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转型路径分析
何迪+王军峰
【摘要】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实现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是当前学术期刊必须面对的问题。文章主要分析了学术期刊的困境,并从平台建设、用户价值、社群化运作和用户服务理念出发,提出学术期刊的发展应当以“互联网+”的思路开展,以平台建设为基础,以挖掘用户价值为核心,以社群化运作为关键,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用户服务为目标,寻找新的盈利点,实现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学术期刊;平台建设;用户价值;社群化运作;用户服务
【作者单位】何迪,辽宁省葫芦岛市委党校;王军峰,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作为传统纸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困境日渐凸显。如何实现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期刊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对此,我们应该以“互联网+”的思路探索新的转型发展方式,推动学术期刊不断创新发展。
一、“互联网+”时代的学术期刊发展困境
“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发展形势严峻,这是学术期刊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学术期刊以传播学术知识为主要目的,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因此,其发行量会低于一般的大众期刊。同时,学术期刊不能太过追求经济效益,因而其发展难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
学术期刊的盈利模式落后。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纸媒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以二次销售为主,学术期刊的也大体如此,主要以广告收入、发行收入和内容盈利。但是由于学术期刊本身的发行量较低,发行收入难以维持学术期刊的发展,同时,广告收入逐渐下滑,营利能力变弱。从内容方面来看,学术期刊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所谓版面费,另一种是内容广告。广告作为学术期刊的一种盈利方式,虽然能够增加学术期刊的收益,但是也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学术质量;一些学术期刊通过与其他机构合办栏目来实现经营收入,但是这也不能根本上解决学术期刊所面临的问题。探索期刊新的经营方式,寻找新的盈利点,是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发展应考虑的重点问题。
此外,学术期刊产品单一,难以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发展。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开始逐渐转型,从单一产品向多样化产品发展,从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型,而学术期刊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缓慢。例如,学术期刊当前主要以纸质版为主,除了电子数据库的收录,几乎没有自己的电子版产品,更不必说其他形态的产品。这导致单一的学术期刊产品难以适应当前新媒体环境的发展。对此,学术期刊要建立多媒体平台,以实现其内容产品多元化、多形态化和多媒体化的发展。
二、“互联网+平台”建设是学术期刊转型的基础
“互联网+”时代,平台化思维方式依然是较新的思维方式。淘宝连接人与物,是产品交换的平台;腾讯连接人与信息、人与人,是信息交换的平台;滴滴打车连接人与交通,是服务交换的平台;今日头条本身不生产内容,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其核心思路在于做大平台,形成信息聚合,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化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的重要思维方式。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特质本身就是平台化思维方式的内在驱动力。对学术期刊而言,平台化和连接化是出版业进一步发展的两个战略支撑点[1]。构建新型媒体平台,实现平台化发展,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是当前学术期刊转型的重要方向。
在这方面,学术期刊可以借鉴一些新兴媒体和新兴平台的思路,做好平台服务,凝聚用户,为挖掘用户价值提供基础。例如,2014年6月上线的学术中国主要就是采用“互联网+平台”的思维,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聚集了150万用户,形成了自己的平台矩阵,实现了产品内容的多样化,成为微信公众号500强中唯一的学术性公众号。目前,除了学术中国,还有该团队运作的知深。该团队力图打造“百万硕博知识服务平台”,提供包括学术资讯、学术培训、招聘信息、学术图书、著作出版和论文投稿在内的免费和付费服务;质化研究、混合研究则专注于对研究方法的传播;考博圈等则主要为考博学生提供信息支持。在微信平台之外,学术中国还创办了网站,入驻今日头条、网易客户端、微信和其他移动信息平台,交叉形成新媒介群。尽管目前一些项目和功能依然在优化中,但是学术中国团队“互联网+平台”的思路依然非常清晰。
当前,学术期刊的发展也应该适应这种“互联网+平台”思维,建立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形成学术矩阵,提升平台的聚合力和吸引力,不仅生产纸质版学术期刊,而且应将产品扩展到新媒体平台上,生产多样化产品,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互联网+用户”是学术期刊转型的核心
学术期刊要想在发展转型中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在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凝聚用户,抓住用户。因为在新媒体时代,用户除了是传媒产品的消费者,还是内容生产者、信息传播者和影响力的扩散者。此外,在新媒体时代,用户的整体性、模糊性被个性化和清晰的用户画像取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更加突出,谁能了解用户,抓住用户,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谁就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因此,用户才是传媒产品发展的力量之源和价值所在。
