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在四川:一部特色鲜明的影像志

    刘迅

    长征故事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故事,长征精神是最值得弘扬的中国精神。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和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等六家单位联合出品,并由四川省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四川省电影家协会等七家单位联合摄制的十集电视文献纪录片《红旗漫卷西风》,以实景拍摄与视听资料相结合的镜头表现和宏大叙事与个人口述为互补的纪录方式,讲述了发生在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展开了一幅可歌可泣的红军长征的历史画卷。作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献礼片,出品人和创作者的用心自不必说,其在立意构思和叙事结构的创新、客观纪实与主体意识的表达、视听语言及影像资料的运用等方面也是别出心裁,匠心独运。更为重要的是,与以往同类题材的影视作品相比较,该片无论是在历史文献的梳理和思想内涵的挖掘还是在纪录片创作的理念更新和创新探索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可以说,这是近年来我国红军长征题材的影视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纪录片,也是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方面做得较为成功的一部特色鲜明的纪录艺术佳作。

    一、 立意高远,在同类题材的纪录片创作中独辟蹊径

    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影响巨大,其对人类进步事业的推动也有目共睹。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不仅说明了长征对于中国革命胜利的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无数事实已经证明,长征对于世界上劳苦大众谋求解放的道路也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经验和借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所经历的长征道路以血与火的英勇壮举和伟大实践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历史功勋,也昭示了进步力量为全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的奋斗之途。当今,我们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进行着新的长征,因此,从红军长征故事中汲取精神营养,从红军长征精神中凝聚前进力量,更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和民族团结的需要。继续挖掘和传播红军长征的故事及其内涵,无论是着眼于现实,还是面向未来都毋庸置疑地具备了与时俱进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特别是在新媒体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猛烈撞击的现实背景下,回顾那段真实的历史,如实讲述当年的故事,发掘保存红色的记忆,正确解读长征的精神,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回顾历史、还原视听更是纪录片创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正是基于这样的创作自觉和价值追求,《红旗漫卷西风》从创作之初就有了较高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并且在实际的创作中被付诸实践。

    作为纪录片,《红旗漫卷西风》的任务当然是客观纪录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因此,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功能价值就直接体现在对历史事实或具体事件的视听实录上,这在纪录片理论中被表述为纪实性原则。《红旗漫卷西风》首先秉承了这一原则。然而,如何在坚守纪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对题材进行非同凡响的开掘和特色鲜明的呈现却是所有纪录片创新的根本途径,也是历史文献纪录片凸显于其它同类题材紀录片的价值所在,更是有责任担当的纪录片创作者永恒的追求,难能可贵的是《红旗漫卷西风》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影片不仅仅是将当年红军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耳熟能详的故事原原本本地重新述说一遍,也不单单是把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挖野菜、吃皮鞋的艰难困苦悲壮动情地复述一盘,而是站在新的时代的交汇点上,注目于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跨越,在还原史实的基础上,将真实地点的实景拍摄和影视资料的情景演绎相结合,将翔实精辟的文献解说与专家学者的分析解读相联系,加上红军将士生前的讲述和红军后代的采访实录,让人们在深情回望革命历程的同时,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了红军长征对于中国革命以致世界革命的特殊意义。

    众所周知,纪录片以真实性为生存之本,要求所纪录的一切都“非虚构”。然而,拍摄历史文献纪录片最大的难点却在于很多事物都已时过境迁,“非虚构”本身就成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处理好这一对“虚”与“实”的矛盾就成了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所以,所有纪录片创作者都力图处理好这一关系。这在《红旗漫卷西风》的纪录和叙事中显而易见,并且随处可鉴。在影片中贯穿始终的是一条独辟蹊径的创作思路,创作者在严格遵循纪录片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采用文字解说为主、画面展示为辅、采访讲述为补的方式,将大量客观的纪实性镜头与鲜明的主体性表达相交织,并将实地实景拍摄、纪念场馆拍摄、革命文物拍摄、讲述人物拍摄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共同汇聚成了一部影像化的关于红军长征的珍贵历史文献。影片正是基于这一别开生面的艺术处理和多样化的纪录手段,在确保纪录片对于历史的真实性还原的同时,通过实景拍摄的画面和当事人及其后代的讲述,加上专家评点,既让人们真切聆听到了长征路上许多闻所未闻的故事,又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了红军传统的世代传承,同时,也使人们深刻地领悟到了长征精神的历史跨越感和时代契合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还不止一次地引用了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的观点来佐证阐释长征中的某些事件甚至某个细节,使得影片对长征的纪录不止有单一的本位视角,随着他位视角的介入让长征故事的讲述变得更加多维、完整和全面,而解说词中对于长征有关事件和事物的分析评价也被提升到了整个人类的价值认知层面上,这对于长征精神的弘扬无疑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并起到更为广泛有效的宣传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可以说这部影片既是一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宣传片,也是一部有着丰富历史资料和人文内涵的纪录片,还是一部有着较强学术性和参考价值的文献片。也就是说,它不同于以往一般意义上的单纯用于宣传的专题片,而是一部纪录红军长征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事实的,伴随着科学的历史分析,蕴含着厚重的文献价值,并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和多重功能意义的影像化的“活档案”“活教材”。

