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科普实践与创新

廖珊 龚淼 钟琦


文章编号:1672-5603(2018)02-091-6
摘 要 博物馆是公众科普的主要阵地之一,随着国家和全社会对科学素养及科学思维培养的日益重视,博物馆需要不断接受新思想,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的科普需求进行科普形式创新、方法创新和模式创新等创新尝试。依托博物馆场馆及人才优势,与学校教育相配合,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湖南省地质博物馆(以下简称“地博”)作为国土资源科普的重要窗口,承担了向公众宣传自然资源知识、树立生态保护意识的重要职能,如何做到有效的科普创新,是目前国内各大地质博物馆积极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创新;科普;地质博物馆;湖南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B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Hunan
Museum of Geology
Liao Shan, Gong Miao, Zhong Qi
(Hunan Museum of Ge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 The museum is one of the main positions of popular science, with the whole society's increasing attention to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scientific thinking cultivation, Museums need to be constantly receptive to new ideas, for different populations, different popular science requirements to carry out popular science forms innovation, methods innovation and modes innovation, relying on the museum venue and talent advantage, to match the school education, popularize scientific knowledge, promote the scientific spirit and spread scientific thought, advocating the scientific method, formed in the whole society to promote science, love science, study science, with the good atmosphere of science. Geological museums are important windows of the science of land and resources, carrying important functions of publicizing the knowledg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stablishing the ecology conservation consciousness, how to do effective scientific innovation, is now the domestic geological museums important subject.
Keywords: innovation; popular science; geological museum;Hunan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科技三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科学普及作为创新发展的一翼,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媒介、新技术层出不穷,不同人群的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也有差异,科普要做到有的放矢,必须要不断进行科普创新,地博近年来利用其人才优势,展陈资源,不断摸索,从科普形式、科普方法和科普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设计适合不同人群、不同科普需求的科普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科普成效。
1 形式创新:推进馆校结合,寻求校外科普新形式
传统的博物馆在公众科普方面常常局限于对外开放和讲解,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尤其是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中确定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将培养未成年人对科學的兴趣纳入计划纲要之中,博物馆这一素质教育重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以湖南省为例,2015年起,长沙市教育局将地博纳入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体系之中,要求全市中小学生利用假期到馆参与社会实践,获得学分。在这一庞大的科普需求之下,博物馆积极创新,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努力探究馆校结合新方式,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分析的能力,将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紧密结合,为特长学生设计深度科普课程,同时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团队意识的养成[1]。
