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决定本质还是本质决定存在

    熊秋玲

    [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本质与存在孰前孰后,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本质决定存在”和“存在决定本质”是两个命题,前者是本质主义一派的主张,后者则是存在主义一派所坚持的。其实本质与存在本是一回事,本质就是存在,其本身是动态式的,只是由于认识主体对事物的观察方式有静有动,才会有本质和存在的说法,本质即是静态的说法,存在则是动态的说法。

    [关键词]本质;存在;共存性;多层性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0-0150-02

    西方哲学史上,本质与存在孰前孰后,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本质决定存在”和“存在决定本质”是两个命题,前者是本质主义一派的主张,后者则是存在主义一派所坚持的。

    一、本质决定存在

    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一种客观的、先验的“理念”,现实世界则是这个理念的“影子”(摹本),而艺术又是现实世界的“影子”(摹本)。在古希腊,艺术包括手工业、医学、烹饪、骑马、射击、音乐及其他可以通过专门训练来学会职業。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体现美的理念也是借助模仿的手段来实现。也就是说音乐模仿现实,现实模仿理念,理念是在事物之外,是本源。亚里士多德追随着他的老师柏拉图,并未完全继承柏拉图的观点。他认为理念在事物之中,实际上是自然的东西。音乐模仿的是普遍化了的客观情感形式(如喜怒哀乐等)。这无疑是重述柏拉图的本质主义。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本质主义一直被近代哲学家所遵循。笛卡儿坚守“我思故我在”,我在因“我思”,认为一切实在皆源于理性、思维,美应符合理性。同样音乐之美来源于理性,和人的心灵对应一致的音乐才是美的。其后的贝克莱认为观念的集合体就是物,被感知到的就是存在,人的心灵决定存在。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是思维——绝对理念。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和基础。学界一般把黑格尔归为情感论派,源于黑格尔主张音乐最适宜表现情感,其实音乐的真正内容不是情感而是理念。在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浪漫主义者用心灵领悟世界,推崇个人情感最大限度的释放。黑格尔从哲学思想上为情感论音乐美学提供理论支撑,李斯特、舒曼及柏辽兹等作曲家们则进行相应的音乐创作实践,此时期产生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以器乐作品居多。从柏拉图到黑格尔,他们的表述尽管有所不同,但核心观点就是理式就是本质,先有理式,人们才会根据理式创造出世界上原本不存在的事物。

    二、存在决定本质

    现代哲学中“回归存在”“寻求人的自由”的呼声此起彼伏无处不在,本质主义面临着解体和消亡。克尔凯郭尔被认为是存在主义的创始人。他高举存在主义的大旗,抨击理性,坚持实在不能还原为思维以及实在是第一性的观点。胡塞尔的格言是面向事物本身,而不是面向我们预先造好了的概念。哲学对实在不该进行思辨,而应该对存在的事物有一种纯粹的描述。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的存在”或“自我存在”,“是一个自身显现、自身敞开、自身领悟的过程,是靠思维认识才能得到的事物的本质意义”。[1]萨特则明确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口号。他区分了“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前者是在人之前就已“自在”地存在的外部自然;后者则指是人的存在,即是自我意识活动。萨特认为只有人才是纯粹的主观性存在,也正是这种主观性存在才创造了人的本质。“存在先于本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只有人才是这样,其他世界万物不具备此特征。萨特指出,在之前的哲学家的观念里,已经习惯把存在置于本质的后面,把人和物放到同等的地位,显而易见大大降低了人的层次,这是错置了存在和本质。譬如一首乐曲,它的出现肯定是因为作曲家在自己的大脑里已经构思好了,作曲家已经掌握了作曲技法,心里是有数的,因为乐曲是可以按照一套固定的技法创作出来的,也是可以达到某一固定目的的事物。没有哪位作曲家随便创作出一首乐曲,而不清楚它的用途。所以可以说,乐曲的本质就是这种人的纯粹主观性存在创造的,这个概念在这首乐曲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即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决定本质。

    存在主义者貌似指出了传统哲学形而上的本质主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实际上他们由存在“引发的仍然一种无任何实际内容的纯粹的主观意识活动,忽视了现实的人存在的真实性、可感性、客观性”。

    无论是“本质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本质”,其实两种观点都割裂了本质与存在的关系。

    三、存在与本质的共存性

    “在西方哲学不断纠缠于存在与本质孰前孰后这个二律背反的假问题时,立于现代哲学始处的马克思主义,早已通过劳动之奠基,实现了人的本质与存在本初的辩证统一。”[2]马克思认为,没有脱离存在的本质,也没有脱离存在的本质。二者共存于“人”中和一切事物中,是不可分割的。

