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档案”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优化思考
杨军昌 金畅 张亮
摘要:本文介绍了“海淀档案”微信公眾平台建设简况,从信息推送内容和服务方式两个方面总结了运营特征,结合现状提出了应对发展瓶颈期的“精准、特色、合力、互动”的八字优化方针和相应的对策,以期进一步创新和拓展“海淀档案”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并在档案宣传利用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海淀档案微信档案微信公众平台
一、“海淀档案”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简况
2016年5月,北京市海淀区档案局主动适应大数据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正式开通“海淀档案”微信公众平台。截至2017年11月1日,“海淀档案”作为北京地区第一个开通的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号,订阅人数超过4000人,共发布1092篇文章,阅读量为545513次,点赞数为10265,留言数千条。“海淀档案”2016年度月均WCI值为404.27,在全国档案微信公众号中排名第五,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号中排名第四,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号排名第二。2016年10月,“海淀档案”WCI值月度排名全国第一。WCI为微信传播指数,是对总阅读数、平均阅读数、最高阅读数、总点赞数、平均点赞数和最高点赞数六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通过公式计算出的数值,反映微信整体热度和公众号的发展走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微信平台建设的情况,作为一个2016年5月才开通的微信公众号,“海淀档案”能取得如此骄人成绩,实属不易。
在“海淀档案”发布的文章中,阅读量超过1万次的有5篇,其中《中关村老照片》和《海淀记忆之老虎洞》还分别进入了全国档案微信公众号2016年度热文排行榜TOP10。
二、“海淀档案”微信公众平台特色分析
(一)推送内容丰富,极具地方特色
“海淀档案”在内容推送上,既突出了档案的文化特色,突出社会记忆传承与保护,还凸显了北京特色和海淀特色。
“海淀历史上的今天”栏目为读者呈现海淀区鲜活的历史,强化了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海淀史话”栏目介绍了海淀区风土人情的变迁历史,公主坟、马甸、中关村、昆明湖、海龙电子城等这些耳熟能详“名词”的前世今生,配以老照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勾起了很多老海淀人的回忆,使读者产生了共鸣,纷纷留言互动;“海淀名胜古迹”栏目介绍了海淀区各大著名的景点;“北京记忆”专栏每期发布自1860年以来的北京老照片,展现不同历史时期北京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事件、地点、人物等,使读者跟随着每期的内容纵览北京城的变迁;“海淀三镇·寻踪”栏目通过挖掘馆藏资料,每期介绍清河镇、青龙桥镇、海淀镇三镇中的一个地点或故事。
“海淀档案”微信公众平台通过不同的主题栏目向读者发布具有北京特色和海淀特色的照片、文字、视频等不同类型的信息,既从不同载体形式的档案中展现了北京和海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引起读者共鸣,又实现了档案价值。
(二)服务方式创新,提升用户体验
传统档案服务模式主要是用户到档案馆查询实体档案,容易出现因事先准备不足导致手续不全、跑错路、多跑路的现象。目前,“海淀档案”微信公众平台虽然没有直接提供档案查询服务入口,但是“关于我们”栏目有“海淀区档案馆简介”“档案查阅手续”“阅览须知”“联系我们”“服务方式”等内容,详细介绍了查档时间、查阅手续,并附有海淀区档案馆的地理位置,为用户查档提供了便利。
通过“海淀档案”微信公众平台的留言互动功能,增强了海淀区档案馆与读者的线上线下互动与沟通交流,为用户提供各种方式的档案服务。例如,答复用户关于档案查询与利用、私人档案资料的整理与收集等问题的咨询,开展科研工作者关于微信平台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等。
三、“海淀档案”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优化思考
“海淀档案”微信公众平台上线一年多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创新档案宣传服务利用方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国内其他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相比,在实际运营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何改善订阅人数不高、增长缓慢的现状;如何深入开发平台功能,不断创新档案服务方式;如何在档案类微信公众平台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提升自身影响力;如何探索适合“海淀档案”的运营方式;如何解决微信公众平台电子文件的归档与保存问题;如何利用平台实现档案线上线下宣传工作的有效结合等,都是“海淀档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海淀区档案局提出了应对档案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瓶颈期的“精准、特色、合力、互动”的八字优化方针,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精准”方针及对策
