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程模式的资源共享课建设探讨
余毅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便捷移动式学习日益成为学习者新的需求,微课程在此背景下产生。本文针对微课程如何设计和制作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资源共享课建设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并针对微课程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微课程;微课;资源共享课;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5-0034-02
引言
微课程是基于一门学科或课程的某个重要的专题(或某个单元、主题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系列微课(微型化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微课与传统视频课的最大区别是它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体现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具有课程时间短,知识粒度小的特点,非常符合当前人们生活节奏快,学习时间地点不限的特点,同时也符合人们的学习曲线。新个性化教育应该是新技术支持下让所有学习者都能得到适合的个性化教育,因此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也应该关注到学习者阅读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快捷、随时、随地、随身),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和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程”由于具有多媒体化和微型化的特色必将成为高校视频课程资源建设的新模式。
本文针对微课程如何设计和制作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资源共享课建设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一、微课程设计
一个微课只能阐释某一知识点,学生要学到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必须以若干节微课组成专题式或主题式相对完整的微课程。微课程是微课发展的高阶阶段,要把一门课做成微课程工程量很大,如果能把微课程真正应用于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中来,和云教育服务平台相结合,真正在教学中用起来,实现颠倒课堂,才能给教学改革带来真正的变革。
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采用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思路、工学结合的课程特征、以精炼、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系列微课来展现课程内容,把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有机结合是摆在资源共享课建设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对于教师而言,由于微课程最终是面向学生的,所以在设计和制作的时候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要体现以“学生为本,面向学生,为了学生学习”的教学思想。教学形式和手段可以多样化,没有规定的,原则只有一个:是否能让老师讲得更生动,是否能让学生学得更有效.
要正确辨证处理“微”与“全”,“小”与“大”,的关系,碎片化是形式,完整化系统化是目的。微课程不是一节课,它是为了适应现代人学习需求和网络传播对传统课程重新设计编排,所以在设计之初要对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化分类研究,推动知识的系统化呈现,便于学习者搜索和快速查询。一个微课以简明形象的方式介绍清楚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由于多个微课呈现出系统化,实际效果并不慢。
在微课程的设计上,教学本身的技巧不应该是重点展示的对象,内容才是王道,好的微课突出“学习”的过程,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图片、视频能吸引到学习者,进入课程后,再涉及专业上的内容,同时也不要受制于教材,现在的教材纸质载体的约束更像是知识体系的说明,并不太在乎如何吸引学习者,如何更好地诠释知识,如何引导学习者深入探究。在微课程的设计上要超越教材,多讲故事,多联系实际,把握精髓,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喜欢上微课程!
二、微课的制作
微课强调便捷和实用,能解决问题就是好微课。因此作为微课程的载体微课视频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制作,比较平民化。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尽量根据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高标准来制作。
不同专业课程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于课程的理解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也直接决定着根据具体的微课内容和教学方式(如讲授类、问答类、讨论类、实训类等),选择合适的拍摄制作方式,目前主要外拍式(摄像机拍摄、数码手机拍摄)、内录式(录屏软件录制、运用Flash等专用软件制作、用IPAD录制)、和混合式(录播教室录制)三种。用摄像方式为主的外拍式制作微课比较适合文科类课程,因为近景拍摄时声像效果俱佳,便于展示老师的教学风采。采用录屏软件为主的内录式制作微课更适合于软件操作类课程,这种制作方式则便于展示整个教学内容和实践操作过程。混合使用上述两种方式制作微课为混合式,它集合了上述两种制作方式的优点,并可以灵活根据授课内容选择摄像为主,录屏为辅或者录屏为主、摄像为辅,能充分展示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非常适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资源的制作,但这种制作方法制作条件比较苛刻,后期剪辑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制作成本较高。
微课程制作的操作技术细节上,也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摄像的时候,由于摄像机测光系统的原因,同时拍摄清楚教学投影和教师形象比较困难,此时可以采用多机位进行拍摄,分别对教学投影和教师本身中近景拍摄,后期非线性编辑时在进行镜头的组接,当然也可以采用全景式电子白板授课可以保证拍摄质量,目前很多商业教育机构多采用。另外录音尽量用领夹式无线专业话筒,它的频段几乎不受外部噪音和其他无线系统的干扰,拾音质量高,能保证声音的高保真。后期视频编辑时候,镜头内容要符合视觉习惯和思维规律、镜头类型要符合视频主题和内容需要、视频技术要符合规范要求和表现清楚,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加字幕。对于授课教师来讲录制时候要做好充分准备,由于微课程的授课对象也包括视频的观看者,授课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把镜头当作学生,注重目光交流。
