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生成语法在消解现代汉语歧义句中的运用
王祎凡
摘 要:本文在总结运用转换生成语法区分歧义方法的基础上,讨论其在消解现代汉语歧义句中的运用情况和研究现状,重新整理和总结分析其优点和局限性,以求为建立现代汉语系统的歧义消解规则做贡献。
关键词:转换生成语法; 现代汉语; 消解歧义
中图分类号:H146 ?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7-162-002
一、引言
在形形色色的自然语言中,歧义现象普遍存在。亚里士多德早在《工具论·辨谬篇》中就探讨了自然语言的歧义问题。1930年,恩普森的《歧义的七种类型》,开始从语言理论的角度研究歧义问题。由此开始,各类语言学派均对歧义问题有所探究,转换生成语法学派也不例外。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化解某些英语歧义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为计算机语言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线索。随着转换生成语法在国内的普及,关于歧义结构的剖析也获取了新的思路和启发。转换生成语法在现代汉语研究中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转换生成语法对歧义结构的探索
(一)计算机语言中的上下文无关文法
上下文无关文法是为了克服有限状态文法不能解释的歧义的特点而产生的,其推导过程可以由“推导树”来描述。以“old man and women”为例,到底是男人老还是男人女人都老?运用此方法后,该短语分解为不同的推导树,歧义现象就可以进行区分了。
(二)转换语法对歧义现象的研究
有些歧义句运用层次分析法显示各种语法关系,也无法区分歧义。如“the shooting of the hunters”,相同的词性、词序及层次,却有两个意思:“猎人射击”和“射击猎人”。
上述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两种不同的深层结构句子变成了表层结构相同的句子。因此,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语法。“the shooting of the hunters”作“猎人射击”讲时,是从NP—Aux—V转换的,作“射击猎人”讲时,是从NP1—Aux—NP2 转换的。它们由于转换时采用了相同的转换规则Ting,才以相同的形式出现,产生歧义。
三、转换生成语法在消解现代汉语歧义句中的运用
(一)前人研究
1.萌芽(八十年代前)。现代汉语歧义的系统研究始于赵元任的《汉语歧义问题》(1959)。文炼(1960)从语法的形式和意义既统一又矛盾的角度论及歧义现象,指出字面上的一致其实包含两种结构。朱德熙(1962)用变换分析法分析了“屋里摆着酒席”等三句的歧义。吴葆棠(1979)论述了由语音、词汇、语法等原因造成的歧义现象。徐仲华(1979)列举了九种书面语常见的歧义现象,并简单分析了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消歧方法。
这一阶段代表着现代汉语研究领域已开始关注到由于深层结构不同而导致的歧义现象,并开始将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运用歧义分析中去。
2.发展(八十年代之后)。八十年代后,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在消解现代汉语歧义句中运用的研究发展迅速。朱德熙(1980、1981)运用层次分析法解析了因层次不同而引发的歧义,还分析了“在火车上写标语”的歧义,指出这一短语的两个不同意义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句式。邵敬敏(1982)进一步分析了歧义句式的语法意义。欧阳寿荪(1983)指出歧义句的最后形成是由它组成成分在语义方面密切的配合完成的。黄国营(1985)把歧义的情况分为四大类:句法组合层次歧义、句法组合关系歧义、语义组合层次歧义、语义组合关系歧义,并归纳了三百个歧义格式。任芝鍈(1986)歧义结构分为三大类,并运用转换生成语法的深层结构理论分析、总结了消除歧义的方法。邵敬敏(1987)从歧义类型、歧义结构的分化、消除歧义的手段、歧义研究的趋向总结了歧义研究的成果。李汉威(1990)从造成歧义的三个平面的因素归纳了现代汉语的歧义结构,提出了五种分化歧义的手段。邵敬敏(1991)引进了语义学和语用学的若干理论,概括出三种较新的分化歧义方法:语义指向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隐含共联项分析法。
