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三塘湖煤炭矿区条湖勘查区煤层对比方法浅析
赵正威+李万军+郭薇
摘要:通过煤层对比研究,从而了解本区沉积关系、岩层厚度的变化、岩相岩性变化;研究煤层的分布、厚度、结构及煤质变化;进行煤层评价;详细的研究地质构造;计算煤炭资源/储量等。
关键词:煤层;对比;标志层
引言:条湖勘查区位于三塘湖盆地条湖凹陷西北部,含煤41层,自上而下编号为1- 51号,其中1- 2号为西山窑组上段,3- 22号为西山窑组下段,25- 30号煤层为八道湾组上段,39- 51号为八道湾组下段。
1.对比方法、依据
根据煤层自身的特征(厚度、结构)、煤层组合特征、煤层间距特征、煤质特征、岩性特征、测井曲线物性反映特征、地震反射波对比追踪等进行对比。
1.1 煤层自身(厚度、结构)特征。9煤:为全区发育的较稳定煤层,层厚特厚-中厚,煤层结构变化不大,夹矸岩性较统一;可采面积广,煤层顶底板岩性变化较小。20煤:为全区发育的较稳定煤层,层厚特厚-中厚,煤层结构变化不大,为简单-较简单,夹矸岩性较统一;可采面积广,煤层顶底板岩性变化较小。
1.2 煤层组合特征。1- 2煤组:由1- 2层薄煤层组成,该煤组内煤层间距较小,与下煤组间距大,间距较稳定,层位较稳定;8- 20煤组:该煤组内煤层间距小且稳定,自9煤至20煤间距一般为100- 120米,与下煤组间距大,一般为180- 200米,层位较稳定;25- 30煤组:该煤组内间距较小,与下煤组间距大,层位较稳定;综上所述,该区煤层有一定的组合特征,基本控制了各煤层(组)的相对区间。
1.3 厚-特厚煤层的稳定性。9号煤层全区发育,平均厚度8.95m,在西山窑组下段中煤层厚度较突出,且位置处于该煤组顶部,易于对比区分;20号煤层全区发育,平均厚度4.35m,在西山窑组下段中煤层厚度较突出,,且位置处于该煤组底部,与9煤间距较稳定,易于对比区分;27煤在区内西北部发育较稳定,平均厚度3.58m,在八道湾组上段煤层中较易对比区分。上述厚、特厚标志性煤层的特殊层位控制了全区煤层对比的骨架,使其间的煤层对比范围缩小。
1.4 煤层间距特征。各煤层组之间的间距较大,1- 2煤组与8- 20煤组间距一般在150米以上,8- 20煤组与25- 30煤组间距一般在180- 200米左右;煤层组内煤层间距较小,一般在5- 30米。
1.5 煤质特征。8- 20号煤条湖区西部为半暗型煤,煤类以不粘煤为主,东部为半亮型煤,煤类以长焰煤为主。25- 30煤主要为半亮型煤,煤类为长焰煤。39- 51煤组主要为半亮型煤,煤类为长焰煤。
1.6 岩性特征。区内含煤地层为西山窑组和八道湾组,沉积旋回特征较明显。西山窑组下段20煤组下部20- 40m为一套水平层理发育明显的巨厚岩层(粉细砂岩与泥岩互层),是确定20煤底界较明显的标志层。西山窑组下段上部为一套正粒序砂岩,沉积旋回明显;9煤上部含一套巨厚层砂砾岩,是确定9煤上界较明显的标志层。上述岩性特征极其变化规律较明显,尤其特征明显的岩性是煤层对比的重要标志层。
1.7 测井曲线物性反映特征。主要选用了密度(DEN)、自然伽玛(GR)、视电阻率(NR)作为对比曲线,本区以9煤作为标志层,此标志层在全区出现较全,其厚度较为稳定,GGS(短源距)、GGL(长源距)、GR(自然伽马)均以块状形态为主,峰面较为平整,部分钻孔有1- 2个倒齿,LL3(三测向电阻率)以山峰状为主。根据以上特征,从测井曲线中对标志层进行确定,其它煤层与9煤标志层进行对比分析,就比较容易逐一确定(见图1)。
1.8 地震反射波对比追踪
1、地震波组的标定。地震反射波地质属性的标定首先利用钻孔的声波测井曲线,制作人工合成记录,与时间剖面上对应时间深度处的反射波进行波阻特征对比,确定钻孔对应处的煤层反射波的地质属性。
2、煤层波组的对比追踪。对目的层反射波进行对比追踪,确保层位对比追踪正确,除利用各测线的时间剖面外,并且充分利用解释系统多种显示功能,如变密度、波形、波形加变面积的时间剖面,从不同角度充分地认识勘探線剖面特征,使对目的层的解释更加精细准确(见图2)。
2.煤组对比的可靠性评价
选用全区发育的9号煤层作为基准煤层,以局部发育25- 30煤组和2号煤层作为辅助基准煤层进行对比。基准煤层特征明显,层位较稳定,对比结果可靠。
结束语:通过本区煤层自身的特征、煤层组合特征、煤层间距特征、煤质特征、岩性特征、测井曲线物性反映特征、地震反射波地质属性等进行煤层对比,较好的达到了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正威。《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矿区条湖勘查区煤炭详查报告》新疆煤田地质局一六一煤田地质勘探队,2012.6
[2] 付小虎,蒲青。《新疆三塘湖煤田条湖勘查区详查二维地震勘探报告》新疆煤田地质局综合地质勘查队,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