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应是给乡亲们造福
郭林涛
记得前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调查节目,对基层几千名不同行业的人进行了采访,提出的问题都是“你幸福吗?”一时“幸福”成为脍炙人口的热门词汇。事过境迁,至今想起“你幸福吗?”这个问题,依然会想起某些农民朋友回答时的无奈和神回答。这些镜头一方面反映了记者不加修饰的提问和编导原汁原味没有剪辑的播出,另一方面也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当前的集体焦虑。笔者日前去河南商丘、南阳、新乡部分县市,所见所闻,感同身受,既为新农村建设成就兴奋,也为可持续发展忧虑。
改革开放30多年了,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但目前最落后、最原始的还是农业、农村。尽管各地在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成果显著,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大幅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变,但农民的幸福感并不强,反倒有些忧心重重。主要有三点:一是对农民向城镇集中有颇多意见。在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就是长官意志,拆房建屋,集中居住,不顾当地农民的意愿,不管是平原还是山区,有无必要,单纯地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盖新房,导致许多农村出现一种怪现象,公路两旁都是小洋楼,形成线性社区,既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又缺少生活供水、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不适合居住和生活,导致出现新盖的楼房大面积闲置或废弃,就像现在国内不少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空城乃至“鬼城”等现象一样。二是种地的人越来越少,村里大多是老弱病残或妇女儿童,大片土地荒芜。一些村民为了点儿小钱把手中的土地流转出去,成为“无产阶级”,希望的田野变成了失望的田野。三是农村文化生活匮乏,缺少政府组织的、必要的、定期的文化下乡活动。一些村民的思想信仰比较空虚,道德缺失,打麻将、“斗地主”等赌博活动成了乡亲们文化活动的主流。村庄消失、土地撂荒,农民的痛谁能体会?农民也和城市人一样关注的是健康、平安、稳定、有保障、家人团圆等,他们要的不仅仅是一座没有支撑的“空中楼阁”。农民生活水平并没有因这些所谓的政绩工程、供人参观的样板工程而提高。许多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不仅使得农民没了地没了房,还得花大量的钱去买房、装修。这些钱对本来就拥有宅基地的农村人来说,完全能盖一处非常好的院落,而不是单单的一间楼房。其实农村人羡慕的不是城市的楼房,而是想拥有城市的社会福利条件。”
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发展前期出现一些问题可以理解,但不能任由问题发展下去,而是要进行及时地总结和反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强调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要保护好古村落。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这些重要论述给我们指明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工作重点,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建设美丽乡村,一要全面分析当前“三农”工作形势,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系统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目前我们还处在一个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的转型期,对于实现城镇化的具体路径问题还处在探索摸索阶段,不能一味求快,一哄而上。拔苗助长式的发展模式不长久,也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应循序渐进,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部署,分阶段制定规划、实施、考核、奖惩细则。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要因地制宜,不急于求成。当前,应着力抓好宣传发动,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引导与激励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来。二要创造吸引青年人才回村的条件。新农村建设亟需青年人才发挥主力军作用,而现在绝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就业,新农村建设主要依靠村里的老年人,缺乏人才支撑。新农村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发展、人的解放。有人才有社区,人多社区才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好。因此,必须抓好农民素质教育和专项技能培训。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出台更多激励青年人才回村的举措,为返乡青年创业、家门口就业创造更多的条件。三要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公众事业的投入主体作用,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尤其要抓好乡风民风建设,相对于硬件建设来说,农村乡风民风建设的难度更大、时间跨度更长,见效也慢,要精心谋划、持续推进。
总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十分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矛盾关系,少政绩工程,多务实为民。“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只有放下架子、打掉官气,和群众一块苦、一起过、一块干,才能真正把新农村建设这件惠及广大农民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