1.提升文章发布质量,增加可读性和耐读性
挖掘海淀文化资源,依靠馆藏推出编研精品,坚持原创,打造高质量文章。原创文章的主要来源,一是依靠馆藏进行档案文献编研,馆藏档案是档案馆最重要的资源,通过数字档案馆建设全文数据库,不断挖掘档案文化价值和社会记忆价值,推出各类编研成果,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发布;二是挖掘海淀历史文化,通过微信公众平台面向社会征集原创作品(文字、照片及文字说明等),经审核后通过平台发布。
2.关注读者需求,定位并挖掘潜在关注人群
“海淀档案”计划今后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开展宣传与推广活动:一是积极利用“国际档案日”“档案开放日”各种专题展览或者是和区政府共同举办的大型活动推广“海淀档案”,大型活动参与人数多,宣传效果比较好;二是在海淀区政务服务大厅、海淀档案馆档案查询利用大厅、电子阅览室和展厅张贴“海淀档案”二维码;三是与海淀区宣传部、文化委、史志办、街镇等单位政务网、微信公众号相结合形成网络联动机制;四是不断完善平台功能,通过微信平台满足用户的各种档案利用服务需求,在方便用户的同时开辟新的档案利用服务渠道。
3.充分运用微信特点,增加内容的可视性
“海淀档案”将充分运用微信特点,采用文字+图片+视频方式,使内容有文有图、有声有影,让用户进一步感受“海淀档案”。首先,在端午、中秋、春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推出语音祝福,让用户感受“北京味儿”,增加趣味,提升用户使用体验,通过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吸引更多用户的兴趣进而关注“海淀档案”。其次,增设语音、视频导览功能,将传统的展览讲解与微信相结合,在档案馆举办专题展览时,观众关注“海淀档案”后,输入展品代码就可以直接听到、看到相关内容介绍,充分满足观众深入了解展品的需求。
(二)“特色”方针及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档案部门一直在行动。海淀区档案局立足海淀特色,挖掘地域文化,如海淀区的皇家文化、京味儿文化和红色文化,擦亮“中关村”金名片,在微信发布中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海淀档案”今后要继续做好、做精这些专栏,把这些栏目做成“海淀档案”微信公众平台品牌栏目,同时继续开创新的品牌栏目,计划推出“海淀教育”和“海淀名人”两个全新专栏。海淀区作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教育大区,“海淀教育”将陆续介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6所高校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二百多
★通讯作者:金畅,E-mail:[email protected]所中小学校;“海淀名人”栏目则会推送与海淀区有关的历史名人的珍贵照片和手迹等。
(三)“合力”方针及对策
一方面,尽可能调动海淀区档案局(馆)内部人才资源,引入专家外脑(资深媒体人、专业运营公司等),运用头脑风暴法,形成团队合力,拓展“海淀档案”微信公众平台的資料来源、主题策划、内容传播和信息留存的方式。另一方面,联合兄弟单位,与其他档案局(馆)和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委、区史志办进行联合推广,矩阵式推送档案信息和海淀文化,扩大宣传覆盖范围。
(四)“互动”方针及对策
一方面,“海淀档案”将通过增加人力或者委托运营公司的方式,实现微信公众平台的实时互动,了解关注者需求,及时调整发布内容,同时开辟档案服务新渠道,提供档案利用咨询服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海淀档案”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方式将由“单向内容推送”转变为“双向互动”,合理利用各种新媒体渠道拓展用户群,扩大用户覆盖面。术业有专攻,“海淀档案”计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运维推广交给专业的微信平台运营公司,由他们提供完整的公众平台推广运营解决方案,而区档案馆则专注于推送内容的设计、制作和平台功能的设计。
另一方面,面向全区117家立档单位和广大档案工作者,“海淀档案”微信公众平台计划增设“服务档案同行”栏目,上传档案管理的要求和通知、职称评审的相关规定、国家和北京市以及相关行业的重要标准、规范、培训信息和相关学术文章,为档案工作者们工作、学习和业务的提升提供帮助。
*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新起点计划项目(Sk102017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陈清云.利用微信平台开展档案宣传与服务的思考—以“苏州档案”微信公众号为例[J].城建档案,2017(1): 89-91.
[2]慈波.在融合共享中激发创新活力——“嘉兴档案”微信平台建设实践侧记[J].浙江档案,2017(2):30-31.
[3]程卫华.“厦门档案”微信平台的创建[J].中国档案, 2015(6):34-35.
[4]何思源,张弛,曲春梅.档案“微”平台发展现状及运营策略研究[J].山东档案,2016(6):6 -10.
作者单位:1.北京市海淀区档案局;2.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