环,狼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不可小看和忽视的,我们应该加大对狼的保护,充分发挥狼对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对待狼文化,作为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精彩的中华文化搬到世界的舞台,让全球了解并且喜欢中国狼文化。
参考文献:
[1]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尼古拉斯·范尼尔.?狼[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3]冯显茹.?儒家德性视域下狼文化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高中信中国狼研究进展.动物学杂志[J],2006(1).
[5]马建章,杨广涛,马逸清,中国狼文化研究——野生动物[J],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