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摘 要】 本文以双高计划新背景下社会对会计技能人才的需求为研究背景,以会计技能人才培养为视角,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从双高计划下培养目标、会计技能大赛为主导、双师资团队的建设、创建课堂理实虚一体化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等多个方面探索“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对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借鉴意义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 双高计划 会计专业人才 培养路径

    一、研究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少年强则国强,高等教育是形成青年意识形态、培养青年能力结构的重要环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工作高度重视。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发人深省。

    2019年4月4日,高等职业教育“双高”计划掀起一番浪潮,抢夺双一流在高职院校的风头。双高计划即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旨在2022年达到双高计划的高等职业院校成为引领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国家政策向高等职业教育的倾斜,意味着机会与威胁并存,如何利用机会、如何化解威胁成为高职院校近年来待解决的问题。

    双高计划,是指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旨在打造高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双高计划遴选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申请院校近五年学生在国家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得过奖励,近三年招生计划完成率不低于90%,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不低于95%等硬性条件。

    本文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遵循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的要求,剖析高职院校与双高计划的差距。高职建设计划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取决于培养路径的优化,如果没有明晰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关键特征与建设路径,特色高职建设计划很可能难以取得突破性成就。那么高职教育应如何创建有效的培养路径呢?

    1、本文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为例,遵循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以双高计划为思想指引与行动指南,剖析高职院校与双高计划的差距。对高等院校顺利通过高水平高职学校、高水平专业群的双高计划认定具有现实意义。

    2、有利于完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形成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探析培养高职院校专业技能人才路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3、通过对该项目实施与总结,弥补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的缺陷,有利于丰富理论研究成果。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起步早、成果丰硕,形成了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加拿大职业教育模式、英国BTEC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结合模式等。这些模式对各国经济、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未来教育是通过加速创新让老师更深入地参与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

    2、国内研究现状。社会对会计专业基层人才的火爆需求慢慢退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如何在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竞争力,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之一。在新环境下,社会对这类人员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首先是会计专业技能方面必须满足企业的业务需要,而且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在自身素质、岗位操守等多方面具备良好的水准。

    众多学者认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是核心竞争力。

    综合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会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或路径研究与实践,其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也存在客观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众多研究在模式研究中提出建议,并未将其具体路径应用到实践当中。

    其次,研究中遵循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路,提出校企合作、技能大赛的教学模式,但忽略了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将二者进行结合。

    再者,双高计划刚刚提出,在此背景下并无相关论文以它与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相结合进行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综上所述,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是高职教育一个有益的探索,也对我校深入理解双高计划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中国知网、图书馆资料等方式查询资料;识别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特别是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和以高校会计技能大赛为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整理相关文献,通过了解已有文献分析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技能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案例分析法。在文献搜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为了更细致且更有针对性的研究高职院校培养上存在的问题。本文以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分析其在培养会计技能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的问题分析

    纵观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會计专业的培养模式、培养路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

    ①教师结构不合理。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是广大教师队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成立于2005年,历时仅仅14年。培养会计人才的二级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自2016从财经管理学院独立出来,发展至今引入了较多青年教师。教师的结构呈现沙漏形状--老教师与新教师各占一半,缺乏中流砥柱,显得人单力薄。青年教师大多从学院到学院,实战经验几乎为零。而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企业会计业务处理是会计专业最核心的内容。理论知识多于实践能力的传授无法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人才的技能水平和应用能力。

    ②挂职锻炼效果不显著。教师们暑假期间、寒假期间都有机会前往企业挂职锻炼。挂职锻炼是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学习,与企业密切交往的一种锻炼方式。青年教师深入基层有利于提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业务实践能力,为授课提供教学素材;有利于形成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

    但是由于学校缺乏管理和相应制度的建设。大多数教师的挂职锻炼仅仅停留于形式,深入基层的时间较短,效果并不明显。

    2、会计技能大赛的培养模式不佳。《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会计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及《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发布,旨在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教学实践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深度对接,切实提高大学生财务知识与企业实际业务的融合能力,为企业选拔出“懂软件、强应用、熟业务”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会计技能大赛成为主要媒介。

