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思
成 龙
【摘 要】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对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文章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课程的教改方向以及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 母语 教师 课程
一、语文,你为谁而生?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教学汉语的学科,自然就成了中国的母语学科。母语学科在全世界的视域内,自有它的共性,况且,作为人,在心理学意义的诸多方面,在能力形成的诸多方面也有其共性,解决母语学科教学的问题,各国之间完全可以互相借鉴,从中获得启示。问题是,不同的母语学科教学内容的文字载体有各自的特性,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是有着巨大的独特性的,研究汉语母语学科的教学问题,自然要以汉字特性为基础。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人们研究的重点似乎不在于此,而更热衷于为汉语母语学科定名定性。虽然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但一种脱离了汉字特性基础的汉语母语教学定名定性的争讨,其科学性要大打折扣的。自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百余年以来,围绕汉语母语学科怎样定名定性这一问题,几起几伏,“名不正言不顺”的古训似乎成了人们热衷于此的“尚方宝剑”。于是,“语文”几乎成了很难落户的“黑孩子”。
为了加强对母语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各国政府都要颁布带有法令性质的国家文件。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先是制定了定名为“教学大纲”的国家文件用以指导规范语文教育,后来改称为“课程标准”。名称的变化,当然自有其原因,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即其作用是不会改变的,都是用来指导一线语文教师实施语文教学,这里就要思考另一个问题,即语文教学内容是否会因为国家指导性文件名称的变化而有本质上的变化?表面上来看,原本与教学大纲这一名称相对应的,叫做语文学科,而现在与课程标准对举的叫做语文课程。从教育学概念上来看,课程要大于学科,但这种“大于”应该是指内容组成的大,而不是本质特征上的改变。无论是语文学科还是语文课程,就其本质上来说,都是母语学科,语文教师不管身处教学大纲时代,还是置身于课程标准时代,教学中的对象都是汉语这一母语,显然,母语的本质不会因为国家指导性文件名称的变化而变化,甚至我们可以说,自从有了母语教学以来,教学意义上的母语的本质都未曾改变。孔子时代的母语教学内容与21世纪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对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变化的不是本质,而是载体,即母语作品。大教育家孔子教学的内容在时隔二千多年的21世纪,依然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既然汉语母语教学的本质未曾改变,那么,与之相应的某个学科名称本质上也不会改变,现在我们用“语文”二字来代称汉语母语学科,理论上来说,定名无需争论,而定性则应该建立在其母语特征的基础上。当汉语母语学科走到名称术语十分发达的今天,其“孩子”——语文——变得不知为谁而生,性质几何,这岂不令人费解!
二、语文课,你何去何从?
所谓“课”者,就要承担相应学科教学内容,既然“语文”这一学科在性质上都无所适从,那么,语文课,又能好到哪里!
学科教学自然有相应的教学方法,语文学科可能是所有学科中最需要讲究教学方法的学科了,于是乎,与语文学科有关的人等,专家也好,语文教师(如果有成就有特色,也就成了语文教育家)也罢,自然会花许多精力去研究各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在汉语词汇特别发达的今天,有多少种被冠以创新的语文教学方法,恐怕难以计数。有本土的,有西方引进的,而人们总是对引进的东西特别感兴趣甚至特别推崇,于是我们在课堂上、在流行的杂志上,总能看到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于是,有人说,语文教学迎来了又一个春天。而那些将各种创新方法娴熟地操纵于股掌之中的语文教师,便获得了更多的荣誉,甚至被誉为语文新生代教师。然而,当我们冷静下来,拨开那层层迷雾时,我们不禁要问,那是语文课吗?那是汉语母语学科的课堂吗?
我们需要的是有语文味的课。然而语文味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味?它是由哪几种调味品调制出来的?各位语文“大厨”是否有明确的认识?那些普通的语文“小厨”们又能否不迷信而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现在,语文教学似乎有回归的势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寻语文的“本味”,这自然是一件好事,去掉热闹泡沫与丛生芜杂,自然会展现语文的本真。那么,我们还要思考下一个问题,语文味应该由谁来品尝?哪位品尝师才最有发言权?自然,语文味应该由学生和语文教师来品尝,而首先语文教师味觉要健康发达,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科学的品尝味觉体系,语文教师味觉不出问题,才能烹饪出真正的语文味让学生品尝。语文课丢失了自己应有的味道,责任不在语文课本身,而在语文课的执行者——语文教师。
而现在的语文教师身处的是一个变化越来越快、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调味的技术可能未变,而上面送来的菜蔬却不时在变,有时,甚至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开辟菜圃自种萝卜白菜。语文大餐的原材料往往不是由语文厨师们说了算,一会儿是鲁迅经典作品被拿下,取而代之的是某武侠小说大师的代表作,一会儿是选修加必修,模块加学分,一会儿又是主题单元代替文体单元。如此的变化,语文教师如何去应对呢?
三、语文教师,你名实焉附?
语文教师,你知道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要求吗?你知道自己在课堂上所教学科的本质和要求吗?当有人说,语文学科是最没有个性因而谁也能教的时候,你会反驳吗?你理能直气能壮吗?面对最“风云变幻”的语文理论界与“流行风”,你是否会坚持自己的执着认识(当然,前提条件是你有执着的认识!)而不顾流俗的变幻吗?你能抵挡住世俗的压力而不跟风改变课堂的味道吗?太多太多的喝问,其实都指向一个终点——语文教师,你名副其实吗?要成为名副其实的语文教师,就要有对语文的清醒认识,要有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继承,要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语文思想,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并且喜欢思考、善于思考。一名真正的语文教师,并不排斥外来观念,但更重要的是有对汉语发自心灵深处的挚爱和科学的认识,这是根基,动摇不得。
语文教师,你会阅读吗?面对不同的作品、不同的学生,语文教师最需要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结果。要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是很容易的,一本教参,一副不容置疑的脸孔,就可轻松完成任务,但一名真正的语文教师,是不屑于那样做的。既然文学作品是个性生命的体现,那么阅读就应该是个性化的阅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来源于语文教师的个性化阅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学会阅读,善于融入个性的理解,一个不善于个性化理解的语文教师是不称职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你会写作吗?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自然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怎样才能真正提高写作教学的实效,技术性的回答恐怕不是灵丹妙药,否则,写作教学早已不成问题。如果从源头上找办法,提高语文教师的写作水平,让语文教师有切身的写作体验,就不失为治本良药。语文教师切不可为了谋生而写作(评职称必须发表论文而不得不写作),而应该让写作成为生命之需,让写作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教研写作、文学作品写作、下水作文,各有奇效,缺一不可。
语文教师,你会朗诵吗?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如果简单敷衍,只需一声令下,学生开口读就行了。但毫无疑问,教师的诵读能起到很好的效应,甚至能超过名家的范读。课堂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学生为教师的精彩诵读而鼓掌,而鲜有听完名家范读录音掌声响起。其实,语文教师只有深入领悟诵读的妙处,在诵读中体味到作品的意蕴,才能够真正发挥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才能切实地指导学生诵读。作为语文教师,也许你天生没有一副好嗓子,但精彩的诵读,并不以好嗓子为唯一条件,只要你用心诵读,情感自然会倾泻而出,学生自然会如沐春风。
★作者简介:成龙,江西省赣县中学教师。