    二、 聚焦四川,在历史文献纪录片中凸显地域文化特色

    通常而言,历史文献纪录片的纪录功能,主要是挖掘历史上已经发生的事实真相及其意义。由于红军长征这一选题早已被先行者挖掘了很多遍,而绝大多数关于长征题材的纪录片一般都关注于这一路上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以及红军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因此,要想出新就必须发前人之所未见,而这本身也是历史文献纪录片的价值体现。值得肯定的是,《红旗漫卷西风》的创作者非同寻常的眼光,他们使长征故事的讲述又有了新的内容和色彩。事实上,这部纪录片的另一大亮点正是在于从红军长征全景式画卷的展示中聚焦于四川境内的史实纪录,着力显现出了鲜明的四川地域特色。影片的副标题就直白地表述为“红军长征在四川”,由此可见作者特色化的创作意图及其所追求的作品的独创性。虽然影片的整体架构仍然遵循了已有历史定论的红军长征的行军路线图,但是,其叙事的角度却紧紧围绕红军三大主力在四川地域内的军事行动和政治斗争来展开,显然这是创作者的刻意为之。历时两年的长征,红一、红二方面军分别在四川辗转了4个月和3个月,红四方面军则在四川坚守了17个月,可以说四川的革命力量为红军长征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红军三大主力分别在四川境内的英勇奋战也为他们全体会师北上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因此,把对红军长征的回顾与缅怀聚焦于四川篇章来展现有着充实的历史依据和特殊的文献价值。对此,《红旗漫卷西风》作了充分的呈现。其中,《彝海结盟》堪称全片的华彩乐章之一,其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交相辉映,不仅影像色彩斑斓,而且讲述丰富多彩,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为盟,这一事件中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被更为详尽地展现出来。其实,像这样出彩的章节在影片中几乎俯拾皆是。《川陕苏区》和《强渡嘉陵》纪录了红四方面军在自身的建设发展中严格执行中央的决定,积极配合中央红军的行动方面的作为和功绩;《夹金风雪》和《血沃红原》着重讲述了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胜利会师后继续北上的艰难历程和英勇牺牲,以及党中央为维护红军团结进行的艰苦努力和同张国焘分裂主义路线所作的坚决斗争;而《转战康巴》和《会师甘孜》则主要纪录了红四方面军在川内与敌周旋以及与红二方面军在甘孜会师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和故事。纵观全片,可以说创作者是以独特的地域时空集中而全面地展示了红军长征在四川的英雄业绩,并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诠释了红军长征的崇高精神和伟大意义,或者说让我们更为清晰完整地看到了四川篇章的红军长征胜利史。

    三、 往事新说,较之同类题材的纪录片更具新意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纪录片艺术就是讲故事的艺术。如果讲一个没有人听说过的故事就会有新鲜感而吸引人,而要将一个人们早已熟悉的故事继续让人听得津津有味就必须在讲述技巧上狠下功夫。由于红军长征是整整一代人难以忘怀的红色记忆,再度讲述就必须深入挖掘其中鲜为人知的故事,或者对已知的故事在叙事技巧上进行陌生化处理,从而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正是基于这一创作理念和创意设计,《红旗漫卷西风》在叙事策略和技巧上也作了大胆探索和突破,一改过去简单的画面加解说的“形象化政论”的模式,而采用了一种新颖的述说方法,即大事件中套着小故事,实地拍摄配合着知情者采访,文字解说结合专家点评,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关于红军长征的信息量和影片的可视性,而且在故事讲述和视听语言的运用上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新实践。在对整个影片的用心谋划和精心构思的过程中,一方面,创作者除了按照文理逻辑法使用大量解说词将众多的文献资料和影像资料组织起来之外,其中还穿插了对数十位当事人或其后代的口述实录,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的访谈讲解,使得曾经听说过的故事更加丰满,也使没有听说过的故事得以面世,更使这些故事背后的内涵意义得到了深刻揭示和正确解读,从而突出了“口述历史”的功能价值。同时,在整个影片的叙事流程中,创作者还有意识地将有关人物的访谈打散重组,不仅确保叙事逻辑更加严密,而且也避免了大段解说的冗长拖沓。特别是对同一个历史事件或同一个人物故事的讲述,创作者导入传播学原理和叙事学方法,采取在不同的纪录时空中有变化的重复的叙事策略,不仅强化了受众心理的主观体验,而且实现了互文见义的客观纪录。另一方面,注重抽象说理的具象表达和充分发挥影视语言的特长在增强影片的可视性方面的独特作用也是该片的成功之处。《红旗漫卷西风》的每一集开头,都是从某个真实的物件或某个具体的故事说起,然后逐步展开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述评。其间,每涉及到某个人物或某句话的出处时,总会配以珍贵的人物图片或是在实物展示的同时采用影视特殊技术加以各种标注,这种严谨而细致的呈现方式不仅极大地充实了影片的直观性,而且以影像志的纪录手段豐富了影片的文献性。而影片在声画的设计和影视语言的运用方面也颇具匠心,那些极富动感和张力的镜头做到了虚实相映,其大写意的空镜头和寻觅般的运镜方式,在对红军当年走过的道路给予实景展示的同时,也有效地配合了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认识高度的解说词和专家访谈,并辅之以贴切的音乐和音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了预期的传播效果和审美效果。

    总之,《红旗漫卷西风》作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一份厚礼,以鲜明的特色彰显了突出的思想性、文献性和艺术性,在创作上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然而,它的意义又绝不仅仅于此。当我们处在需要凝聚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新的历史关口,这部纪录片所弘扬的长征精神的主旋律必将在神州大地上再次奏响,并将继续激励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人们在新长征路上高歌猛进!

相关文章!
  • 音乐专业学生艺术实践考核模式

    刘冬【摘 要】在众多的表演形式中,声乐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简单的几个音符在音乐家的手中将会被赋予生命,使其如清澈的泉水,沐浴着听众的

  • 林恒作品

    作者简介:林恒,廣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指导老师:王邻霖,硕士研究生,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教师。

  • 信息技术在化妆专业教学中的应

    摘 要:化妆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专业,在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意能力的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娴熟的化妆技术,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