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借助三大策略与引导思辨阅读

    周柳燕

    

    【摘要】思辨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导读问题、自主表达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思辨阅读 阅读能力 语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至关重要。对于学生而言,一旦形成了一种思维方式,就很难被遗忘,也不会轻易发生改变。在“思辨性阅读”过程,“阅读”是关键,“思辨性”则是一种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辨性阅读”指的就是: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思辨能力、阅读能力和知识接受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思维阅读呢?

    一、借助思维导图,引导思辨阅读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但抽象思维尚未发展成熟。在阅读学习过程,学生需要借助自主的形象思维能力,理解抽象问题,但该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难度。而倘若能够将思维导图引入其中,则可以帮助巧妙地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知识。思维导图借助线条、符号等,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变为可视化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这课的教学中,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

    有位学生在课后,兴奋地走到教师面前说到:“老师,老师,昨天我在预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无法理解,但是今天通过您呈现的思维导图,就很快理解了文章内容,我甚至感觉自己都差不多能够背出课文了。”如此可见,将思维导图引入课堂,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文章脉络,并且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强化形象感知。

    二、借助导读问题,引导思辨阅读

    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是提升阅读质量的关键。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阅读学习的重视程度,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以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让学生从阅读过程真正受益。教师需要基于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相应的导读问题,对学生进行逐步引导,使得他们能够顺利展开思辨阅读,从而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

    (一)借助“导读问题”,推进思辨阅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辨阅读,可以强化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使得学生能够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从而全面把握文本内容。作为一种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思辨阅读的开放性特征非常明显。在思辨阅读过程,学生需要对文本进行发散性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辨性阅读,应该以文本为基础,强调开放性,但不能过于随意。只有借助正确的阅读方式,才能真正理解文本内涵,才能使得學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具有意义,才能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例如,《绝句》中的这句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从表面看来,是在描写景物,但从本质角度而言,这句诗其实采用的是寓情于景的方式,即:表明写景,实则抒情。尤其是“杏花雨”一词,更是让读者产生无限遐想。在组织这篇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人在诗中所写的‘杏花雨,代表的是什么吗?有同学告诉老师吗?大家一起感受一起吧!”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立即展开了思考,有的学生回答:“‘杏花雨指的是杏花花开时节的雨吧!”于是,我再提出了一个问题:“从字面上来看,这种理解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其他同学,你们怎么看?你们也觉得应该这么理解吗?”之后,学生们开始讨论,很快就有学生站起来回答:“清明时节,杏花树上开满了杏花,此时,下起了雨,就是诗人所写的‘杏花雨。”还有的学生说:“杏花开在春天,这个季节的雨水落在杏花上,然后随风飘落,带着杏花的香味,所以形成了‘杏花雨。”还有同学争着说:“‘杏花雨并不是真正的雨水,而是诗人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将一片片飘落的杏花,称之为‘杏花雨。”

    这种思辨阅读方式,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在思辨过程,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逐步加深,同时也不断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把握文本内涵。

    (二)借助“导读问题”,驱动思辨阅读

    在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问题教学法,借助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辨阅读的顺利展开。如此,能够使得学生加深对文本的印象,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三、借助自主表达,引导思辨阅读

    思辨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问题、自主发表意见。事实上,思辨阅读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维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辨阅读,强化阅读效果。

    (一)“从教”转向“从学”

    所谓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需要转变思维,“从教”转向“从学”,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空间。

    例如,针对《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教师设计的教学如下: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小兴安岭在地图上的位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求学生从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小兴安岭的纪录片;自由朗读课文,给自己的导游纪录片配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得到充分尊重。通过阅读课文、查询资料、写纪录片等环节,积极发散思维,把握文本内容。

    (二)“问题”驱动“任务”

    当学生对某个知识点存在疑问的时候,教师经常会向学生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认为?”这样的问题,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与思考,积极发散思维,并展示思维成果。

    例如,在《荷花》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抓住“冒”这个字,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

    师:作者运用“冒”这个字,想展示荷花的什么状态?

    生:根据“冒”这个字,我们可知道,此时的荷花正处于快速生长期。

    师: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吗?

    生1:荷花非常努力的向上长。

    生2:荷花长的速度就像奔跑的小女孩。

    师:恩,很好,大家回答的都不错。根据一个“冒”字,我们能够看出荷花正处于迅速生长阶段,充满了生机。那大家再思考下,从“冒”字中,我们能够发现荷花之美吗?

    生:荷花的美,本来是静态的,并且作者的文字也是静态的,但一个“冒”字却将这种原本静态的美,转变为了动态的美。

    上述案例中,教师抓住一个“冒”字,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展开分析,使得学生在掌握这个字意思的同时,领悟了这个字所蕴含的内容,掌握了“冒”字的作用,使得课堂更具趣味性。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完善知识体系,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不断发现“知识新大陆”。

    参考文献:

    [1]袁亚琴.思辨性提问:童心语文课堂的美妙音符[J].小学教学研究,2019,(15).

    [2]李冬艳.学思相伴,让思辨性阅读绽放活力[J].内蒙古教育,2018,(18).

    [3]樊金梅.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05).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历史意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

    高永红摘 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促使他们熟记历史知识,正确看待历史,并对历史事件产生独

  • “‘错误’与‘过失’” 等素材多维

    王文炎“错误”与“过失”教堂外的草地上,一个男孩对牧师说:“我想我犯了个错误。昨天晚上我骑着脚踏车回家,不小心撞坏了一个邮筒。请相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