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民居风貌改造方法探讨
郭艳荣?雷洪谦
摘 要:本文以莆田灵川镇径里村为例,以莆仙民居特点为蓝本,从径里村建筑风格、建筑质量出发,分析了整体风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径里村建筑风貌整治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莆仙民居;风貌改造;径里村
1 径里村所属区域及概况
径里村为省级库区移民村,位于莆田市城厢区灵川镇西北部,湄洲湾西北部,壶公山南麓,背山面海,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径里村辖有8个自然村即东山、利胡、墓前、后壁兜、岭兜、南寨、后郭和石坑,总人口为3653人。该区域位于福建的中部沿海地区,径里村深受莆仙民俗文化的影响,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造就了莆田和仙游县区域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莆仙民居。
2 莆仙民居的风貌特色
莆仙沿海的平原地区,交通运输方便,地理条件优越,人民富足,民居颇具特色。平面布局以“四点金”为基本单元,根据地形条件形成三间厢、四目厅、五间厢甚至连体大厝。建筑立面上,“红壁瓦钉”“砖石间砌”“屋脊燕尾”等形成了莆仙民居独特的建筑风貌。
3 径里村建筑风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建筑风格不统一
村庄建筑风格不统一,村建筑风貌不协调,建筑包含传统、现代、欧式等多样的风格,已失去“乡愁”特有的建筑元素和民居特色。
3.2 建筑色彩和材料不统一
建筑立面色彩和材料的使用缺乏统一的标准,颜色和材料的使用“五花八门”,色彩和材料运用的方式和部位不统一,色彩穿插过于严重,直接影响了建筑风貌的整体性。
3.3 建筑的体量不统一
部分建筑的体量脱离了控制,部分建筑修建体量过大,建筑之间的对比过于强烈,缺乏整体的协调性,已失去乡村建筑与自然融合的特点和空间尺度。
3.4 建筑秩序混乱
建筑的布局逐渐失去了乡村特有的散居风貌,建筑过于集中,破坏了村落的空间结构与形态,存在私搭乱建的现象,建筑秩序混乱,丧失村庄原有的特色与风貌。
3.5 部分建筑破败成隐患
部分建筑已破败成了危房,由于年久失修,建筑采光通风条件差,墙体粉刷层剥落,建筑结构和维护体系不完整,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建议拆除或做景观小品处理。
4 径里村建筑风貌整治原则
4.1 地域传承原则
地域传承就是依托当地的民风民俗,展现本土的人文精神,建筑风貌应以莆仙地区的村镇自然环境为基础,以地方特有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元素符号为表现手段,创造符合地域特征的乡村风貌。重视体现本土文化和文脉传承,让农村居民“记得住乡愁”。建筑风貌改造应体现莆仙民居的风貌特色,传承文化脉络。
4.2 生态环保原则
以莆仙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密切融合的风貌本质,来梳理民居与周边林、田、水的尺度关系,打破院落与生态隔离的局面,构建生态融入的风貌特色。院落整治和风貌整治采用泥土、石材、红砖等与自然融合性较好的本土材料,达到生态融入院落的风貌效果。
4.3 质朴原则
保持现在民居的建筑结构形式,延续莆仙民居传统的立面风格,选用本地材料作为风貌整治的主体,选用体现乡土特色和村庄文化印迹的装饰样式。
4.4 多样统一原则
建筑风貌整治不拘泥于单一的形式,根据个体建筑形态和环境,采用不同的手法,达到丰富多样的建筑立面效果。建筑外立面改造应符合乡村环境整治规划,与周边建筑、街道、区域景观等协调一致,形成优美、和谐、舒适的村容村貌。
4.5 经济、可实施原则
建筑的改造应体现经济、可实施的原则,在建筑用材上尽量使用石材、红砖等地方材料,在构造处理上体现较强的可实施性。
5 建筑风貌整治的思路和方法
5.1 风貌分类、质量分级
将全村建筑进行风貌分类,并对建筑质量进行分级整理,对不同风貌和质量的建筑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治。对现存建筑进行风貌的分类,分为传统、现代、欧式三类,并统计各分类所占的比例,针对不同的风貌采取不同的立面改造方法。对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住宅进行保护和修缮,采取“修旧如旧”原则保持传统风貌;针对现代和欧式的建筑,采用协调传统的方式,在立面形式和色彩上呼应传统地域特色,形成多样统一的乡土建筑风貌。同时,杜绝大拆大建,对现存建筑的质量进行评价和分类,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五类。针对质量好的建筑,实行协调整治的措施,重点协调整治较好的建筑,重点整治一般和较差的建筑,对破旧的危房进行拆除或景观小品化处理。
5.2 師法自然、特色体现
乡村建筑风貌整治应区别于城市,应具有特有的地域特色,应追求与城市差异化的整治方式,体现乡村特有的田园气息和自然风貌。因此,径里村风貌整治应更多地师法自然,从建筑材料、建筑符号、建筑装饰等方面体现自然环境的特点,运用自然的元素。
5.3 风貌指引、细部控制
通过分类细化建筑的各个构成元素,对其进行风貌指引,控制建筑各细部的特征和整治的处理方式。通过列表的方式,对径里村建筑屋脊、屋面、山墙、勒脚、柱子、栏杆、门、窗等部位进行细分,对每个部位的形式、材料、色彩进行细部控制,对建筑各部分的改造提出明确的要求,见表1。
(1)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建筑屋顶的材料采用传统的红瓦,屋脊由红砖砌成,屋脊两侧为燕尾,建筑的屋顶形式为传统的坡屋面,体现莆仙地区“红砖区”的民居样式。建筑外墙以白色为基调,“红砖”作为线条和饰面;勒脚运用当地常见材料“砖石间砌”;门窗轮廓砌砖、石,材质体现木质的效果。福建莆田地区石材丰富,建筑材料的运用体现了地域特色,木、砖、石的结合,建筑主体墙面材料采用外墙漆、砖、石,局部装饰构件为木构件,见图1建筑改造前后效果的对比。
(2)建筑体量的控制。径里村现存建筑体量以三、四层建筑为主,部分传统建筑在一、二层的高度,新建欧式建筑主要为四、五层,且存在随意搭建的情况。因此,在整个村庄风貌的改造中,应避免新建建筑的大体量对整体风貌的破坏,保留村落原有建筑的轮廓尺度,控制随意搭建对错落有致村落空间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戴志坚.福建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