随着三个平面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歧义的分类基本得到了较为统一的认识,消除歧义的研究方法也具有了多样性和系统性。
3.深化(2000年至今)。新世纪的现代汉语研究明显带有认知色彩。李汉威(2001)对如何利用三个平面的理论研究汉语歧义现象进行了分析。邵敬敏的《汉语语法专题研究》(2003)论述了歧义的类型、分化方法、消歧手段,并提出有关歧义研究的几个问题。刘云峰(2004)认为格式没有歧义,但格式是讨论歧义问题的框架手段。陆俭明和沈阳的《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说明转换生成语法的消解歧义方式及其优缺点。施发笔(2005)从语言事实出发探讨了不同的歧义现象。蔡国妹(2005)根据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对各變项的语义特征做了相应的探讨。
专门探讨转换生成语法在现代汉语歧义句中运用的文章也应运而生。李科凤在(2006)在讨论消解歧义方法的基础上,就转换生成语法在分化现代汉语歧义结构中的作用和局限性进行了总结。欧阳妃(2009)将转换生成语法的句法理论运用到分析语义关系不同而产生的歧义现象和结构及语义关系都不同的歧义现象中去。王艳(2007)将语义歧义进行分类,并运用转换生成语法进行了消歧。张大强(2009)对现代汉语的歧义进行分类,进而论述转换生成语法对歧义的分析,指出其优缺点。林燕、徐兴胜(2011)将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分为三种,并分别在转换生成语法的框架下进行了歧义的消解。
此外,针对现代汉语歧义研究出现了一些综述性文章:尤庆学(2001)、黛黎刚(2004)、宋彦云(2007)等人的文章不乏对转换生成语法的介绍。
(二)转换生成语法在现代汉语歧义句中的运用
在参考上述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对转换生成语法在现代汉语歧义句研究中的运用进行重新整理和总结。
1.通过变换揭示施受同体造成的歧义。如:鸡不吃了。该句产生歧义,是因为“鸡”既可以是“吃”的施事,也可以是受事。我们将这一句型总结为“NP+不+VP(及物)了”,它的两种意思为A式和B式,它们又可以分化为两种句式,C式:NP(原)+不+VP(及物)+NP(后)+了;D式:不+VP(及物)+NP(原)+了。
A式→C式:鸡不吃了→鸡不吃玉米了;小张不参观了→小张不参观幼儿园了。
B式→D式:鸡不吃了→不吃鸡了;电影不看了→不看电影了。
A式不能变换为D式,B式不能变换为C式,但“鸡不吃了”可以横跨C式和D式,这就是歧义之所在。
2.通过变换揭示动态的活动与静态的存在重合造成的歧义。如:院墙外修着马路。该句产生歧义,是由于这句话既可以表示动态活动,也可以表示静态存在。
我们将这一句型总结为“NP(地)+V+着+NP”,它的两种意思为A式和B式,它们又可以分化为两种句式,C式:NP(地)+正在+V+NP2;D式:NP+V+在+NP(地)。
A式→C式:院墙外修着马路→院墙外正在修马路;电视里放着动画片→电视里正在放动画片。
B式→D式:院墙外修着马路→马路修在院墙外;门上贴着对联→对联貼在门上。
A式不能变换为D式,B式不能变换为C式,但“院墙外修着马路”可以横跨C式和D式,这就是歧义之所在。
3.通过变换揭示地点与对象重合造成的歧义。如:这批书送师大图书馆。该句产生歧义,是由于“师大图书馆”有“地点”和“对象”两种语义角色。
我们将这一句型总结为“NP1+V+NP2”,它的两种意思为A式和B式,它们又可以分化为两种句式,C式:NP1+V+到+NP2;D式:NP1+V+给+NP2。
A式→C式:这批书送师大图书馆→这批书送到师大图书馆;那张桌子抬我屋里→那张桌子抬到我屋里。
B式→D式:这批书送师大图书馆→这批书送给师大图书馆;那笔记本电脑卖小刘了→那笔记本电脑卖给小刘了。
A式不能变换为D式,B式不能变换为C式,但“这批书送师大图书馆”可以横跨C式和D式,这就是歧义之所在。
四、优点与局限
(一)优点
在分化歧义句时,层次分析法优于句子成分分析法,而转换生成语法能力更强。变换分析通过揭示句中实词和实词不同的语义关系,因此对歧义的化解具有很强的作用力。层次分析法不能分化的句式,用变换分析法就可以分化。因此,转换生成语法有助于把语法研究引向深入化,提示更多的语法规律。同时,转换生成语法框架下的EPP原则、题元理论等对找到句子的主语、动作的实施者或者接受者是非常有效的操作手段。
(二)局限
1.不能解释造成歧义的原因。变换分析法虽然对于歧义句有很强的化解作用,但并不能解释造成歧义的原因,如上述的例子“院墙外修着马路”为什么内部会有不同的语义关系?为什么能做两种不同的变换?这就需要借助语义特征分析法分析。