    本质与存在本是一回事,作为观察者而言,“你如果静态地研究(区分真相与假相),那就是区分本质与现象,你如果动态地研究发展过程(区分不同现象之间的同一性和不同一性),那就是区分存在与存在物(存在是同一的,存在物是不同一的)”。[3]也就是说,本质就是存在,其本身是动态式的,只是由于认识主体对事物的观察方式有静有动,才会有本质和存在的说法,本质即是静态的说法,存在则是动态的说法。“存在就是本质,存在物就是现象。” [4]存在就是贯穿于一切不同存在物之间的原因,也就是本质,存在是以某种方式外显的,方式就是存在(本质)的外显化形态,也即存在物(现象)。马克思认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同样其他事物的存在也就是自身呈现的运动过程。音乐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一,因此音乐的存在(即本质)也是一种动态的显现过程,它只是作为当下的环节单独看时,才是静止的点。如古琴音乐,我们通过其某一现象来理性思考其背后的原因时,这是种静态的观察方式,对于那个原因就称其为本质。我们通过其各个时期、地域、流派呈现的不同方式(现象)的以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比分析来探究其根本原因时,我们就称其为存在。

    四、存在与本质的多层次性

    以往我们在表述事物的本质时,似乎事物的本质只有一种,其实由于认识主体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因此所认识到的事物的本质也不同,也由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差异,导致对事物的本质认识程度也不同,体察的事物的存在方式也就不一样。并不能说从这个角度认识的是本质,换个角度就不是本质了。

    黑格尔认为,“每一个概念都具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的三个层次,即普遍性、特殊性和个别性”。[5]其实这三个环节中各自又有很多层次,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也就是说本质和存在不是简单的、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互相联系的、可以互相转换的。就像列宁所说的“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不断变化,以至无穷”。[6]

    如音乐在所有音乐现象中指代的就是普遍性,我们研究它的本质就是在普遍性的层次上。宗教音乐、古琴音乐、民间音乐、艺术音乐等指代的就是特殊性,我们研究音乐的本质就是在他殊性的层次上。古琴曲《高山流水》、宗教声乐作品《天神赐粮》、陕北民歌《走西口》这些具体音乐现象指代的是音乐的具体性,其本质也就是在音乐的具体性层面上。民间音乐对于民间所有音乐现象就是在普遍性的层面上;某个地方或某个民族的民间音乐、民间曲艺、戏曲等就是在特殊性的层面上,具体的某首曲子就是在个别性的层面上。照此推理,曲艺是个普遍概念,其中的一些种类如京韵大鼓、评弹、河洛大鼓等又是处于特殊性的层面上。因此从以上推理可以看出普遍性指的是有效范围内的全部;特殊性层次中又可以有许多范围,从而又可划分出普遍、特殊、个别的层次来;个别性层次是单一的、具体的某个现象。在体现事物本质(存在)存在多层次特征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不同层次之间的复杂的转换关系。

    总之,任何事物自出现之时,本质和存在也就相伴而生,没有优劣之别,先后之分。但在实际观察中,由于认识主体的理解能力、认知角度而有所区别,会有无穷尽的角度和层次,因此也就会有无穷尽的存在和本质,而且不同层次的存在和本质也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邻的层次转化。事物本质不同层次之间的转换是个极复杂的问题,有待于今后做进一步的研究。

    注释:

    [1]范晓峰.音乐理解现象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20.

    [2]周文文,龙迪勇.人的本质与存在——兼谈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误读[J].江西社会科学,2003(05):33.

    [3]韩钟恩.二十世纪中國音乐美学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528.

    [4]韩钟恩.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502.

    [5][德]黑格尔.逻辑学[M].杨之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2.

    [6]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213.

    (责任编辑:张洪全)

相关文章!
  • 贾樟柯电影的现象学考察

    赵泓现象学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现象”一词源于希腊文phainomenon,意为显现出来的东西。现象学方法主要有三种:“还原”“本质直观

  • 论宋代工笔之美

    胡慧楠摘要:文章浅谈宋代工笔之美,以所学《榴枝黄鸟图》为例,从两个大方面进行阐述,其一是宋人小品的外在美,从线条、设色以及结构三方面

  • 《苏三起解》中《起解》一折对比赏

    张卫【摘 要】《苏三起解》一剧虽然受制于故事内容,在不同剧种中的演出不会存在太多不同,但若仔细比较,还是能从中观赏到不同的风味,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