学术期刊的发展要关注用户。一方面,学术期刊的服务对象就是用户,用户是学术期刊内容的生产者。另一方面,用户也是学术期刊的消费者,还是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传播者,以及学术期刊质量的评价者。因此,学术期刊的发展需要在平台建设的基础之上,不断聚集用户,只有以大量的用户为基础,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社群化运作,挖掘用户价值,建立用户衔接,提升用户黏度,最终实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
学术中国具有精准的用户定位,能够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实现学术信息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精准连接,因而在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用户。学术中国上线之初,发布的信息主要是教用户如何从事学术研究,其所传播的信息实用性较强,如“教你如何写参考文献”“教你如何阅读学术著作”等信息,引起了用户大量的分享和转发。这类信息正好满足了用户的特定需求,因此学术中国上线1年之后,聚集了100万用户,短时间内实现了用户聚集的目标。这样庞大的用户规模,为其进一步的社群化运作提供了足够的用户资源。
四、“互联网+社群”是学术期刊运作的关键
现阶段,有用户并不等于就能盈利,一些平台虽聚集了大量用户,但是却难以实现用户变现,反而成为负担,这是当前大多数新媒体平台的困境所在。因此,如何实现用户变现,挖掘用户价值,提升用户黏性是新媒体平台发展的关键所在。学术期刊也是如此。对此,其可以尝试社群化运作,以社群化运作实现社群经济。
所谓社群经济,即所有的交易互动都建立在价值认同的前提下,将“商品—人”的关系倒置为“人—商品”的关系[2]。
社群化运作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有利于激活用户,提升用户活跃度。社群能形成一个新的交流平台和交流空间,使用户在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对平台产生认同。例如,学术中国就是这样一种平台。在庞大的用户数量基础上,学术中国形成了自己的社群,在社群中用户可以自由交流,寻找同道中人,还可以交友,提供学术信息,形成成员之间的信息互动;发起者在社群中答疑解惑,有利于培养社群成员的忠诚度。此外,发起者可以建立新的QQ群或者微信群,转移讨论空间,形成新的社群,进一步增强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
二是社群化运作有利于学术期刊进一步了解用户需求,发现用户痛点,从而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制定相应的策略,生产相应的产品,为用户提供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例如,学术中国的考博圈不仅有微信公众平台,还有QQ群和微信群,发起者在群里通过成员的反馈和信息交流,能够很快掌握用户的信息需求,从而制定新的信息传播策略。
三是社群化运作有利于品牌传播,增强品牌影响力。例如,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用户的分享和转发能够形成强大的传播力,实现品牌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展。
学术期刊的发展也应以平台为基础,凝聚用户,实现社群化运作,以作者为核心,建立社群,定期为用户提供相应信息,提升用户活跃度,增强用户黏性,只有在了解用户的基础上,以用户为中心,才能提供以需求为导向的用户个性化服务。
五、“互联网+服务”是学术期刊新的盈利点
学术期刊本身的学术性、公益性、公共性特征决定了其难以进行纯市场化运作,难以寻找新的盈利点。如何盈利成为大多数学术期刊乃至新媒体时代纸媒发展的困境所在。因此,要推动学术期刊的发展,就要寻找新的盈利点。
学术期刊的营利除了通过收广告费的方式实现,还可以探索通过商品和服务来进行变现[3]。以学术中国为例,在发展过程中,学术中国除了为用户提供一般性免费信息,还为用户量身定制付费服务,而这成为其重要的盈利点。以学术中国团队开发的知深项目为例,其开展的学术中国系列学术培训、学术讲座以及研究方法相关培训课程,采用线上授课的方式,平均每10天就出一期新的培训,将学术培训录制成相关视频,发布售卖,形成长尾效应,实现了产品的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媒体化。据知深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7月15日学术中国的培训为“问卷调查及其数据处理研习营”,售价为399元,购买人数为72人。同时,学术中国还招募会员,这也是一种盈利模式。
此外,学术著作出版也是其重要项目,一方面,学术中国为作者提供补贴,另一方面需要作者付费,这增强了用户对平台的认同感。二手书售卖也成为其盈利的一部分。目前,学术中国除了提供线上产品和服务,还努力向线下扩展,增强用户的变现能力。学术中国主办的相关线下培训和论坛等都成为其扩展服务的重要手段。例如,学术中国2016年10月29日上线的“第一届质化研究方法发展传播论坛”,售价为1200元,目前有19人购买,预计数量还会进一步增长。可以说,学术中国通过对100万以上的用户进行价值挖掘,已经形成了用户变现的基本模式。
学术期刊的发展也应借鉴这一思路。首先,凝聚用户,实现用户的社群化运作。其次,在凝聚用户的基础上,实现用户变现。如学术期刊可以依靠其强大的作者资源和学术顾问团队,进行线上线下运作。作者资源是学术期刊的重要资源,我们可以通过为用户提供服务来实现盈利,而学术顾问团队实际上就具备这种服务能力。学术期刊作为一个平台,主要工作就是实现需求与服务的对接。如学术顾问团队可以定期开展相关讲座培训,提供当前学术领域发展的前沿报告,也可以为用户提供学术出版服务。
此外,学术期刊还可以创建智库,提供智库咨询服务。近几年来智库发展较为迅速,除了高效和科研院所,一些大型传媒集团也开始尝试智库建设,如新京报传媒研究院、南方传媒学院、新华社传媒研究所、瞭望智库等媒体智库发展迅速。而对学术期刊来说,智库建设的优势更为明显。一方面,学术期刊的顾问团队本身就是高学历、专业性人才,足以承担相应的智库咨询业务;另一方面,学术期刊作者也都是各个领域的精英,在组建智库、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项目需要将相关作者组织起来,为业界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以服务实现盈利。
未来,学术期刊发展转型应摒弃传统思维,借鉴新的互联网思维,从单一化产品向多元化产品转型;从单一化经营转向多元化经营;从学术信息的提供转向学术服务的提供,以学术服务提供为新的盈利点,突破学术期刊市场化与学术性难以平衡的困境。
参考文献
[1]程忠良,马俊.出版业“互联网+”战略的两个支点[J].编辑之友,2016(8):23.
[2]吴晓波.钟摆回到内容端[J].中国服饰,2016(3):19.
[3]连娜.基于社群的专业期刊盈利模式再造[J].出版发行研究,2016(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