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培养探究

    吴泱 张文红

    【摘要】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出版业的基础技术,延伸了出版产业链,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单一型出版人才已经无法适应新业态的需要,更无法推动出版产业发展,出版人才培养面临的新问题亟须业界研究应对。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出版人才培养

    【作者单位】吴泱,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张文红,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教学改革面上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

    “互联网+”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的演变,为社会经济实体注入新的动力,为改革、发展和创新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通俗地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行业”,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社会各个行业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出版业来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整个出版行业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出版业的基础技术,延伸了出版产业链,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互联网+”时代下出版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作强有力的支撑。传统的出版编辑人才虽然有他们多年来积累的优势,但面对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下的出版业,仍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响应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培养新的复合型出版人才,同时对传统出版人才进行提升。

    一、“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的能力结构

    “互联网+”时代,面对数字化浪潮,传统出版的内容编辑加工手段、产品形态和传播渠道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归根结底这些变化是出版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新发展阶段,出版的本质并没有变。

    首先,“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编辑业务能力。出版人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敏锐的信息嗅觉能力以及识别、筛选信息的能力,来应对海量的信息和潜在稿源资源;对已搜集的信息或资料进行筛选、编辑加工等,有时还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转换、分类等处理。在“互联网+”时代,出版人已经很少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文字处理,所以,传统的编辑还必须有一定的计算机处理能力。

    其次,随着信息进入大爆炸时期,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信息来源,因此,现阶段的出版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新媒体运用能力。(1)出版人员要熟悉各网络平台、新媒体平台,例如,微博、微信等,善于并能熟练地从海量的信息中寻找选题。(2)新媒体之所以“新”,是因为较之于传统媒体,它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要熟悉各种媒体的特性,具备根据不同的媒体特性来进行内容开发和运作的能力,对不同的媒体形态进行多样重组,形成最有利于内容表达的融合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版业逐步改变了原来国有事业单位的体制格局,开始了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的进程。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出版人员必须拥有强大的市场运作能力。“互联网+”时代的出版市场是多元化的,除了传统的出版单位,电商、互联网公司和电信运营商等都纷纷进入这个市场。因此,出版人员必须具有全方位的市场运作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谁能准确把握市场动向,掌握消费者心理,并针对目标消费群体进行选题策划、开发设计产品,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互联网+”时代,行业分工界限逐渐淡化, “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要具备一定的市场运作能力,熟悉市场,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市场意识和用户意识,才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产品的编辑开发与推广中去。

    二、“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的知识结构

    与上述“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所需具备的能力相对应,“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要文理兼备,“技”与“艺”二者缺一不可。“互联网+”时代的出版行业要求出版人才的知识结构融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艺术设计、多媒体技术、出版发行、市场营销和经济学等于一体。

    首先,“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必须具备坚实而深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出版人才本是“杂家”,深厚的人文素养是出版人才所必备的。因此,出版人不仅要掌握文学、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美学基础。出版业是产业,出版活动的经济效益诉求决定了出版人必须熟悉出版市场运作的相关知识,懂得基本的经济学、营销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知识。

    其次,“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要掌握被迭代后的出版专业知识。“互联网+”时代,严格的行业分工界限被打破,新媒介环境下的出版人才必须对数字技术主导的整个出版流程非常熟悉,能在稳固掌握传统出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加强数字出版、版权输出等相关知识学习,以更好地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出版数字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向。

    再次,“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要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相关知识,懂得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网站编辑技术等,能熟练使用IT技术,处理出版行业各环节的事务,提高行业工作效率。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相关知识都需要纳入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中。

    最后,“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还需要有一定的新媒体技术知识,熟悉数字内容管理技术和海量内容存储、传输和再现等新媒体技术知识,能娴熟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数据可视化,让信息的传播更生动、直观和有效,能够综合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出版产品的美学设想和美学追求,能够熟练进行多媒体、跨媒体的内容发布。

    上述“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必备的知识充分说明,目前出版产业需要的是能将各基础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兼备扎实的出版专业知识和一定水平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复合型出版人才,甚至可以说是一定程度上的通才。在传统出版中只有一技之长的单一型人才,已经无法适应出版新业态的人才需要,更无法推动整个出版产业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策略

    如何培养出大批符合“互联网+”时代特征的复合型出版人才,笔者认为我们应紧密联系“互联网+”时代下出版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通过学校、用人单位和出版者自身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构建符合“互联网+”时代要求的出版人才知识和能力的体系,走产学研管一体化道路。

    1.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互联网+”时代的出版行业对出版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所以,我们首先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顺应产业发展需求,从实用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角度树立“大出版”“大文化”“大媒体”“大教育”的教育理念,确立实用型高级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掌握出版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解决出版业实际问题,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出版业发展新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和应用型专门人才。

