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的大众化演绎

    高蓬榆

    [摘要]美声唱法源于欧洲后传入中国,在声乐领域具有较高的地位和价值。然而中国的美声音乐到今天依然被称为“小众的艺术”,专业内相互欣赏可群众却听不懂,看不懂。实是“曲高和寡”,无法满足大众审美。究其原因是美声唱法没有真正做到大众化的演绎。本文根据自身学习理解提出一些美声唱法大众化的主客观条件,及满足大众审美的演唱应当具备的几点要求。

    [关键词]美声唱法;大众化;艺术审美;流行性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0-0140-02

    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发展于欧洲,拥有着300年上下的悠久历史,并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二三十年代,在以黄友葵、周淑安为代表的艺术家们积极努力的推动宣传下,美声唱法逐渐为声乐界广泛运用,许多经典的美声歌曲应时而生。美声唱法充分地运用了气息的支撑、腔体的共鸣及声音的通畅,能够自如且华丽地演绎古今中外的歌剧咏叹调及不同风格的艺术歌曲,在国内与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并称“三大唱法”,更是声乐教学领域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拥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然而论其大众化的程度,抑或说是其民间的传唱度缺略逊于另外两种唱法。其原因总体上通俗易懂:民族唱法源于华夏而兴于民间,其根脉早已深扎在中国的土壤中;而几乎同时期传入国内的流行唱法凭借其口语化、生活化、旋律简单,朗朗上口等特点,能够更加贴近人心,受人喜爱。那么,美声唱法是否就没有提升自身大众化的空间了呢?我们在学习和演唱美声歌曲时又有哪些方法来顺应时代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趋势呢?以下是个人学习总结的几方面的观点和看法。

    一、歌唱思维的引导及转变

    (一)抛弃美声唱法高于其他唱法的思维概念

    自美声传入中国以来,各阶级伟大的作曲家们为唤醒中国的艺术引进外国的文化,谱写出大量的美声歌曲,令美声唱法成为中国新文化音乐的领头羊。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美声艺术家们在国家“百花齐放”政策的鼓励下投身于表演或声乐教学的事业中,把美声歌曲唱响唱红,令美声唱法愈发专业化、学院化。目前,绝大部分的美声演唱者基本是科班出身,或者正在各个高校的音乐学院做学生或教师,其专业素质和技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储备与累积。在这种时代背景和领域现状下,我们应该具备,或者说我们很难不具备专业上的高度自信心。不过很多美声学者将自己的唱法定位成“阳春白雪”,而忽略甚至否定了其他唱法在声乐学习及表演领域的地位和价值。事实上,每一种唱法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专业性及实用性。民族唱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传承发展了千年,直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唱法体系,可谓扎根于华夏大地,经受住了历史的冲刷与洗礼,是中国歌唱艺术的表现形式。而几乎与美声唱法同时期传入我国后进行整改命名的“流行唱法”,其代表着年青一代人对世界新的理解,和他们想要放飞自我的内心。写青年,唱青年,青年唱,青年听——这是流行唱法对歌曲的大众化演绎最好的诠释。[1]三种唱法各有千秋各有所长,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故而平等看待三种艺术形式,尽可能使其融合来发挥每一种唱法的最大效益,是我们歌者值得去做也是一定要做的事。

    (二)秉承歌唱是大众文化传播方式的思维观念

    由于美声唱法起源欧洲,现今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传统的美声歌曲几乎没有中文歌词涵盖其中,作曲家们绝大部分以“意”“德”“法”三种语言来谱曲。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涌现出一大批美声作曲家和歌唱家们将带有中国歌词的美声歌曲传唱大江南北,但依然没有改变国内诸多学院派将演绎欧洲歌剧咏叹调作为唯一衡量美声唱法的高标准这一不争事实。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的发生:群众听不懂美声歌曲,无法被美声音乐所吸引,继而无从享受美声。无论歌者的演唱技法多么高超,声音多么动人,听众却并不为此买单。美声唱法由此成了“孤芳自赏”的音乐形式,这是可悲而可笑的。就此我们应该自我审度问题的根源——研习欧洲经典歌剧和艺术歌曲固然必不可少,但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要充分涉猎当下大众喜欢的,经典传唱的中国美声歌曲,多钻研汉字在歌词中的发音,把中国旋律唱大唱响,使美声突破“小众音乐”的瓶颈,逐渐被大家所接受和认可。