三、微课程建设的建议
微课程的建设,无论从特色资源建设来说,还是深化课程与教学的全方位变革,提升教学质量目的而言,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非一朝一夕所能企及。因此。对微课程建设的未来发展,要做好以下三点:
1.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推进微课程建设时应该大力开展微课培训,研究制定激励机制
微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许多老师对何为微课、如何制作微课还是非常陌生。学校要大力开展相关的培训,让老师们迅速掌握微课制作的方法与技术,体会到微课程的开发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并且要将微课的建设纳入到课程建设体系中去,要在教师的各类评聘中建立关联机制。在加强微课的实践与应用的同时对于优秀的微课程注重宣传推广。
2.作为教师需要换位思考,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需求
能熟练把握课程知识,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体系,重组教学内容,在具体教学上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工具与技巧,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知识讲解清楚,在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上可以采用团队开发,体系开发,课题化开发的方式,在应用上让微课程融入教师的日常教学中,由教师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3.资源共享课和微课程最主要的价值在分享
单纯的微课程资源必须向“在线课程”(学习环境)进化,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必然需要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流程相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变革。
四、结束语
微课程在教育领域崭露头角,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建设方式已初见成效,但还不成熟与完善,这有待于更多的理论研究支持和实践经验的归纳,只有教师在进行课程资源建设时候积极开发微课程并应用到教学中,不断的总结完善,才能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微课程模式在资源共享课建设中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梁乐明.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
[2]张怀南,杨成.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6).
[3]岑健林,胡铁生.微课:数字化教学资源新形式[J].教育信息技术,2013(4).
[4]张志宏.微课: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0).
(编辑:杨馥红)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便捷移动式学习日益成为学习者新的需求,微课程在此背景下产生。本文针对微课程如何设计和制作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资源共享课建设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并针对微课程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微课程;微课;资源共享课;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5-0034-02
引言
微课程是基于一门学科或课程的某个重要的专题(或某个单元、主题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系列微课(微型化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微课与传统视频课的最大区别是它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体现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具有课程时间短,知识粒度小的特点,非常符合当前人们生活节奏快,学习时间地点不限的特点,同时也符合人们的学习曲线。新个性化教育应该是新技术支持下让所有学习者都能得到适合的个性化教育,因此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也应该关注到学习者阅读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快捷、随时、随地、随身),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和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程”由于具有多媒体化和微型化的特色必将成为高校视频课程资源建设的新模式。
本文针对微课程如何设计和制作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资源共享课建设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一、微课程设计
一个微课只能阐释某一知识点,学生要学到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必须以若干节微课组成专题式或主题式相对完整的微课程。微课程是微课发展的高阶阶段,要把一门课做成微课程工程量很大,如果能把微课程真正应用于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中来,和云教育服务平台相结合,真正在教学中用起来,实现颠倒课堂,才能给教学改革带来真正的变革。
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采用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思路、工学结合的课程特征、以精炼、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系列微课来展现课程内容,把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有机结合是摆在资源共享课建设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对于教师而言,由于微课程最终是面向学生的,所以在设计和制作的时候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要体现以“学生为本,面向学生,为了学生学习”的教学思想。教学形式和手段可以多样化,没有规定的,原则只有一个:是否能让老师讲得更生动,是否能让学生学得更有效.