1.1打造周末亲子科普活动
地博钻研学生需求,从结合小学生教材,并以场馆优势为依托的指导思路下,从地球科学、地质环境保护、生命演化、矿产资源等范围内选出主题,充分融入场馆科普的特色,设计了适合中国教育国情的周末亲子参与的科普活动形式:主题科普课程(一般为40分钟)+展厅主题式参观+互动(手工、游戏、实验等)。主题科普课程以一个小的教学模块为主,利用互动课堂向学生介绍地质学科学原理和研究现状;展厅主题式参观利用博物馆的实物展览、多媒体技术开展体验性学习;互动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注重艺术与科学的融合,适当的设计团队合作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每场活动实施中需对活动的主题选择、课程效果和亲子体验等进行意见回收,在活动开始之前,会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知识背景摸底,由科普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提问,并记录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及时考核,以知识问答、展开讨论、发表观点等形式进行。活动前后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可直观的反映主题课程的科普成效。同时对现场观摩的家长进行活动意见征集,一方面可了解家长的科普需求,另一方面是敦促家长积极参与活动,共同学习和思考,在课后以亲子形式完成知识巩固、拓展讨论和亲子作业等内容。
通过对参与活动的亲子家庭的意见回收整理,博物馆不断对科普活动进行合理化调整,已成功推出12种主题科普活动,如《走近恐龙世界》、《海洋里的活化石—鹦鹉螺》、《泥石流历险记》、《岩石的奥秘》、《小小宝石鉴定师》、《神秘的植物世界》、《地心游记》、《如何成为一名化石猎人》、《星际旅行》、《太阳系宝藏》等。
1.2开展深度科普活动
在庞大的科普需求下,地博为了重点培养有爱好、有天赋的中小学生地质爱好者的特长发展,组织馆内科研科普专业人才,及时捕捉地学研究前沿与热点事件、联合国内外地学领域专家学者、针对有一定相关知识背景和兴趣特长的中小学生,设计了一系列科普沙龙、研学游、夏令营、培训班等深度科普活动。近年来,地博共推出8个不同主题的深度科普活动,如,2015年7月14日新地平线号探测器飞跃冥王星,不断为地球发回图片,向好奇的人类解开冥王星神秘的面纱。在一段时间内全球的天文爱好者们都在时刻关注NASA的消息,引发一场场讨论的热潮。地博针对此热点事件,特别联合湖南天文协会,设计了针对冥王星的科普活动《神秘的布鲁托—冥王星最新成果分享沙龙》,向广大青少年解答专业的天文知识,同时让青少年爱好者在自学的前提下进行现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此活动形式推出后受到了青少年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得到了极大的好评。此后又在中秋节推出《赏月也科学—月球上的陆与海》科学赏月亲子沙龙、《一起去看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野外观测》亲子科普夏令营等多种形式灵活、专业性强、参与度高的深度科普活动。
2 方法创新:结合新媒体,探索博物馆科普新方法
2.1建立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使博物馆更近一步的了解到了公众对科普教育的真正需求,并根据这些需求分析进一步的指导馆内科普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策划,使活动更具特色,更贴近公众需求[2]。地博于2014年底建立微信公众号以来,微信就成为博物馆与游客及时便捷沟通互动的有效平台:①微信的公众服务职能可以让游客足不出户了解博物馆的交通、开放时段、基础展览、科普活动预约等基本信息。如,将博物馆的科普活动在微信上开放预约,极大的方便了亲子家庭到馆参观及参加科普活动的流程;②深度挖掘微信的科普宣传功能,利用微信每月四次的消息推送定期向用户推送地质科普文章。考虑到微信用户的阅读兴趣特点,将地博官微设计出卡通形象“地小博”,征稿要求为“小专业、小幽默、小情怀”,从专业的角度用轻松的语言风格传播科普知识,以实现新媒体时代国土资源微信科普的重要价值。
为了准确把握微信用户的科普需求,博物馆在微信公众号运营一年之后及时对公众号全年的科普推送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定位,“地小博”微科普主要推送地质相关的科普文章,包括矿物岩石、行业科普、珠宝鉴赏、地质旅游、化石和天文等各个方面,对微信用户的阅读量进行统计可知,矿物岩石的阅读量最高,占全年文章阅读量的27%;地质行业科普和科普活动宣传分别占20%;其它主题中宝石主题阅读量略高,但整体差异不明显(如图表1)。从以上数据可以反映出,关注公众号的微信用户以地质行业的从业人员及爱好者为主,尤其对矿物岩石标本的鉴赏、科研科普价值的解析类文章关注度较高;其次是关注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家长,是科普活动宣传类文章的主要阅读群体。