    会计技能大赛成绩成为高等职业院校衡量学生技能水平的标杆、成为市场对会计技能人才衡量的标准。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积极参加技能大赛,获得了市级二等奖、三等奖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①教师团队。由于学校的重视、学院的支持,获得国家奖项的院校在选择教师团队时实行“竞争上岗”,教师们争先恐后的参加,指导教师队伍经历了优中选优的程序;相比于其他高职院校,本校在选拔指导教师方面存在“无竞争、喜推脱”的局面,导致技能大赛指导教师队伍均由缺乏经验的年轻老师带领,在摸索中前进,走了较多的弯路。

    ②学生选拔。历年举办技能大赛的时间大概在次年的四月份,当年选拔学生的时间在十一月份,可见训练的时间仅仅不到五个月。训练时间较短、选拔时间较晚。同时,技能大赛最大的捷径是“老带新”,即老学员带领新学员,参加过技能大赛的同学直观的感受了与获国奖院校的差别,见识了团队赛密切合作的重要性。鉴于缺乏政策的支持,老学员急于就业等多方面因素,参赛学生不具备任何优势。

    ③培养模式。技能竞赛的比赛内容与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相比,存在涉及面广、难度系数偏高等特点。因而,指导教师需要单独在多门课程上对参赛队员进行补课,培养模式仍然是“你讲我听”。这就意味着参赛学生需要在熟悉软件、培养合作能力之外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新知识点的学习。经过两届技能大赛的成绩反馈来看,效果不佳。

    3、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学生选择到企业学习,是完成学业的最后一道关卡,旨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顶岗实习不同于其他方式的地方在于它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一般分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方式。

    大多数学校实行分散式实习,即学生自行选择实习单位,自主选择实习岗位。该方式形成学生自由散漫、托关系盖章等无意义的实习现象。

    为了解决顶岗实习问题和学生就业问题。目前,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是,双方仍然缺乏重视,仍然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会计人才的培养,导致校企合作仍然停留于书面协议层面。未能与企业建立较好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五、研究的对策

    (一)“双高计划”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

    在“双一流”已成国内普通高校標杆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也将迎来自己的“双高计划”。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双高计划”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旨在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旨在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提升校企合作水平等,同样在高校申报条件中提到双高计划院校必须承办过技能大赛。

    (二)具体的对策

    1、技能大赛为导向。社会对会计专业基层人才的火爆需求慢慢退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如何在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竞争力,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之一。在新环境下,社会对这类人员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首先是会计专业技能方面必须满足企业的业务需要,而且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在自身素质、岗位操守等多方面具备良好的水准。众多学者认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是核心竞争力。这就意味着市场的需求引领着高校培养方案的改革。

    技能大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社会所需要的信息处理能力、业务处理能力、学习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集于一体,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导者”。

    2、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同呼声。在高职院,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理解停留在字面上的不乏其人,简单地说,“双师型”教师就是“双证”教师或“双职称”教师,即“教师+中级以上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

    高校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采取集中挂职锻炼的方式,即由学院进行选拔专门的企业和优秀的教师进行长达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的集中实习,打破现有高校存在的“形式化”挂职锻炼方式。让教师能够扎根企业、落地企业,完全熟透企业业务,完全掌握中小企业会计业务处理、投融资管理等多方面业务操作能力。

    3、改革教学模式。①组建“技能竞赛班”。从大一新生中创建技能竞赛班级,结合技能竞赛要求,调整对技能竞赛班级的培养方案。从根源上解决培训期间短、课程不匹配的问题。并给予技能大赛老成员一定的奖学金、就业情况的政策支持,实现“老带新”的成员结构。②构建课堂理实虚一体化模式。对技能竞赛班级实施理论、模拟、实际业务三者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项目理论的扎实授课、实训室中会计软件的实操培养学生们的校内业务能力;同时建立会计工厂---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与校企合作单位签订协议,将企业真账带入学校,以老师为主导训练学生实打实的演练和学习。

    最终形成以赛促教、以课堂理实虚一体化培养模式为手段、以校企合作为终点的三合一会计人才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1] 覃侯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会计教学改革分析[J]教育经济.2018(08),242-244

    [2] 李红艳,张克明.从会计技能大赛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教学研 究,2016(01),38-41

    [3] 刘灿亮,“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双创”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8(03),15-19

    [4] 富金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贸人才.2017(05),183-184

    作者简介:吴脊,(1991-),女,土家,重庆市酉阳人,研究生,单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会计理论。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八路军抗日出征记

    徐敏从云阳到庄里,再到芝川,七十八年前的那个八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延安南下关中,摘下八角帽,接受改编,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