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学写作教学的回归
摘要:在长期的语文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中,中学文学写作教学始终存在缺失现象。这种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文学写作概念层次认识不清,许多教师认为写作课不是培养作家的,因而缺少对文学写作的重视。文章重点探讨促使中学文学写作教学回归的途径。
关键词:文学写作;缺失;回归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写作教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然而,文学写作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存在严重缺失现象。“一方面,语文科的文学教学并不把文学写作包括在内,这几乎形成了对文学教学认识上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中小学的‘文学教学专指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另一方面,写作教学又不把文学写作训练包含在内,所提倡的是实用的‘普通文写作。”[1]正因如此,文学写作一直无处安身。那么,文学写作是否可教?教什么?怎么教?这些问题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点。
在文学写作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容易把文学写作与文学创作混为一谈,认为“写作课的目的不是培养作家”,这一误解导致了文学写作不可教论的出现,成为语文教师抛弃文学写作训练的重要原因。叶黎明老师从写作主体和旨趣出发,对文学写作进行层次区分。她认为:“文学创作是作家以文学语言为工具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文学写作指的是大众以感性的、文学化的语言和表现方式进行以表达个人的情绪与情感为主的写作活动。”[2]对于学生而言,文学写作“则是特指学生在学校教育的情境中,通过几种文学体裁的系统、科学、规范地训练,达到特定的语言教学和文学教育目的。”[3]可见,文学写作并非是不可教的。学生可以从模仿开始,形成开放的话语和思维逻辑,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在阅读中积累,在生活中感悟,逐渐由文学写作过渡到文学创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文学写作的教学。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唤醒自然洒脱的本心
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表现的是写作者内在的个性情感体验,它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生活的影射,并与其他文本存在着互涉关系,完全抽离于现实生活的作品是不存在的。所以,文学写作灵感的产生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人生的体验,更需要从广泛阅读大量文学作品中去顿悟。
(一) 观察生活,体味人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文学作品脱离于生活,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观察生活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要求学生凭借一定的认知经验,调动各种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有意识的感知活动。
在文学写作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趣味,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总不乏有新奇的或令人感动的事情发生,在不知不觉中刺激着学生的内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强烈深刻的情绪体验往往能够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把生活中一刹那的情感记录下来,日后便会成为文学写作的重要素材。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在观察过程中,按照时间、空间不同顺序,仰视、俯视不同角度,调动嗅觉、触觉等不同感官,进行全面细致地观察,抓住事物的细节特征,从平常琐事中挖掘写作亮点。
(二) 广泛阅读,活学活用
观察和体验生活是文学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阅读文学作品同样是摄取写作材料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了丰富学生的文学写作素材,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课内的文学阅读教学中,注重从文学角度分析鉴赏文本,即语文课应当讲出“语文味”,应当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的阅读到文学写作的有效迁移。二是课外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分层次地阅读大量文学作品。对于初级写作者来说,多读整本的文学作品,包括古今中外各种体裁和题材的文学著作,并做必要的读书笔记。许多文学大家提到,要写好一个人物,必须要积累几个、几十个甚至是几百个人物的素材资料,然后才能提炼出典型的文学艺术形象。在长期的课内与课外阅读的熏陶下,学生逐渐养成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才能积淀丰厚的文学底蕴。
二、“领异标新二月花”:孕育个性鲜明的心智
创造性想象和独特的审美能力对于文学写作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可以使相互间没有联系的生活现象或人物情节融合于一体,形成完善的写作构思和个性鲜明的写作特点。所以,这两种品质的塑造过程就是培养文学写作素养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处于不断建构和发展之中。
(一)创造性想象
在写作思维方面,应用写作强调的是抽象逻辑思维,而文学写作它是以形象思维为核心,与人的认知经验有关,表现喜怒哀乐的情感活动。形象思维所获得的创造性成果少不了想象,其中再造想象和创造性想象是文学写作的基础。再造想象是主体在经验记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现客观事物的表象;创造性想象則不只是再现已有的物象,而且能够创造出新的形象。所以,对于文学写作来说,既要培养学生再造性想象的能力,又要提高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阶段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日益占据优势地位,学生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显露出才华。学生对过去的感知、记忆、情绪等材料储备越丰富,那么其创造性想象就越活跃。
(二)独特审美力
不同题材样式的文学作品在内容、语言、结构方面都独具特色,每一种文体都有一种形式规范,每一种形式规范都包含着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蕴。当主体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和体验处于观照欣赏的状态,并引起赏心悦目的愉悦感时,就是审美。
在文学写作教学过程中,日常的审美实践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审美经验,而这些审美经验又不断加深着审美修养的积淀,激发学生的审美愿望和需要,进而流露于文学写作之中。审美体验的获得,首先,需要刺激学生的审美感官,形成审美感知。写作主体不仅要用眼睛欣赏景色的美、用耳朵感受声音的美,而且要调动触觉、嗅觉全面感受观察对象,引起审美主体精神上的美感。其次,审美主体要保持一定的审美心境。对于同样一个审美对象,由于心情的不同,产生的美感也就有所差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说明一个人心境的变化,能强化五官的感受力,还可以引起独特的审美感受。这种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不同的审美体验,领悟到生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使学生获得一种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超越。
三、“一字非工未肯休”:锤炼含蓄隽永的言辞
品味修改文章是文学写作教学必不可缺少的环节。叶圣陶先生在《和教师谈写作》一文中,提到“修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从表面看,自然是检查写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不妥当的地方,如果有,就把它改妥当。”[4]对文字的修改,其实就是对语言的一种锤炼。
含蓄隽永是文学语言的一大特点,而这一语言风格特点的形成离不开对文章的反复推敲。正如王安石一诗“春风又绿江南岸”,着一“绿”字,意蕴非凡,使全诗的意境得到升华。文章的修改和用词的斟酌,不仅要用眼睛看,而且需要用嘴巴念出来。写作者在反复地默念揣摩下,凭借着已有的语感和语言积累,及时发现不妥当的地方,找到合适的词语或句式进行增删替换。文章语言有了优美含蓄、深刻隽永的风格特点,文章才具有文学味,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所以,在文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推敲修改文章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准确规范地使用语言。
文学写作既不同于应试作文,又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有所区别。应试作文以议论文和记叙文为主要文体,趋向模式化和功利化;文学创作则注重灵感的激发,对语言、结构、内容等方面要求较高。虽然文学写作教学不以培养作家和诗人为目的,但是,文学写作是学生情绪情感的自由表达,最能够体现学生个性气质和自然本心,文学写作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提高学生其他类文章的写作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释:
[1][2][3]叶黎明.文学写作的意义—对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观察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07,(5).
[4]叶圣陶.叶圣陶讲作文[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90.
作者简介: 于璐(1990— ),女,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