2.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歧义结构。所有的歧义句都可以通过转换生成语法变为不同的句式,但如果句子的歧义是由结构层次引起的,用层次分析法来分析就更高效简约。如:打死敌人的队长。(1)打死/敌人的队长。(2)打死敌人的/队长。(1)是动宾结构,(2)是定中结构,歧义的消解一目了然。但如果用变换分析法,分析程序就会复杂的多。
五、总结
虽然存在局限性,但转换规则在跨越时空的今时今地仍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一个阶段所出现的新的理论逻辑与思想都值得我们发现其闪光点和创新之处,并将其运用到现代汉语的研究中去。诚如陆俭明先生所言: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和认识我们存在的缺憾和不足,有的甚至很严重。为了开创辉煌的未来,我们要有问题意识、理论意识,更要有未来意识。
参考文献:
[1]陆俭明.要有问题意识,更要有未来意识[A]2019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2019.1.20
[2]邵敬敏.关于歧义结构的探讨[A]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C]北京:语文出版社,1987
[3]宋彦云.现代汉语歧义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4]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邵敬敏.汉语语法专题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3
[6]蔡国妹.语义结构歧义格式“除了+N1,N2+最/也+V+N3”的制约和分化[J]闽江学院学报.2005(6)
[7]蔡国妹.语义结构歧义格式“N1+N2”的制约与分化[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1)
[8]戴黎刚.现代汉语歧义研究综述[J]北方论丛,2004(3)
[9]黄国营.现代汉语的歧义短语[J]语言研究,1985(1)
[10]李汉威.运用三个平面的理论研究现代汉语歧义现象[J]江汉大学学报,2001(1)
[11]李汉威.现代汉语的歧义结构及分化手段[J]汉江大学学报1990(2)
[12]李科凤.略论转换生成语法在现代汉语歧义句中的运用[J]外语研究,2006(3)
[13]林燕,徐兴胜.转换生成语法框架下的汉语歧义句研究,河北北方学院学报[J]2011(4)
[14]刘云峰.格式歧义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须学报,2004(1)
[15]欧阳妃.转换生成语法对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分[J]安徽文学,2009(3)
[16]欧阳寿荪.歧义和结构[J]江西大学学报,1983(2)
[17]任芝鍈.歧义结构试析[J]杭州大学学报,1986(4)
[18]邵敬敏.关于“在黑板上写字”句式分化和变换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3)
[19]邵敬敏.歧义分化方法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1)
[20]施发笔.歧义和多义的区别性特征及其转化[J]新疆大学学报,2005(2)
[21]王艳.转换生成语法在汉语歧义句中的运用,黑龙江科技信息[J]2007(9)
[22]文炼.论语法学中“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J]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60(2)
[23]吴葆棠.现代汉语词组歧义现象初探[J]延边大学学报,1979(1)
[24]徐仲华.汉语书面语言歧义现象距离[J]中国语文,1979(5)
[25]尤庆学.汉语歧义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1(4)
[26]张大强.转换生成语法与汉语歧义句的分析[J]安徽文学,2009(3)
[27]朱德熙.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J]中国语文,1980(2)
[28]朱德熙.论句法结构[J]中国语文,1962(8、9)
[29]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