    二、唱法融合,取长补短

    (一)美声与民族唱法的融合

    要谈及二者融合,就要先搞清楚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背景来源、音质音色与技法技巧上到底有何不同:背景及来源问题本文之前做过具体阐释不再复述。美声唱法的音色偏浑厚圆润,宽广扎实,而民族唱法的音色高亢嘹亮,细腻悠扬。至于演唱上的技法与技巧,前者更多强调人身整体的共鸣,充分利用头腔、胸腔、咽腔及口腔来满足音响效果,声音的位置比较靠后;而后者要求的共鸣腔体占用比例要小很多,主要集中在头腔和鼻腔共鸣,相对更多要求咬字的清晰和情感的表达,声音的位置比较靠前。综上我们可以分析,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共通点”在于歌唱时所利用到的共鸣腔体:共鸣位置从整体趋向上部,其声音就会逐渐靠向民族唱法的音色,反之则会靠向美声。[2]

    许多美声唱法的学习者认为美声是西方人的音乐,必须要用西方人提出的演唱理论来处理声音,将十九世纪末法国流行的“面罩唱法”拿来借鉴甚至完全效仿。事实证明,很多歌者在理解其运作原理及藝术美感时出现了较大的偏差。硬如铁石般的声音、闷在胸中的气息加上含糊不清的外文歌词,几乎很少有国人能够欣赏。毋庸置疑,当下大众对于歌唱的审美普遍还是会偏向于字句清晰、轻松自然、明亮靠前的民族唱法。其原因归根结底不在于文化差异,而在于民族唱法符合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对于声音“美”的定义——“壮而不猛、凝而不野、刚而不锐、清而不扰、浊而不蔽”。[3]彭丽媛、吴碧霞等著名歌唱家充分融合了两种唱法,在歌唱中既有声音的厚度,也有音色的亮度,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故此美声唱法想要开拓更广阔的大众化路线,就必须要保证自身饱满、扎实的气息的前提下,充分借鉴民族唱法细腻、干脆、轻巧等声音特点,放开挤在喉头下的力量,清楚地咬正字句,真正灵活运用各部腔体,用自然的声音演绎歌曲。这不单单符合一般大众化的审美标准,也是美声唱法中国化的一种潜在体现。

    (二)美声与流行唱法的融合

    流行唱法原名“通俗唱法”,雖在字面上看来略失风雅,但它真正蕴含的意义在于该类唱法极其突出的大众性与流行性。流行唱法对演唱者技能技法的条框要求很少,相对自由度很高,这就意味着流行演唱更在意的是与听者心灵的沟通,用最朴实最贴心的音乐旋律,唱出每一代人平凡而伟大的生活,唱出人们的心声。美声唱法想要快速进入大众视野,走近寻常百姓家,那么其与流行唱法的融合便是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至于二者如何相互借鉴,我们要在美声唱法立体、稳定的气息基础上,尝试演绎当下的大众化流行歌曲,用美声技法处理声音,用流行唱法装饰情感,逐步将流行性元素带入美声唱法中,使其更加圆润、自然、和谐。

