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索
王欣欣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正式发布,使“核心素养”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讨的主题词,中国基础教育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对于不断革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而言,教师如何与时俱进地在学科中实施核心素养教育,成为当下信息技术教学中一项亟待研究的课题。基于此,笔者以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统计分析——分析数据 制作汇报》一课为例,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选取“实践创新”“学会学习”“科学精神”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开展让核心素养落地的信息技术教学”。
● 聚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1.三维目标是核心素养的要素与路径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从形成机制来讲,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进一步提炼与整合,是通过系统的学科学习后而获得的,且又高于三维目标,是学生在信息化时代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观念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对“学校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调查问卷设计、发放回收后,教会学生使用“冻结窗格”“拆分窗口”进行数据录入,运用所学的统计方法对大数据汇总分析,并选取合适的表格呈现结果,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建立科学研究的理念。
2.学科活动是核心素养的发展渠道
学科活动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渠道,学科活动意味着对学科知识进行加工、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化升华,在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课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激发科学兴趣;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健康的审美观;通过学生的演示讲解培养学生展示输出能力与评价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
●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路径和方法
1.适切选取探究主题,激发实践创新的兴趣
核心素养中“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指的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而选取适切的探究主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是能够让学生始终处于较高兴趣实践探究的最好途径。
为了能更加贴近初中的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围绕“学校社团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展开。其中,本课的探究任务是解决从数据的录入到数据的统计分析的一系列问题,各个任务中素材与问题的选取也是始终围绕“社团开展情况”这一话题展开的,如“社团开展满意度调查问卷”“社团报名情况”“社团活动签到表”等,这些都是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合素材的同时也能自然地将知识点渗透其中。例如,在大量的调查数据中利用“冻结窗格”和“筛选”功能查找数据,在签到表中利用折线图来分析社团队伍的壮大或衰退,问题更有代表性、直观性和现实性。这样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深层次认识事物的意识和崇尚真知的求知态度,提升了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形成。
2.系列微课与导学案贯穿始终,维持学会学习的动力
笔者设计了三个知识点的微视频,制作了一套以“WPS表格”为主题的系列微课,其设计思路均是“介绍概念→实际事例中的操作演示→总结知识点的应用条件和说明注意事项”,这样的流程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同时,事例中的素材都是有代表性且适合知识点的。
课前,教师分发了关于“图表的制作与应用”的微视频,目的是从图表的插入、美化以及多个图表的比较三方面带着学生温习已学知识。同样,为了保证课上时间,笔者把“拆分窗口”知识点作为课后学习内容,学生通过视频可以自主把控学习进度。课上,画面直观、语言凝练的“冻结窗格”微课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参与度更强,学生仅用不到2分钟的时间就掌握了该功能。同时,笔者利用导学案中不同的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进而实现差异性学习。
3.情境创设与问题牵引,促进科学精神的培养
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的培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維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在本课教学中,笔者也尝试介入了“情知”教学、“问题化学习”等教学理念,着力打造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课堂,通过为学生创设调查“社团开展情况”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冻结窗格功能的快捷和图表的直观功能,在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统计方法。同时,教学过程中三个阶段的任务是通过一系列“问题”的串联,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宏观上说,这是帮助社团教师解决的三个大问题,即“数据录入时如何迅速查缺补漏”“数据统计时采用什么方法汇总信息”“数据分析时选择哪个图表较为合适”。从微观上来看,每一个任务中小问题的编排也是符合学生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提出疑惑的顺序,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的思维进发。
● 结语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需要不断探索。但有一点可以坚信,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切实地实施素质教育,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学科素养,使其成长为一名真正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为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知识储备和信息素养,转变思路,整合素材,精心准备具有趣味性、艺术性、科学性的课程设计方案,将观念和理论转化为实施策略和行动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让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2.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1.
[3]肖广德,魏雄鹰,黄荣怀.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7(01):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