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外围经济产业园区发展探索
姜鸿涛
摘 要:本文以牡丹江市产业园区建设为契机,结合目前的市场化问题和独立式园区建设问题,重点探讨了非工业型城市周边产业园区的相关规划问题。
关键词:产业园区;市场化;产城关系
一、项目概况
牡丹江市产业园区位于牡丹江市区东部,囊括国家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铁岭河镇产业区、光伏产业园区以及东部产业新城,同时还包括桦林镇、青梅村,形成牡丹江市产业经济集聚区。
二、核心问题
1.市场背景的“不确定性”。市场背景的不确定表现为招商引资项目的不确定,传统园区规划的空间布局如何灵活适应市场变化,避免蓝图式规划建设的资源浪费?
牡丹江市第二产业基础较弱,园区各类设施短缺,城市产业品牌影响力较小,吸引力有限。如何快速实现园区的基础积累完成品牌建设?
2.产城一体的“回波扩散”。综合周边利弊条件,产业园区与牡丹江市区的关系需要分阶段进行考虑。鉴于二者的空间距离,园区与市区满足“回波—扩散”效应。
园区发展初期,如何增强园区与牡丹江市区的互动关系,承接市区各类服务设施,促进园区初期的快速发展?园区发展后期,如何避免对牡丹江市区的过渡依赖,完成园区新城式独立发展?
三、解决策略
1.面对市场背景“不确定性”下的确定策略
(1)招商方向确定。结合黑龙江省产业发展方向以及牡丹江自身现有产业优势,重点吸引石化、医药、能源产业,相应引进汽车装备、新型材料及森林相关产业。
(2)发展路径确定。规划园区主体空间布局划分为综合性产业区以及分类产业片区,以集约发展为主导理念。园区建设初期,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放宽招商企业规格,安排企业进驻综合片区,迅速形成规模效应。通过综合片区建设引导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园区管理体制,形成园区初期品牌影响力。
(3)投入产出确定。规划明确产业园区单位土地投入产出比,结合国内相应城市产业园区投入产出比例,确定适合牡丹江市的产业投入最低数据为5000万/平方公里,并实行限量供应投资总额在500万元以下的相关企业,避免园区发展走上土地资源浪费的路子。
2.面对产城一体回波效应下的互动策略
(1)空间分步发展。园区发展初期以承接市区市政社会服务为主要服务来源,依托青梅大桥加强与市区交通联系,提出青梅村为初期集中建设空间,强化市区扩散效应促进产业园区与牡丹江市区的功能联系,相应产生的回波效应则能促进牡丹江市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2)软体扩散发展。成立园区独立管理机构,架构牡丹江市产业园区管理服务体系,避免与牡丹江市区管理机构的混杂交叉;
鼓励市区各类服务型企业(律师事务所、酒店、物业公司等)及机构在产业园区设立办事处,形成园区独立的软体服务体系。
四、规划空间结构
1.用地空间结构。形成园区主体结构为“丹江北去,水绕三园成一体;国道南来,带动五区抱青山。”牡丹江自南向北,串联国家循环经济产业园、铁岭河镇产业园以及北部光伏产业园三大园区,形成以产业新城为服务核心,促进三大园区一体化发展,构建牡丹江工业产业集聚区;201国道自北向南,联系牡丹江产业集聚区与辽宁沿海地区的联系,提升了牡丹江产业集聚区的区位优势;五区抱青山,结合园区可确定因素,划分新城空间结构,既避免了园区建设的资源浪费,同时优化了牡丹江产业集聚区的核心空间生态结构。
2.道路交通结构。园区重点设置三个层次的道路交通,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以及综合性道路,其中以交通性道路为设置重点,结合201国道贯穿园区,形成园区交通环路,一方面确保园区交通结构完整,另一方面避免初期交通建设浪费。生活性道路分期建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灵活性。
3.公共交通系统。充分依托现有牡丹江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采用TOD发展模式——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一方面加强与主城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打破园区发展的瓶颈。TOD模式主张城市规划应布置紧凑,以公共交通作为城市运行的支持系统,以公交系统节点作为园区公共服务发展的基础。
4.生态系统结构。为了塑造基地的生态特色,对基地内生态系统进行规划,主要形成了:“依山就势、分团抱绿、显山露水”的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建设也是园区独立发展为新城的基础。
5.文化系统建设。结合青梅山核心山体,打造产业园区“大盆景”,保留山体自然涵养和生态游憩场所,营造可亲近的园区山林空间,同时促进生态型绿色经济的发展,丰富园区各类文化设施建设。
园区分割廊道在满足自身生态低冲击的基础上,设置各类小型文化场所,形成园区文化廊道,同时兼顾园区文化串联功能。
五、结语
城市产业园区的发展不仅需要考虑战略的问题,同时还需要从战术层面加以重视。市场背景下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一方面需要明确确定因素与不确定因素,以确定因素为抓手,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另一方面需要综合周边利弊条件,因势利导,以较小的资金投入获得较大范围的要素支持,减轻政府负担。
参考文献:
[1]林云莲.生态工业园:我国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特区经济,2007,(1).
[2]张正东.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路径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1):224-225.
[3]吴海东,王红阳.论基于产业集群的特色产业园区发展[J].生产力研究,2010,(2):182-1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