    1996年,被誉为“上帝的咽喉”的世界级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与流行歌手莎拉·布莱曼共同演绎了一曲《Time To Say Goodbye》,将流行与美声完美结合,用他个人的艺术魅力拉近了世人与古典歌剧音乐的距离,是当之无愧的“跨界之王”。[4]而近期在国内上映的《声入人心》这档综艺节目中,一首流行歌曲《慢慢喜欢你》经电视及网络推出,瞬间收获了众多观众的追捧和热爱。郑云龙、王晰两名歌手用带有流行风格的美声唱法演绎了整首歌曲,把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结合得恰到好处。这正是“美通”唱法融合的一种趋势,更是美声唱法流行化、大众化的一种新时代的诠释和演绎。

    三、以情带声,用心歌唱

    这个观点看似与文章论题不存在关联,实则这是我们在研究美声大众化时最主观最核心,也是最容易忽略的因素。在现代声乐教育发展中很多教师对演唱的技巧技法过分关注,导致了学生在处理作品中流失甚至丧失了对表达歌曲内在含义的基本能力,听者感受不到声音中的情感,无法被带入音乐中去。机械一般的演唱根本无法体现声乐的意义和价值,更不提它能否满足大众的审美。所以在我们开口演唱的过程中,“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做到“以情带声”,这需要歌者将演唱作品的背景、歌词的具体含义以及角色的心态(或作曲家写作时的内心)全部了如指掌,以便在演唱过程中投入真实的情感。在我们演唱一首外文的歌剧咏叹调时,应做到对整首歌歌词逐字逐句地解释,了解人物内心,清楚故事背景,判断角色在剧中此时此刻的心态及情绪情感,加以自己的理解进行演唱。如此,情感会不自觉地托着声音向前走,“声情并茂”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在声乐研究学者的普遍认同下,我们将歌唱分为四个阶段:用嗓子唱——用气息唱——用身体唱——用灵魂唱。一首歌曲如果被注入了灵魂,它的唱响便具有超强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征服力。在1985年LIVE AID救助非洲全球慈善音乐会上,皇后乐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HYPERLINK"https://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62833098&ss_c=ssc.citiao.link""https://baike.sogou.com/_blank"用高声呐喊清唱旋律的方式与台下几万观众进行数分钟的默契互动;全英音乐奖最佳女歌手得主阿黛尔,被全球的粉丝称赞为“一位用灵魂演绎的歌者”,这些正是一个歌者用自己的灵魂与音乐进行沟通的典范。美声唱法虽然专业性强,但绝不能以“阳春白雪”自居,美声歌曲虽然小众,但绝不是“曲高和寡”。我们要像流行唱法学习,用心去唱,用心去感受歌曲,用情与听者沟通,用灵魂去演绎声乐,使美声感染大众,吸引大众,征服大众。

    结语

    歌声的意义在于传递美,表达美。一个合格的美声歌者更应该要将晦涩难懂的西方文化以本土化的形式传播给大众百姓,让人们了解美声艺术,熟悉美声歌曲,爱上美声唱法。美声唱法的大众化是一个艰难复杂却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它需要大家同心协力历经时间的积累而逐步完成。

    注释:

    [1]陈丽清,张德凯.存在及合理——浅析声乐教育之现象[J].保山师专学报,2009(04):69—71.

    [2]李广达.模糊思维:唱法界定再探讨[J].音乐研究,2008(01):103—108.

    [3]徐敦广.试论民族声乐的人声性与民族性[J].当代音乐,2015(10):65—68.

    [4]崔杨俊麒.跨界:美声歌唱家与流行歌手“双重身份”的探究与思考[J].北方音乐,2018(14):1.

    (责任编辑:张洪全)

相关文章!
  • 电影《神奇女侠》中格雷马斯模式

    蔡宇学在影视艺术作品的语言维度,语言授者主体虽然不变,但是,语言受者客体却不仅仅只是影片中的角色,而具有泛社会化的巨大影响,因此,

  • 论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

    刘喜梅【摘 要】教育改革的深入使得传统的教育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在当前的高校声乐教育中尤为明显,从而使得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逐

  • 肖丹作品

    作者简介:肖丹,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術系的讲师,主要担任美术系的工笔花鸟画课程教学,以及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基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