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张海燕
摘 要:校本课程是以学校和学生为核心,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校本课程与国家和地方的课程相互补充,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但农村小学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学策略
有关资料显示,国外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上都有较多的实践和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对学校和教师都有较高的要求。农村相对于城市在文化传播和自然环境方面都具有优势,而农村小学在校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上都有所欠缺。
一、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越来越重要。校本课程的开设则通过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据调查显示,农村小学在校本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意识欠缺、学校校本课程资源获取渠道少以及教师对校本课程资源利用率较低等问题。
1.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意识欠缺
农村小学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意识欠缺。一方面,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意识欠缺,仍然仅针对学生的考试科目进行教学。校本课程的开设离不开教师的配合。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在校本课程的教学上缺少自主创新,很少能结合学生需求和学校特色进行教学。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设过于形式化,为迎合新课程改革要求设置了校本课程,而实际却用其他考试科目替代。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落实不到位,学生的个性发展难以得到重视。
2.学校校本课程资源获取渠道少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生的需求和国家教育规定的科目。因此,各个学校的校本课程都是根据各自办学理念和学生需求来开发的。大多数城市小学都有针对本学校学生的校本课程和教材,而农村小学地理环境和教学环境都与城市小学有较大差别。因此在资源共享和資源适用性上,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有较大差距。
3.教师对校本课程资源利用率较低
尽管农村小学在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较城市小学都具有优势,但资源利用率却不如城市学校。教师缺少自主创新的意识,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一味地借鉴其他学校的教材,教学效率和校本课程的理解都无法提高。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教师无法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和有效利用,制作的校本课程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现实的需求。
二、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学策略
要想解决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应从增强农村小学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以及提高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三个方面入手。
1.增强农村小学对校本课程的理解
校本课程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学生的需求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学校应当通过对学校、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三方进行意见调查,总结观点并形成适合学校和学生的精品课程。首先,学校的管理者应当和教师配合开发与本学校相适应的校本课程。管理者应督促并支持教师进行自主创新,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而后,学校应建立相关的政策和保障制度,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督促并激励教师进行自主创新。最后,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增强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信心和意识。
2.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
目前我国还没有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来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共享。为建立和增加农村小学对校本课程资源共享的途径,地方应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来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在机构中,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都可以进行相互的交流合作。这样既拓宽了农村小学对教学资源的获取渠道,又增强了地方学校的交流合作,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3.提高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教师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人员,教师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很大影响。教师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应提高校本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要提高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应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生的现实需求息息相关,教师应善于结合农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善于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引入地方文化特色,既可以弘扬当地文化特色,也可以丰富校本教学的内容。最后,教师可结合各校办学条件不同而具有的独特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创造性,展现出农村小学校本教学的特色。
三、总结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教师都充分运用并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也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真实需求。教师在进行校本教学的过程中因材施教,积极探索实践,为我国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教学研究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田守臣.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现状与策略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0):76.
[2]林国强.浅谈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考试周刊,2017(43):2,6.
[3]罗春君.例谈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4(12):13-15.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风中国节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7]GHB2535)阶段性研究论文。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