在以上结论的指导下,“地小博”微科普在年度科普文章推送計划中适当增加矿物鉴赏类科普文章,及时对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进行宣传,积极撰稿、约稿,为广大地质从业人员和爱好者们推送精品的科普文章,让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的大众科普和社会服务功能有效发挥,真正成为博物馆与大众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
2.2与大众媒体合作,传播科普
2015年地博联合金鹰955电台举办首届“国土资源科普车友总动员”活动,活动主要形式为广播答题,每天12档,每档一道国土资源科普小问答,针对广大群众关心关注的国土资源知识设计了以“矿产”、“地质环境”、“测绘与地理信息”、“土地”等为主题的120道科普题目,群众可以提前关注地博官方微信或登录地博官网了解题目及答案。活动期间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资源,推送超过64万人次,活动宣传累计影响覆盖超过364.13万人次,实现了一次利用新媒体对国土资源科普知识进行高速高效宣传推广的新尝试,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成功引入到国土资源科普工作中。
3 模式创新:培养家庭教育,促进从被动科普到主动学习新模式
学习单,也被称为活动单、工作单或自我导览工作单,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一种教学工具[3]。学习单的对象一般可分为儿童、亲子和一般观众三大类,学习单的主要特性是从学习者出发,依据学习目标所设计的自主学习活动。从博物馆主体来看,学习单可以将传统的博物馆教育转变为参观者主动学习模式,引导参观者对选定的一套标本进行观察、思考、互动和体验,激发参观者的主动思考热情[4]。在博物馆中使用学习单,其实就是一个定制化的主题展览,参观者在学习单的指导下有选择性的观赏展品,可以对一个特定的主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在展厅接待压力较大的寒暑假和周末,可以设计以亲子家庭为对象的学习单,家长利用学习单对子女进行轻松的、启发式的参观讲解,并在参观之后可检验和巩固学习成果,是普通讲解完全无法达到的科普效果。以地博的常展为例,2012年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截至目前已经超过5年。大部分对博物馆感兴趣的市民已经从普通参观中无法获得新的知识了。为活化展览、缓解讲解压力、培养青少年家庭式参观新模式,我馆积极设计了针对不同主题、不同目标群体的学习单:
3.1针对亲子家庭——《芙蓉龙找妈妈》、《寻宝大作战》
针对亲子家庭的学习单有以下几个特点:①问题开放或无正确答案,需要展开家庭讨论或上网搜索答案。比如《寻宝大作战》中需要家长上网搜索有趣的采矿小故事讲给小朋友;②题目难度略高,由家长从博物馆官微查看答案引导学习,比如《芙蓉龙找妈妈》中关于无牙芙蓉龙化石的科学观察描述的内容在地博微信公众号上公布,家长可以查看后指导小朋友分辨芙蓉龙的鉴定特征并判断其分类地位;③以培养家庭式学习模式,和培养科学价值观为主要目的。
3.2针对青少年——《千姿百态的水晶》
这类学习单一般针对由学校统一组织的大型参观团队,其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必须考虑以下问题:①内容轻松简单,以主题式展品参观引导为基本思路;②答题方便,以写标本编号、画图和打钩为主;③启发性强,从参观中获得灵感,可满足写观后感等学校需求。
从2016年初开始投放学习单至2017年5月,在地博展厅领取各项学习单进行自助参观的游客量,以矿产资源科普为主题的《寻宝大作战》共407份,以矿物晶体鉴赏为主题的《千姿百态的水晶》共4200份,以古生物化石为主题的《芙蓉龙找妈妈》共7323份,累计学习单使用总数达到11930份(图表2),不但活化了常展,更在地博游客群体中逐渐培养了一批主动学习型家庭。
4 品牌创新:打造科普形象,塑造公益新品牌
地博非常注重品牌打造,在针对不同群体、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的积累下,先后打造了以青少年科普为主的“地小博俱乐部”品牌活动、以发现地质之美为主题的“微路客”微信征图品牌活动和以宣传保护湖南省独有化石资源—无牙芙蓉龙的《拯救芙蓉龙》儿童科普人偶剧三个品牌活动。
(1)创建“地小博俱乐部”会员QQ群
为配合地博科普系列教育活动,更加方便及时发布活动讯息,开展线上活动预约,听取家长反馈意见等,建立了地小博俱乐部会员QQ群,达到了网上科普宣传与线下科普活动相结合的目的。目前地小博俱乐部的会员已经有近5000人。
(2)“微路客——地质发现之美”微信征图活动
2015年,地博为广大游客设计了“微路客——地质发现之美”微信征图活动,游客在户外只要发现了与地质相关的新发现,包括地质遗迹、地质剖面、地质现象及矿物化石等地质标本,就可拍照并发至博物馆官微投稿界面。设计这个活动一方面是倡导全民发现地质之美,博物馆将地理信息系统纳入投稿软件之中,游客只要输入简单的文字和上传照片,就可以从后台直接接收这个遗迹的GPS坐标,相当于一次全民参与的全省地质普查;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地学科普,让广大市民在户外旅游时有一种意识去发现地质之美,积极去思考和研究这些地质现象的成因,形成一种科学思维。
此活动于2015年10月正式启动,两个月内共收到信息完整的有效投稿1410份,经博物馆组织专家对投稿进行整理和评审,共选出68份重要地质发现稿件,其中不乏新发现的大型化石遗迹点。
(3)《拯救芙蓉龙》儿童科普人偶剧