要正确辨证处理“微”与“全”,“小”与“大”,的关系,碎片化是形式,完整化系统化是目的。微课程不是一节课,它是为了适应现代人学习需求和网络传播对传统课程重新设计编排,所以在设计之初要对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化分类研究,推动知识的系统化呈现,便于学习者搜索和快速查询。一个微课以简明形象的方式介绍清楚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由于多个微课呈现出系统化,实际效果并不慢。
在微课程的设计上,教学本身的技巧不应该是重点展示的对象,内容才是王道,好的微课突出“学习”的过程,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图片、视频能吸引到学习者,进入课程后,再涉及专业上的内容,同时也不要受制于教材,现在的教材纸质载体的约束更像是知识体系的说明,并不太在乎如何吸引学习者,如何更好地诠释知识,如何引导学习者深入探究。在微课程的设计上要超越教材,多讲故事,多联系实际,把握精髓,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喜欢上微课程!
二、微课的制作
微课强调便捷和实用,能解决问题就是好微课。因此作为微课程的载体微课视频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制作,比较平民化。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尽量根据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高标准来制作。
不同专业课程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于课程的理解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也直接决定着根据具体的微课内容和教学方式(如讲授类、问答类、讨论类、实训类等),选择合适的拍摄制作方式,目前主要外拍式(摄像机拍摄、数码手机拍摄)、内录式(录屏软件录制、运用Flash等专用软件制作、用IPAD录制)、和混合式(录播教室录制)三种。用摄像方式为主的外拍式制作微课比较适合文科类课程,因为近景拍摄时声像效果俱佳,便于展示老师的教学风采。采用录屏软件为主的内录式制作微课更适合于软件操作类课程,这种制作方式则便于展示整个教学内容和实践操作过程。混合使用上述两种方式制作微课为混合式,它集合了上述两种制作方式的优点,并可以灵活根据授课内容选择摄像为主,录屏为辅或者录屏为主、摄像为辅,能充分展示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非常适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资源的制作,但这种制作方法制作条件比较苛刻,后期剪辑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制作成本较高。
微课程制作的操作技术细节上,也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摄像的时候,由于摄像机测光系统的原因,同时拍摄清楚教学投影和教师形象比较困难,此时可以采用多机位进行拍摄,分别对教学投影和教师本身中近景拍摄,后期非线性编辑时在进行镜头的组接,当然也可以采用全景式电子白板授课可以保证拍摄质量,目前很多商业教育机构多采用。另外录音尽量用领夹式无线专业话筒,它的频段几乎不受外部噪音和其他无线系统的干扰,拾音质量高,能保证声音的高保真。后期视频编辑时候,镜头内容要符合视觉习惯和思维规律、镜头类型要符合视频主题和内容需要、视频技术要符合规范要求和表现清楚,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加字幕。对于授课教师来讲录制时候要做好充分准备,由于微课程的授课对象也包括视频的观看者,授课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把镜头当作学生,注重目光交流。
三、微课程建设的建议
微课程的建设,无论从特色资源建设来说,还是深化课程与教学的全方位变革,提升教学质量目的而言,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非一朝一夕所能企及。因此。对微课程建设的未来发展,要做好以下三点:
1.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推进微课程建设时应该大力开展微课培训,研究制定激励机制
微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许多老师对何为微课、如何制作微课还是非常陌生。学校要大力开展相关的培训,让老师们迅速掌握微课制作的方法与技术,体会到微课程的开发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并且要将微课的建设纳入到课程建设体系中去,要在教师的各类评聘中建立关联机制。在加强微课的实践与应用的同时对于优秀的微课程注重宣传推广。
2.作为教师需要换位思考,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需求
能熟练把握课程知识,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体系,重组教学内容,在具体教学上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工具与技巧,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知识讲解清楚,在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上可以采用团队开发,体系开发,课题化开发的方式,在应用上让微课程融入教师的日常教学中,由教师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3.资源共享课和微课程最主要的价值在分享
单纯的微课程资源必须向“在线课程”(学习环境)进化,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必然需要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流程相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变革。
四、结束语
微课程在教育领域崭露头角,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建设方式已初见成效,但还不成熟与完善,这有待于更多的理论研究支持和实践经验的归纳,只有教师在进行课程资源建设时候积极开发微课程并应用到教学中,不断的总结完善,才能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微课程模式在资源共享课建设中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梁乐明.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
[2]张怀南,杨成.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6).
[3]岑健林,胡铁生.微课:数字化教学资源新形式[J].教育信息技术,2013(4).
[4]张志宏.微课: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0).
(编辑:杨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