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问类,放矢有别
林彬
摘 要:品德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使儿童在主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生活,学会生活。因此,课堂活动合理设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若将品德课程的诸多教学题材按“知、情、行”目标属性区分并作有针对性地解读,将更便于教师做相应的课堂活动设计。
关键词:情感体验活动;情感体验活动;实践操作活动
小学品德是一门以活动为教学基本形式的课程。第八次课改之后,大家对品德课程教学形式的本质已经有了共识,那便是活动性。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儿童的学习都是从游戏和活动开始的。为了切实达成品德教学的目标,课堂活动已成为一种必不可缺的教学手段。
一、认知积累活动
品德课是连接学生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肩负着让孩子们“了解生活,学会生活”的重要责任。每一堂品德课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一次与现实生活的亲密碰撞,而课堂活动就是一叶小舟,载着孩子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在传统的品德课堂中,教师往往会陷入“挤压式”的问答教学或者是“听讲式”的灌输教学模式中,课堂活动显得枯燥无趣,孩子们学得索然无味。因此在此类的活动设计中,提高趣味性,增强学习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三年级《平安回家》一课中,为了让孩子们真切地认识到交通事故猛如虎,教师设计了家长(交警中队杨队长)进课堂的活动。打破了常规的说教式教育,让活动内容鲜活起来,带给孩子深入人心的直观体验。这种直接工作经验的诉说相比起传统的教条式灌输,更具有说服力,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二、情感体验活动
真情所致,金石为开。品德课程旨在提高教育主体的人文情怀和素质修养。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引导孩子们的情感流向,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由情入理打动孩子。也因此教師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获得情感体验是品德课堂活动中最常见到的设计。
比如三年级上册《了不起,家乡人》一课,教师为了能让孩子们了解家乡人身上了不起的品质,是这样处理的:
师:无论是薄雾弥漫的早晨,还是大雨滂沱的夜晚;无论是茫天无际的大洋,还是狂风骤雨的险境,他们风里来浪里去,有时甚至用渺小的力量和未知的大自然抗衡。是为了什么?
是啊,他们多么勤劳!孩子们,咱们的家乡就在这大海之滨。这群每天早出晚归的渔民叔叔们,就是咱们的家乡人!
由于需要在短时间内就让孩子们体验到家乡人身上勤劳的品质,调动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就需要教师用煽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捕鱼是渔民的工作,海边的孩子们却并不了解这份工作到底是多么艰难。教师时而娓娓道来,时而情感激越的语言,不但富有想象力,更富有感染力,仿佛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到了渔船上。孩子们此刻仿佛成为了渔民,有时面对天高海阔,品尝孤独;有时身陷狂风骤雨,经历搏击;苦涩的滋味在这一刻涌入孩子们心中。
教师语言的往往是包含情感和节奏感的。教师应该懂得运用身上最有利的教学手段,适时运用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提高语言的渲染效果,使学生产生共鸣,真正做到传情达意。
三、实践操作活动
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活动课程,除了以上所述两种类型的课堂活动,实践操作类的活动也是屡见不鲜的。实践操作是指不局限于言语表达和视听体验的活动,调动学生全身感官,展开行动,获得真实经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
实践操作活动中,教师非常注重活动的过程,尽可能让每个孩子参与到活动中,但是纵观活动效果,也存在活动结束时,学生的感悟也是雁过无痕的现象。“真参与”不一定获得“深感悟”。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应该追溯到活动的立意,充分考虑活动的指向,再去设计。
在《了不起,家乡人》的课程中,为了能让孩子体会家乡著名马拉松运动员训练的艰辛,只让学生回忆自己大课间跑操的感觉是不够的,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从记忆里提取的感受,是模糊的、遥远的,因而紧接着老师就安排了让孩子们进行实际运动,进行“原地高抬腿”一分钟跑步,孩子们在实际运动中,获得了即时经验。更加明白了运动员的不易和坚韧,激发了孩子对运动员的敬意。
而指向情感体验的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促使情感生成和情感体悟,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如《热闹的市场》一课中,教师让孩子们自由穿梭在班级里的各个“摊点”中,查看商品的价格差异,在比较中、采访中,锻炼自己的问题观察能力和问题分析的能力。
追根问类,明晰活动定位;放矢有别,直击目标靶心。也便是古之先贤所谓的“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有句话说得好“重要的不是我们在哪里,而是我们要朝什么方向走。”在品德课堂中,教师们都应该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活动的起点、终点和途径,这样才会使课堂的有效运行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成尚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杨翠玉.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草根研究”[M].宁波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