芙蓉龙是湖南省独有的一种古生物化石,背上具有类似盘龙类的“帆”状装置,上下领均无牙,吻部尖小而下弯,有些像乌龟的喙,脚趾末端不为左右侧扁的利爪状,而是背腹扁平末端钝圆状的。1975年由张法奎命名为无牙芙蓉龙,拉丁文名为Lotosaurus adentus,为中三叠世巴东组的槽齿类爬行动物化石[5],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2012年,博物馆组织专家在原址进行扩大发掘,发现了一个大型化石遗迹,为了加强对这种珍稀的古生物的科研科普价值的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树立保护珍稀化石资源的意识,2016年地博设计制作了《拯救芙蓉龙》大型儿童科普人偶剧。以青少年为突破口,向逐渐向亲子家庭、学校、社会辐射宣传,形成裂变式宣传的效果。博物馆为了将剧目设计成青少年属性的科普人偶剧,在筹备之初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了《芙蓉龙找妈妈》故事征集大赛,邀请全省中小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己写剧本,在初选的基础上由广大网友进行投票产生优秀作品及故事创意。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一起进行剧本创作,邀请湖南大剧院联合编排。创新设计了小观众席与演出舞台融合的方式,让现场观看的小学生观众在演员的带领下一起参与演出,全情的投入故事情节之中。剧目成功推出后,受到了广大青少年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喜爱,达到了较好的科普宣传效果。
5 结论
通过一系列的科普创新,不但为博物馆的公众科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大了博物馆的科普宣传受众群体,创造了一定的科普效益;同时在活动策划实施的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转化科普的能力不断增强,科普活动创新、策划和执行能力也不断增强。因此,要做好新时代的科普教育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深入学习科普活动设计的教育理论:博物馆在设计科普活动时,主要从地质相关科研成果的科普化角度入手,活动包含的科学知识非常丰富,但对青少年、公众的教育理论了解不足,在有针对性的设计科普活动时,会造成活动形式难以吸引目标人群参与,或者课程内容较难听懂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应组织科普活动策划和实施人员积极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参考《课程标准》等权威和标准化材料进行针对性的科普活动设计,实现科普活动的教育目标。
(2)充分挖掘新媒体媒介的科普潜力:开通微信公众号是博物馆利用新媒体搭建的对公众进行社会服务和科普宣传的便捷平台。目前为止各大博物馆的微信公众服务主要集中在科普文章的推送和简单的信息查询两个方面,有大量的便捷功能仍未有效利用,如门票预约、讲解预约、扫码听讲解、科普活动的安排及报名、科普论坛、科普课堂的直播、虚拟博物馆等。考虑到庞大的微信用户群体和微信功能的便捷性,博物馆应从大众需求的角度入手,积极为公众提供更为便捷的社会服务和科普宣传渠道。
(3)扩大品牌科普活动的宣传力度和辐射面:很多博物馆均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打造了极具品牌影响力的科普活动,在博物馆行业乃至全社会均收到了较高的评价,但由于活动形式的限制难以在更大范圍广泛推出。为了更好的实现品牌活动的巨大科普价值,应加大在活动宣传方面的投入,有针对性的对活动的目标人群进行活动宣传;同时积极加大科普志愿者的培训力度,增加科普活动频次;丰富科普活动的参与形式,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科普活动之中,实现科普成效最大化。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杨静坤. 博物馆与中小学馆校合作的路径探索——基于美国博物馆学校的经验借鉴[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 (5):80-82.
[2] 龚淼,江河. 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的设计和运营探索[J]. 博物馆研究, 2017(1):54-57.
[3] 任燃. 国内外学习单对比分析带来的启示与思考[J]. 自然博物馆研究, 2016(4):31-39.
[4] 孟庆金. 学习单: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合作的有效工具[J]. 中国博物馆, 2004(3):15-19.
[5] 张法奎. 湖南桑植中三迭世槽齿类的发现[J].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 1975(3):144-148.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浅谈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

    聂森摘要: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之中也逐渐引用了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很

  • 卫星天线过顶盲区时机分析

    晁宁+罗晓英+杨新龙<br />
    摘 要: 分析直角坐标框架结构平台和极坐标框架平台结构星载天线在各自盲区状态区域附近的发散问题。通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