    2.注重跨学科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

    出版院校在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上要迎合“互联网+”时代的人才需求,注重拓宽人才视野,积极开拓新的学科领域,打破所属学院的藩篱,将各学科的力量整合起来。例如,北京印刷学院的出版专业硕士设置编辑出版学、出版产业与管理、跨媒体与数字出版技术三个培养方向,人才由新闻出版、信息技术、经济管理和印刷包装四个学院师资力量联合培养。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为学生安排学习课程,学生在学习出版专业必修课的同时可以选修其他专业和相关学科的课程,在实际培养过程中通过跨系选课、跨学院选课等方式实现“大出版”的培养目标。为适应出版数字化行业人才需求,出版人才培养院校应注重数字出版实务类课程的开设比例,为学生开设数字出版物编创、多媒体信息处理等数字出版实操类课程,并配备优质先进的数字出版系统、多媒体信息采集与信息处理系统等相关设备,为培养满足“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学方式变革

    第一,平衡教师队伍结构。西方国家的理论和实践教师的比例目前是1:1,而我国的比例远远高出这个比例,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开设出版专业的院校应该坚持派理论课教师到出版业界交流学习,同时引进业界知名人士到学校授课,平衡教师队伍结构。

    第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学方式变革。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学习,教师应及时洞察行业变化,更新教学内容,从而培养业务一流的出版专业人才。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变化,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助互学联盟。一方面,老师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授课内容;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更全面地了解新生事物,如一些学习工具等,创新教学手段,打造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模式。

    4.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学校、业界联手,建立灵活的协同培养模式

    首先,学校可以聘请出版领域内具有广泛影响力、丰富的管理和运作经验的专家兼任导师,实行“双导师”模式。校内导师侧重理论教学,而校外导师则强调对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指导,两者之间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双导师”模式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和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其次,出版企业是出版人才需求的主体,出版专业教育必须坚持产学研结合。学校的出版专业需要与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大型出版传媒集团、新闻出版研究单位和相关院校等各类型机构建立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稳定合作关系。通过与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合作,学校可以获取和掌握最新的行业管理政策、国家层面的行业发展规划和重点发展计划,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等提供有效指导。学校要多与出版企业合作,企业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让学生参与“互联网+”时代出版企业的实际业务环节,使学生有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弥补纯理论学习的不足。除此之外,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出版前沿工作,也可以从出版实践中发现自我专业知识学习的不足之处,从而有的放矢地补充和提升所需要的知识或技能。

    最后,学校还可以与国内外新闻出版研究机构和相关院校合作,打造在线学习平台。互联网帮助我们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使得合作培养教学的模式更容易进行。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也可以通过MOOC等在线学习平台进行学习。学生足不出户也可以开阔眼界,学习不同国家的相关专业的课程,从而全面了解世界出版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发展水平。

    “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产业正在飞速变革与发展,这对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在“互联网+”时代,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出版人才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在教育理念、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出版专业开办院校应该在深入研究“互联网+”时代出版产业变革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总结出版人才需求的新特征,探索新型出版人才培养的规律,致力于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优势,培养出符合现阶段和未来出版产业发展需求的出版人才,为我国的出版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 祝兴平,马瑙. 大数据时代新闻出版人才培养的创新[J]. 出版发行研究, 2016(4):90-92.

    [2] 周鹏. “互联网+”时代传统图书编辑的转型[J]. 现代出版,2016(2):44-45.

    [3] 黄先蓉,刘玲武. 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 出版广角,2015(13):13-15.

    [4] 张志强,姚瑶. 德国大学的数字出版类课程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 2015(12):75-79.

    [5] 董鑫. 中英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现状比较研究[D]. 北京印刷学院,2015.

    [6] 邹石川,黄先蓉.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各类型出版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 出版发行研究,2014(9):90-93.

    [7]吴鹏,程放. 数字出版转型期高校出版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 出版发行研究,2014(2):91-94.

    [8] 张秀梅,郑鹏,潘春玲. 基于SECI模型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编辑学报,2014(2):188-191.

    [9]蒋玉梅,杨海平. 英美中三国大学出版硕士课程比较研究[J]. 科技与出版,2013(11):13-17.

    [10]张志成. 本土人才国际化与国际人才本土化——谈出版走出去与出版人才培养[J]. 中国出版,2013(4).

    [11]徐维东,许琼英. 上海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策略刍论[J]. 科技与出版,2011(12):117-120.

    [12]洪九来. 美国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及启示——一个以佩斯大学出版系为中心的考察[J]. 现代出版,2011(3).

    [13]刘阳,周澍民. 国外出版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与思考[J]. 东南传播,2010(1).

    [14]张维娣,张志林,黄孝章. 数字出版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分析[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1):13-15.

相关文章!
  • 电视与农村政治民主化进程

    张冠璐 邓集文<br />
    考察电视对农村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功能及其负效应,是寻求媒介与政治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并且在二者之间建立有利于社

  • 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民生化刍议

    汪伟<br />
    【摘 要】时政新闻民生化是城市电视台新闻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时政新闻民生化会使时政新闻的新闻本体得到很好体现,新闻价

  • “互联网+”时代出版营销人才的

    姚永春+曹汐【摘要】当前,出版传媒行业进一步向综合化、多元化和跨行业化的方向发展,受“互联网+”与媒介融合的影响,出版传媒行业对营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